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清洁能源合作助推非洲绿色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8
  • 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尼日利亚宗盖鲁水电站首台机组日前正式并网发电,向饱受缺电之苦的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输送清洁能源。另外三台发电机组预计今年年底前投入运营。

    宗盖鲁水电站位于尼日利亚卡杜纳河上,共布置四台额定容量175兆瓦的立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年发电量26.4亿千瓦时,电站全面建成后可满足两座类似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这样规模的城市用电。

    能源短缺是非洲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尽管非洲拥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但目前开发比例很低。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通电人口比例只有46.7%。另据国际能源署、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到2030年,全球仍将有6.6亿无电人口,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说,电力供应是非洲大陆亟需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预计到2050年,非洲人口将增加一倍,达到近24亿。该委员会认为,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满足非洲大陆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可行替代能源。

    中国高度重视与非洲的清洁能源合作,已成为非洲清洁能源开发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也是助推非洲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非洲大部分能源来自生物质能和化石燃料。中国正利用在清洁能源上的技术优势,帮助非洲国家加大可再生能源供应,助推疫情下非洲经济恢复和发展。

    在埃塞俄比亚,从丘陵地区的阿达马风电场到沙漠地区的阿伊萨风电站,中国公司在当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埃塞俄比亚电力公司公共关系主管莫格斯·梅孔嫩表示,在一期34台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51兆瓦基础上,中国公司承建的阿达马二期风电场安装了102台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53兆瓦,有助于埃塞俄比亚挖掘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潜力。

    中国东方电气公司承建的阿伊萨风电站也即将完工,总装机容量120兆瓦,目前已具备40兆瓦发电能力。该项目预计将为亚吉铁路和德雷达瓦工业园等重点项目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在南非,中国龙源电力集团南非公司运营的德阿尔风电项目共有两座风电场、163台风机,总装机容量24.45万千瓦。项目年发电量超过7.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了20多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70余万吨。

    在乌干达中西部的基里扬东戈地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的工人们正忙于完成尼罗河沿岸卡鲁玛水电站收尾阶段工作。这座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水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乌干达最大的发电设施。

    在肯尼亚,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建设的加里萨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50兆瓦,是东非最大的光伏电站。肯尼亚总统肯雅塔说,加里萨光伏电站使肯尼亚走上实现绿色能源自给自足的道路,提升了肯尼亚作为非洲绿色能源生产中心的形象。

    非洲是应对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发展清洁能源是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中方将与非方共同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非洲援助实施绿色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在非洲建设低碳示范区和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区,在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切实支持。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科斯坦蒂诺斯表示,中非合作论坛和南南合作等多边平台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对非洲清洁能源发展的支持。对非洲来说,与中国合作不仅可以开发非洲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也可以通过成功经验分享,让非洲国家学习中国清洁能源蓬勃发展的经验。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清洁能源,为青海发展插上绿色之翼》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28
    • 第二十一届青洽会举办前期,青海践行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启动实施“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在践行“一优两高”的过程中,在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的征途上再创新举。 自5月9日0时至8月16日24时,青海电网正式启动连续100天对三江源16个县和1个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期间,上述地区所有用电均来自水电、太阳能以及风力发电产生的清洁能源,实现用电零排放。 这是继2017年以来,青海连续三年实施绿电7日、9日、15日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后,再次刷新并保持的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是青海清洁能源转型发展递出的又一张“金名片”。 青海成为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 本届青洽会,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飞地经济“四大经济”展馆成为展会亮点。 排在首位的“生态经济”,让人们不由地再次想起“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屏障”等热点词语。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青海是清洁能源大省,水电资源丰富,太阳能、风能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电场建设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公里,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理想之地。 2018年,青海省提出“一优两高”发展战略,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放在突出位置。 2018年、2019年,青海相继获批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和国家公园示范省,省内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 截至2020年4月底,青海水电、太阳能、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801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规模的87.7%,其中新能源装机达到1609万千瓦,占比达到50.4%,是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份。 近年来,我省始终站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统筹推进国家公园、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原美丽城镇、民族团结进步“五个示范省”建设,努力为打造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着青海力量。 我们看到,在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中,青海蹄疾步稳,扎实迈进。 2020年7月15日,随着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双极低端系统启动送电,我省“绿电”通过1500多公里的“电力天路”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原大地。 同时,依托清洁能源资源富集优势,优化发展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基本建成。 清洁示范就是生态示范,生态示范就是绿色发展示范。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在国家有关部委、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青海不断谱写着清洁能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绿电”行动不断拓展让“三江源”地区天蓝水清 7月8日,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人民医院算了笔账,5月9日至6月30日,“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已为医院减免电费7500多元。 2020年青洽会“绿电”活动不同于以往,让“三江源”地区企业、牧民共享清洁能源发展红利,是本次“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的核心环节。 本次活动在空间维度上集中聚焦在三江源地区,在时间维度上延长到了100天,变重在技术创新为更加注重社会民生,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多元。 这既是对3年“绿电行动”内涵的拓展,更是对新时代智慧能源发展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积极发挥央企“顶梁柱”作用,紧密围绕清洁能源发展、脱贫攻坚和惠民稳企等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绿电转型、绿电扶贫、绿电惠民、绿电共享、绿电制造”五张名片,努力让青海的企业和群众共享清洁能源发展成果。 据介绍,今年的“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实现了源网荷储各方的共同参与,让“绿电”进入企业、进入寻常百姓家,推动降低社会用能成本、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提振社会信心、恢复经济活力。同时,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清洁取暖。以“三江源”保护区16个县为重点,大力推广技术成熟、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电能取暖,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县城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近三年来玉树、果洛地区电采暖负荷年均增幅达369%。 去年出台蓄热式电锅炉峰谷平电价政策,电采暖价格平均降幅达37%,通过峰谷平电价机制,引导午间富余新能源消纳,实现了取暖用户和新能源企业共赢。今年的绿电活动将在此基础上,通过直接交易为采暖客户降低电价2分/千瓦时,积极引导取暖清洁替代,助力“三江源”地区天蓝水清。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使清洁发展成果广泛惠企惠民,国家电网充分发挥能源互联网企业优势,深度应用“大云物移智链”、信息通信及能源电力发展等技术,紧紧依托“智能调度、大数据、市场交易、网上国网、国网电商”五大平台,为“绿电”提供精准支撑,实现用户体验可知、数据精准可溯、成效透明可视。 从“风生水起”到“风光无限”清洁能源助力绿色发展 作为清洁能源大省,通过多年的高速发展,青海能源转型已经从“风生水起”走向“风光无限”。 5月7日,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暨数据中心上线仪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大数据产业园内举行。这是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 产业园一期大数据中心总体面积5000平方米,527个机架,可容纳8000台标准服务器,能为我省智慧政务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优质、安全的ICT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和云平台服务,促进资源统合,推动我省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海南州清洁能源年发电量超过60亿千瓦时(不含水电的发电量),产业园的投运,无疑为我省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提供了巨大市场,同时也推动了大数据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循环发展。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发展动能上的新转换,技术、模式、发展方式上的新突破,推动新能源行业进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青海已聚集了时代新能源、比亚迪、泰丰先行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构建了覆盖正负极材料、隔膜、铜箔、铝箔及车用储能电池制造的完整锂电全产业链,清洁能源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助推经济绿色发展。 本届青洽会前夕,副省长、第二十一届青洽会执委会主任王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我们举办这一赛事的初衷,就是带动锂电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目前看来,这个目标已经初步达成。 视点短评 打造“绿电特区” 为全国能源发展贡献青海力量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 同时,青海是清洁能源大省,水电、太阳能资源丰富,风资源居全国前列,在清洁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立足资源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清洁能源发展牌,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全面加快能源革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且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能源工作尤为重要。 要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紧扣“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大要求,践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持续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奋力打造能源革命综合试点省,建设青海“绿电特区”,为全国能源发展贡献青海智慧和力量。 要明确目标,坚持以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为首要任务。青海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要构筑大规模电力外送通道,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建成立足西北、服务中部、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有力支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 要明确方向,大力推广普及清洁能源。坚持以100%清洁能源使用为努力方向,在全国乃至全球率先摆脱化石能源困局,大幅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营造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的优美环境。 要强化动力,进一步加大能源产业发展。把光伏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科技进步结合起来,把龙头企业的研发优势和光伏电站投资成本优势结合起来,推动光伏、光热、储能等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为我省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要勇担使命,坚持以提高能源惠民水平为价值导向。从青海省情实际出发,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解决各族群众高品质生活用能问题,建立能源惠民机制,让能源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 《推动储能技术发展 “存储”绿色新能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30
    • 在沙特阿拉伯红海海岸,一座新城正在打造,被称为“新一代的城市”,未来其电力供应将完全来自新能源。这一愿景的实现,不仅仅依靠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还有能源的“蓄水池”“调节器”——储能技术。最近,中国企业成功签约红海新城储能项目,储能规模达1300兆瓦时,是迄今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将助力沙特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中心。 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绿色低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过这些能源受天气影响,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会导致发电高峰与用电高峰不匹配,带来电网调节能力不足和频率稳定难度上升等挑战。储能技术的发展,能使电力供需更趋平衡、提升电力传输配送质量、提供应急备用能源等。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研究显示,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迅速扩大,到2050年全球储能容量规模需求将是目前的300倍至500倍。储能正日益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 储能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能量进行储存和再释放的过程。目前,可以利用蓄能水库、飞轮、化学电池设备和压缩空气装置等,根据需要“存取”电力。其中,抽水蓄能是发展最成熟、装机容量最大的储能技术。它利用水能发电,工作原理简单、技术成熟、使用寿命长,不过也受到选址、建设周期长和初始投资大等因素制约。 以电化学储能、氢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环节,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新型储能技术不仅可以“填谷削峰”,抚平电力供需,还具有响应速度快等特性,能够涵盖秒级、小时级、数周乃至数月等各种时长的能量储存和再释放的场景,从而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和稳定性。 电化学储能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球装机规模从2012年的不到1吉瓦增长到2020年的超过13吉瓦,贡献了同期电力储能装机的主要增量,其中又以锂电池应用最广。储能锂电池就像是超大型的“电池”,在持续放电能力、响应速度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可以在发电侧、用户侧和电网侧等许多场景应用。特别是在深山、海岛等一些偏远地区,使用家庭锂电池储能系统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和使用率,在用户端实现“自发自用”,节省用电成本。 氢储能技术正成为储能领域的新秀。氢气是具有高能量密度特性的气体,可以通过电解水制取氢气实现储能。目前,多个国家正研究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制取氢气作为工业原料、燃料或发电原料,从而形成“电—气—电”的能量转换,实现跨季节的储能和长距离的输送,支持新能源电力的消纳。 全球多国还围绕超级电容、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储热和储冷等方面,进行储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示范。此外,储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仍需解决成本、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各国应进一步加快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合作,推动储能产业市场走向成熟,加速全球绿色低碳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变革,让清洁的电力早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