《特朗普新政助推美国油气业复苏 或影响全球油气市场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7-01-10
  • 近期,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正式提名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CEO蒂勒森担任国务卿,提名前得克萨斯州州长里克·佩里担任美国能源部部长。据称,有望出任美国环保署署长的斯科特·普鲁伊特被美国媒体指为与化石燃料企业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特朗普在过渡期间对主要部门的人事任命,美国未来亲化石燃料的能源政策去向已初现端倪。 在胜选前,特朗普就提出要通过解除美国国内化石能源生产的限制、重启美加输油管道建设,以及拯救煤炭行业等措施来进一步实现“能源独立”,增加就业。从其对关键职位的提名不难看出,在重振国内油气行业这一点上,特朗普正一步步兑现着竞选时的承诺。 距离实现“能源独立”目标将更近一步 特朗普在当选后公开表示,“美国将开展一场能源革命,通过发展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美国成为能源净出口国。”“能源独立”是自尼克松总统之后的历任美国总统的奋斗目标,也将继续成为特朗普在能源领域的施政总纲。由于前几任总统任内奠定的坚实基础...

相关报告
  • 《全球油气并购市场“寒潮”来袭》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11
    • 预计2020年全球油气资源并购市场增长乏力,作为近20年全球油气资源并购最活跃的地区,北美油气资源并购市场近期难出现大幅增长。 2019年全球油气资源并购交易总量为266宗,较2018年降低36%;并购交易总金额为1290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约20%。其中,北美地区延续了近年来“一家独大”的态势,大中型国际石油公司异军突起,西方石油公司并购阿纳达科石油公司是2019年全球最大规模的上游油气资产并购活动。2019年页岩油相关并购交易金额超过472亿美元;页岩气和油砂相关并购交易金额分别为58亿美元和37亿美元。 不过,石油公司未来可能继续通过直接收购非油气项目或公司等手段,向综合型能源公司转型发展。伍德麦肯兹表示,国际石油巨头有总额约250亿美元的上游资产拟进行剥离。 2019年全球油气并购交易量降至20年来最低 2019年,受全球油气需求增长乏力,以及中东、南美部分产油国地缘风险加剧等因素影响,全球油气资源并购市场基本延续了2018年的低迷走势。根据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油气资源并购交易总量为266宗,较2018年降低36%,是近20年来的最低;并购交易总金额为1290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约20%,但仍处于2009年以来较低水平。 从交易的时间节点来看,2019年一季度,全球油气资源并购活动成交金额仅为60亿美元;二季度,全球油气资源并购活动成交金额出现大幅增长,为810亿美元,是年内峰值;三季度,全球油气资源并购市场重归平淡,成交金额降为280亿美元;四季度,油气资源并购活动成交金额仅为140亿美元。 从交易的规模结构来看,在单笔价值低于5亿美元的小型并购范围内,2019年交易总金额为115亿美元,明显低于2018年的251亿美元;但在单笔价值5亿~50亿美元(不含50亿美元)的中型并购范围内,2019年交易总金额为506亿美元,略高于2018年的448亿美元;在单笔价值50亿美元及以上的大型、超大型并购范围内,2019年交易总金额为670亿美元,大幅高于2018年的376亿美元。 从交易的地域分布来看,北美地区仍是2019年全球油气资源并购活动的热点,全年实现并购交易金额为900亿美元,占市场总规模的69.8%,并购交易数量为138宗,是近10年新低,说明部分并购交易规模扩大。欧洲地区并购交易数量为30宗,并购交易金额为148亿美元。此外,非洲、拉美和俄罗斯―里海地区上游并购交易金额分别为110亿美元、50亿美元和20亿美元;亚太和中东地区上游并购交易金额分别为50亿美元和10亿美元。 从交易的市场主体来看,大中型国际石油公司在2019年上游并购交易中异军突起,全年完成油气资产购入交易610亿美元,基本占并购交易市场总规模的“半壁江山”;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非传统上游油气工业背景交易主体表现抢眼,全年完成油气资产购入交易460亿美元,占交易市场总规模的36%;国际石油巨头和国家石油公司全年完成油气资产购入金额分别为161亿美元和60亿美元。 2019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有四大特点 全球并购交易数量下降,部分地区并购交易金额增长 北美地区2019年油气资源并购数量为138宗,并购交易金额为90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70%,延续了近年来“一家独大”的态势。2019年全球十大油气资源并购交易中发生在北美地区的有7宗,总金额为713亿美元。其中,北美页岩油气相关资产并购交易总金额超过53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美国二叠纪盆地、巴肯、鹰滩等页岩区,以及加拿大蒙特尼页岩区等。墨西哥湾海上油气因开发成本大幅降低、资产禀赋相对较好的优势,2019年并购活动保持活跃。此外,加拿大油砂相关并购活动较活跃,但规模相对较小,并购交易总金额仅为37亿美元。 欧洲地区2019年并购交易数量为30宗,是该地区2014年以来最低水平,并购交易金额为148亿美元。其中,挪威和英国是该地区并购交易聚焦的热点国家,发生的25宗并购交易合计金额接近140亿美元。 非洲地区2019年并购交易数量为13宗,是2002年以来最低,并购交易金额为110亿美元。其中,道达尔88亿美元收购阿纳达科石油公司在莫桑比克、加蓬、摩洛哥、埃及、塞内加尔和安哥拉等国家的油气资产,是非洲地区最大的并购交易。 拉美地区2019年并购交易数量为17宗,并购交易金额为51亿美元。巴西是拉美地区年度并购交易热点国家,发生的10宗并购交易金额总计36亿美元,资产出售方均为巴西国家石油公司。 俄罗斯―中亚地区2019年并购交易数量为7宗,并购交易金额为20亿美元。其中,匈牙利油气集团(MOL)16亿美元收购雪佛龙阿塞拜疆资产是2019年该地区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并购活动。 亚太地区2019年并购交易数量为17宗,并购交易金额为50亿美元。其中,泰国国家石油公司21亿美元收购墨菲石油马来西亚油气资产,是近5年南亚最大的上游并购交易活动。 中东地区2019年并购交易数量为4宗,并购交易金额为10亿美元。其中,泰国国家石油公司6.22亿美元购入阿曼资产,是该地区交易金额最大的并购活动。 大中型国际石油公司异军突起,国际石油巨头仍是“净卖家” 2019年大中型国际石油公司购买上游油气资产交易数量为19宗,并购交易金额为613亿美元。其中,西方石油公司526亿美元并购阿纳达科石油公司是2019年全球最大规模的上游油气资产并购交易,占大中型国际石油公司资产购买总金额的86%,也使得该公司成为与康菲石油体量相当的油气勘探开发公司。 国际石油巨头2019年购买上游油气资产活交易数量为10宗,并购交易金额为161亿美元;合计剥离上游油气资产182亿美元,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油气资源交易市场上的“净卖家”。 国家石油公司2019年发起上游油气资产购买交易数量为18宗,并购交易金额为57亿美元,部分东南亚国家石油公司表现了较强烈的国际化经营意图。如泰国国家石油公司21亿美元并购墨菲石油部分资产,提高了其在全球范围内深水油气和液化天然气(LNG)相关资源领域国际化经营的能力;6.22亿美元收购葡萄牙Partex公司部分油气资产,增强了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此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和日本国家油气金属公司分别计划购入诺瓦泰克北极LNG二期项目10%的资产,也显示了东亚国家石油公司逐渐复苏的并购意愿。 私募资本2019年油气资产并购交易金额为460亿美元,占交易市场总规模的36%。其中,Hilcorp能源公司56亿美元收购BP阿拉斯加资产是2019年全球第二大油气资产并购交易,也使Hilcorp能源成为阿拉斯加第二大油气生产商。 并购交易中的评价油价震荡走低,与国际油价振幅基本一致 根据伍德麦肯兹测算,2019年全球油气资源并购交易的评价油价为60美元/桶。从波动趋势来看,2019年全球并购交易的评价油价总体上在55~75美元/桶宽幅震荡,全年与布伦特油价振幅基本一致,整体呈现两起两落。 2019年初,全球并购交易的评价油价由54美元/桶小幅上涨,至3月达到69美元/桶;2019年4月,全球并购交易的评价油价出现一波急剧下跌走势,降至50美元/桶以下的年内低点;2019年下半年,全球并购交易的评价油价出现一波稳定上涨走势,从二季度的不足60美元/桶逐步增至11月的72美元/桶以上;2019年12月,全球并购交易的评价油价再度下跌至60美元/桶以下。 另外,国际基准油价与全球并购交易的评价油价的差值2019年4月达到最高,超过21美元/桶;2019年9月达到最低,为-7.4美元/桶。 北美页岩油主导非常规并购交易,各类资源交易额整体走低 2019年,以北美地区页岩油气、油砂为代表的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并购交易金额为567亿美元,大幅低于2018年的743亿美元。其中,页岩油相关并购交易金额超过472亿美元;页岩气和油砂相关并购交易金额分别为58亿美元和37亿美元。 二叠纪盆地仍是2019年并购交易的热点地区,全年实现页岩油相关资产并购交易总金额为241亿美元。其中,鹰滩页岩区页岩油相关资产并购交易总金额为22亿美元,SCOOP/STACK和巴肯两大页岩区页岩油相关资产并购交易总金额分别为14亿美元和3亿美元。 受北美地区气价持续走低的影响,部分国际石油公司2019年继续剥离非核心页岩气资产。 加拿大自然资源公司28亿美元收购戴文能源公司油砂资产是最重要的油砂资产并购交易活动。油砂生产大省艾伯塔宣布,强制减产以改善库存情况,并缩小加拿大油价与美国WTI价格的价差,是影响该地区油砂并购交易活动的重要原因。 2020年石油巨头或加大非核心资产剥离力度 全球油气资源并购市场增长乏力 预计今年全球油气资源并购市场增长乏力。从区域来看,作为近20年全球油气资源并购最活跃的地区,北美油气资源并购市场近期难出现大幅增长。 页岩油方面,在连续数年持续大规模资本投入后,部分中小型企业面临较大偿付压力,将经营重点转向专注开发现有存量项目获取经营性现金流,保障企业运转,将降低通过并购活动进一步扩大资产规模的能力。 页岩气方面,美国疲软的天然气市场基本面将继续影响石油企业及资本市场对相关资产的关注,预计延续2018年以来并购活动相对较少的趋势。而在北美以外其他地区,在当前低油价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下,石油企业和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各类油气资产并购活动持谨慎态度,难以大幅提升今年上游资产并购的数量和金额。 转型发展成上游资产调整的重要驱动力 根据美国气候责任研究所数据分析,近50年来,全球20家化石能源生产企业制造了全球35%的碳排放量,合计4800亿吨。其中,仅埃克森美孚、雪佛龙、BP、壳牌在此期间的碳排放量就已占全球总排放量10%以上。此类研究成果的披露,使石油巨头在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暖等领域面临极大压力,特别是在《巴黎协定》等国际环保约束共识已被广泛认可的大环境下,澳大利亚、南非和大部分西北欧国家已开始执行碳税、碳排放交易机制,国际石油巨头传统经营方式在未来发展所需支付的成本将持续大幅上涨。 部分国际石油巨头已将调整上游资产强化清洁发展,作为应对环保压力的重要手段。如BP、壳牌和道达尔等受欧洲环保制约影响较大的公司,都采取了剥离油砂等高碳资产,以及加大天然气资产在上游板块比重等策略,降低环保风险。预计这一趋势今年仍会持续,壳牌和康菲石油已表示,未来可能进一步出售在加拿大的油砂资产。 此外,从油价变动对国际市场需求有限的刺激作用来看,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基本已达到现阶段的需求峰值,未来大幅提升市场份额的难度加大,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平均内部收益率已高于部分传统上游油气开发项目,电动汽车、共享出行的出现也已从点滴开始替代全球油气需求。在此背景下,石油公司未来可能继续通过直接收购非油气项目或公司等手段,向综合型能源公司转型发展。 国际石油巨头或将再成“净卖家” 为优化上游油气资产,石油巨头近年来均提出规模较大的非核心资产剥离计划,并积极推进。根据伍德麦肯兹统计,2020年起,埃克森美孚、BP、壳牌、道达尔、雪佛龙和埃尼等国际石油巨头有总额约250亿美元的上游资产拟进行剥离。尽管上述公司仍将购买部分优质上游资产,但有较大概率再度成为“净卖家”。 埃克森美孚提出2021年底前完成总价值高达150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剥离计划,但截至2019年底,仍有105亿美元资产尚未售出。与此同时,该公司坚持在低油价下通过增加勘探活动支撑上游业务增长,预计今年难有大规模并购动作。壳牌提出2019年和2020年分别实施约50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剥离计划,但由于2019年仅完成11亿美元的资产剥离,预计今年或加大非核心资产的出售力度。BP去年三季度提出,计划今年实施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出售。埃尼公司或将通过加大勘探力度实现上游增长的路径,对部分勘探资产实施“收购―勘探―发现―出售”的发展模式,预计难以带动公司大规模并购上游资产。 迈向低碳转型是影响油气并购的关键 近年来,部分国际石油公司已通过并购活动布局电力资产,逐步向能源公司转型。如雪佛龙以2.4亿美元参与美国充电桩运营企业ChargePoint的H轮融资,并与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公司Evgo合作,部署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壳牌收购美国Greenlots公司,并全股收购欧洲最大储能电池制造商、德国家用储能巨头Sonnen公司,逐步布局新能源汽车、电网服务和家用储能等业务。能源行业向低碳转型是影响油气并购活动的关键。 根据目前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石油公司也应与时俱进,探索向综合型能源公司转型。从转型发展战略看,首先要融合化发展,将传统油气生产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其次要多元化发展,在行业内探索向电能、氢能等转型,在行业外探索向金融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再次要低碳化发展,降低单位油气产出中的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加大天然气业务比重,加强对碳捕集、利用和存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从转型发展步骤看,应制定清晰、系统的转型发展战略与相关配套规划,循序渐进地按计划实施。特别是在转型初期,不宜跨度过大,应优先与现有优势技术或业务相结合,实现石油公司在全产业链上的规模优势,降低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的成本与风险。 事实上,无论是通过全球并购市场优化海外资产,还是探索由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都事关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内专家表示,国际石油公司在低油价下优选国家和区块实施并购,并力图使新增资产与存量资产形成协同效应,都是根本遵循公司既定的发展战略。 我国石油公司应从根本上重视并做好企业的战略研究工作。建立战略研究部门,配备熟悉行业、了解企业的专业人才,从引领公司未来中长期发展的高度,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并配套近中期各类规划、计划及相关保障措施。注重学习国际石油公司在战略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包括研究架构、方法和手段等,不断提高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感知及判断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动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确保企业在各个阶段的经营质量及效益。在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多研究、多论证,对已明确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及配套的相关规划、计划、行动纲要等,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另外,做好后评价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完善做好支撑。
  • 《八大效应将主导2019年全球油气市场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20
    • 2018年的全球油气市场,有人欢喜有人愁。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2018年12月中旬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年会致辞时强调,如果用一个字概括2018年全球油气市场的话,就是“变”,国际油价大变、石油地缘政治大变、油气进出口国关系大变;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退群”,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卡塔尔退出欧佩克、乌克兰退出独联体等等。再加上最后两个月,国际油价暴跌超过35%,实属历史罕见。 2019年已经来临,有专家分析说,2019年的形势可能比2018年更为艰难。决定世界格局的几个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不确定,未来的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样的大背景下,2019年的全球油气市场到底会怎样演变?受那些因素影响?以下这八个效应将继续发酵,影响甚至主导2019年的全球油气市场格局。 特朗普效应 所谓特朗普效应,就是特朗普执政以来,其奉行的能源政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奉行“能源新现实主义”,重新重视传统油气产业,高度重视美国非常规油气开发生产;二是恢复对伊朗的石油制裁;三是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两年,特朗普效应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持续增大,仅仅是特朗普5月8号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就使得国际油价飙升到近90美元/桶;仅仅是特朗普政府在11月4日宣布豁免8个国家,可以继续进口伊朗石油,就导致油价在40天左右的时间下跌了30%以上。 2019年,特朗普效应将继续释放巨大威力:一是2019年5月初,特朗普政府是否继续豁免上述8个国家,这将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全年国际油价的走势。二是美国继续重视传统油气产业的政策将进一步推高美国的页岩油气产量。根据丹尼尔•耶金博士在12月14日的北京国际能源论坛上的主旨演讲,美国近几年的页岩油年均增产量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中等产油国”,“仅仅北达科他州,2018年的日产量水平就达到100万桶,相当于一个委内瑞拉”。预计2019年,美国页岩油气生产仍将保持迅猛上涨势头,连续第3年(2017年以来)保持全球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和天然气生产国地位,分别达到6亿吨和8000亿立方米左右。而且,美国将进入全球重点油气出口国的行列,这将使得全球油气市场处于持续宽松的状态,驱动油价继续保持中低位运行。三是特朗普政府继续“轻视”气候变化,使得美国在新能源发展和减排方面继续“甘居”中国和欧盟之后,导致后两者承担更大的气候变化压力和责任。 维也纳联盟效应 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国际油价大跌,催生了一项新的国际石油合作机制——沙特与俄罗斯的“维也纳联盟”,即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国家,通过达成联合减产协议来控制全球石油产量,达到稳定油价的目的。双方尽管有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立场,但在石油寒冬中却抱团取暖。在2016年10月的中国杭州G20峰会期间,俄、沙两国元首就联手减产初达共识,并于当年冬天的维也纳会议达成联合减产首次协议。“维也纳联盟”从2017年1月开始的首次减产协议产生了效果。减产180万桶/日的措施促使国际石油市场转暖,推动油价进入触底回升通道。至此,“维也纳联盟”在全球石油市场声名大噪。 根据12月7日达成的协议,从2019年1月1日起,双方将减产协议再次延长6个月,并联合减产120万桶/日。其中,欧佩克减产80万桶,占欧佩克总产量的2.5%;非欧佩克减产40万桶,占总产量的2%。2019年上半年,如果国际油价不能企稳回升,甚至布伦特油价继续“跌跌不休”到40美元/桶左右的话,那么沙特和俄罗斯联手减产将势在必行,“维也纳联盟”效应将继续发挥作用。预计在2019年5月底或6月初的欧佩克与非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上,将会再次达成联合减产协议,减产的幅度将会更大,可能恢复、甚至超过前几次达成的联合减产180万桶/日的量。如果到时美国对伊石油制裁力度不减的话,石油市场供需可能恢复至2018年上半年的“紧平衡”状态,油价将有所回暖。 乌克兰事件效应 2014年3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与美欧爆发激烈的地缘政治冲突,俄罗斯遭受美国和欧洲的制裁。再加上2018年11月底,俄罗斯和乌克兰军舰在亚速海发生对峙,乌克兰军舰遭到俄方扣留,迫使乌克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推动俄罗斯与美欧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俄与美欧的政治关系降至冷战以来的最低点。 实际上,自2005年以来,俄乌之间政治经济关系愈发错综复杂,双方围绕供气价格、数量、欠款和过境费等问题争执不断,频频上演“斗气”戏码。2009年初的俄乌天然气冲突更是殃及欧盟,给严寒中的欧洲近20国造成能源灾难。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后,两国关系恶化。2015年底,乌克兰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转从欧洲国家购气。而且,2018年3月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又发生了新一轮的“斗气”风波。 2019年,一方面,因乌克兰事件而起的美欧对俄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制裁将会维持,这将使得俄罗斯国内油气田建设运营中的关键设备采办继续受阻,使得俄罗斯主导的与外国投资者合作的重大项目进展继续受挫,俄罗斯油气供应和出口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围绕向欧洲供应天然气方面,俄罗斯与美欧的博弈将加剧。2018年11月21日,南部天然气走廊在土耳其和希腊边境的马里查河实现对接。南部天然气走廊旨在绕过俄罗斯而扩大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与欧洲的能源合作,是将阿塞拜疆里海沙阿德尼兹油田的天然气经格鲁吉亚、土耳其等国输入欧洲,实现欧洲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俄罗斯对此的反制举措是,花大力气推进“北溪”和“北溪-2”管线项目,以期继续保障对欧洲油气供应的相对垄断地位。同时,俄罗斯进一步向东看,加强与中国等东北亚国家的油气合作,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预计2019年底投产,这将是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能源安全效应 能源安全曾经是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全球主要的石油消费体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美国朝着完全实现能源独立的方向迈进,欧盟和日本的能源消费量已达峰值并在走下坡路,而与此同时,中国跃居全球第一大油气进口国,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直逼70%的心理线,能源安全问题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今年以来更是频繁引起政府高层和业界关注。乃至中国最高领导人做出了“今后若干年要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指示。 由于中国的油气产业早已融入全球市场,这预示着,今后若干年,中国的能源安全将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2019年,中国能源安全效应对全球油气市场产生的影响,一是国内显著加大对上游勘探开发的资本性投入将显著推高全球当年上游业务投资总额,所释放的强烈信号将导致油气市场预期变得更为宽松。二是中国将不遗余力在非常规油气领域,特别是页岩气开发上加大投入,继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年产60亿立方米之后,2018年12月24日,中国石油川南页岩气田(四川长宁-威远)日产量突破2000万立方米,预计全年产量超过41亿立方米,2018年中国页岩气产量将达到100亿~110亿立方米,2019年预计将达到150亿~160亿立方米。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推动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三是中国致力于提高能源安全系数,或将引起中东、俄罗斯、非洲、拉美等传统石油出国大国的担心,在美国石油进口量进一步萎缩,欧洲、日本进口量饱和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再降低石油进口该怎么办?这种恐慌心理将进一步加剧,或将引发全球油气市场的波动。四是带动中国的石油工程服务企业率先走出这一轮行业低景气周期的寒冬,显著增加的国内勘探开发投资将迅速变成工程服务企业手里的新签合同额,这对持续低迷的全球油服市场而言是件好事。 一带一路效应 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点领域是能源资源开发。油气合作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主力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20个左右的国家属于能够进行商业开发的资源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走深走实,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油气领域的分量将越来越重。 2019年,一带一路大型油气合作项目将在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等地区陆续展开或收官。首先,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项目预计2019年年底投产运行,北极亚马尔天然气及LNG项目全部设计产能实现达产,中俄油气合作继续为全球油气行业注入新动力。其次,中国石油企业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中东伊拉克、中亚哈萨克斯坦等高端油气市场上的深度合作将继续,预计将有新的重大项目签订,这对恢复伊拉克这一全球重点产油国应有地位,对强化中亚地区一带一路枢纽地位而言显得十分必要。再次,作为一带一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跨境管道、中国与缅甸的油气管道能否安全平稳高效运行,也将释放出不一样的地缘政治信息,从而对全球油气市场产生影响,需要重点关注。 能源转型效应 对于能源转型,目前的基本共识是,低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例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持续上升,预计能够在2030年前后达到20%左右。但业内也普遍认为,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乃至到2050年前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依然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能源,消费占比将保持在50%以上。 但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能源转型效应,能源转型已经对行业和传统石油公司带来一系列影响,形成了倒逼机制。不管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行业的人们是否愿意,传统化石能源发展将进入一个转折点,未来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化石和非化石能源、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共生共存的时代。 2019年,预计至少将有四股力量在推动能源转型。一是传统石油企业的自身转型,从高碳业务转向低碳业务。目前,大国国际石油公司和部分国际化的国家石油公司已经把低碳环保的天然气视为核心业务,通过自主勘探和兼并收购的方式获取天然气资产,以期抢占能源转型的制高点。二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把新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降下来,使得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能够媲美化石能源。三是在2015年底巴黎气候大会上,由埃克森美孚、BP、壳牌及中国石油发起成立的“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OGCI)预计将发挥更大作用,形成约束性基础,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四是相当一部分独立石油公司和中国民营石油企业,他们以灵活的机制、到位的公关和相对透明的管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一席之地,他们推荐能源转型的决心最大,手段也最彻底。 拉美转向效应 委内瑞拉、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地区国家是传统的产油大国,加上巴西最近几年在深水盐下层系陆续发现巨型油田,拉美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近几年,“拉美转向”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拉美重点资源国政治生态的转向,总体由左翼思潮向右翼转变;二是拉美地区,特别是巴西和中美洲的圭亚那等地,已经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深水油气勘探的焦点,拉美石油工业复兴在望。 2019年,巴西新当选总统博索纳罗将执政,博索纳罗号称“巴西特朗普”,奉行市场化和务实改革的方针,特别对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改革表示了他的关切。巴西石油工业发展和改革新动向将是全球油气市场2019年的一个看点。另外,2018年以来,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圭亚那深水海域分别获得三次重大油气发现,新增探明可采储量接近40亿桶油当量,壳牌2018年在美国墨西哥湾也获得了两次重大油气发现,拉美地区的自主勘探突破吸引着全球油气市场的目光。2019年,拉美地区的油气自主勘探仍将是全球的热点,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 卡舒吉事件效应 卡舒吉事件使得一向十分牛气的全球第一产油大国沙特变得灰头土脸,造成了沙特近十年来在国际国内最大的一次战略被动。该事件发生后,搅得沙特、中东地区乃至全球油气市场不得安宁,沙特王储默罕默德•萨勒曼在这件事上被怀疑是幕后黑手。该事件尚未了结,只是在特朗普政府的强力“庇护”下有所缓解而已。 卡舒吉事件极有可能在2019年持续发酵,其影响较为深远。一方面,沙特国际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加上沙特专制王权的国家治理模式一直遭到世人诟病,未来一年,沙特无论是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还是在欧佩克中的控制力,还将持续下降。这使得作为全球最大阿拉伯产油国集群的海合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和全球最大跨区域产油国联盟的欧佩克内部生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最近卡塔尔这一老资格会员退出欧佩克就是明证),从而给全球石油市场供应侧带来较大风险。另一方面,在这一事件的冲击下,萨勒曼政权的稳定性大大降低,王室内部的矛盾加剧,反对势力趁机发难,可能导致沙特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内乱。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沙特国内石油生产将会出现大的波动,这将对全球油气市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而且,该事件使得近期沙特与伊朗、土耳其的博弈中处于明显下风,使得沙特在美国这位最大石油市场竞争对手面前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和底气,有点任人宰割的味道。 以上这八个效应基本属于全球油气市场供应侧,这也说明,2019年全球油气市场需求侧的热点和亮点难找。在全球经济表现持续疲软、几个主要消费大国能源转型与节能力度加大、能源地缘政治态势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2019年的全球油气市场是继续波澜壮阔,还是波澜不惊?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