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 人为水调节活动对全球可溶性有机碳输送的影响》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9-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实验室博士生尤艳彬、谢正辉研究员、贾炳浩研究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妍博士及其合作者,基于考虑土壤及河流DOC动态及人为水调节活动的陆面过程模式,结合地表水及地下水取用数据集,在全球尺度上进行了三组数值模拟试验用于研究人为水调节对河流DOC输送的影响。
      结果表明,人为水调节活动使全球大部分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土壤流失量增加;全球大部分河流DOC输送主要受水库拦截和地表水调节的影响。由于人为水调节活动,全球河流输送至海洋的DOC通量年均减少13.36±2.45 Tg C yr-1,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减少的DOC通量也随之增加,从1981年的9.13 Tg C yr-1(4.83%)增加到了2013年的16.45 Tg C yr-1(6.20%),尤其是在太平洋及大西洋地区。总的来说,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案来模拟DOC从陆地到水生系统的输出,这对于改进碳收支估算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www.iap.cas.cn/gb/xwdt/kyjz/202309/t20230913_6879783.html
相关报告
  •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3-25
    • 氮沉降作为现在乃至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之一,其可能深刻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数量和结构。选取我国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0-10 cm和10-20 cm)进行氮沉降试验,利用光谱技术研究氮沉降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和结构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T,0 kg hm-2 a-1)、高氮(HN:80 kg hm-2 a-1)、低氮(LN:40 kg hm-2 a-1)3种处理。结果表明:(1)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HN、LN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CT。(2)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1月时HN、LN处理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程度都显著高于CT,而4月时HN、LN处理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程度都显著低于CT。除了氮含量的直接影响外,RDA (冗余分析)表明,两土层中土壤含水量、pH和土壤有机碳是驱动氮沉降对土壤DOM数量和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因此,氮沉降对土壤DOM的影响是复杂的,未来尤其应该注重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季节模式。
  • 《菌渣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碳氮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9
    • 菌渣作为一种养分丰富的有机物料还田,可减少化肥施用,同时保持土壤肥力;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碳、氮是土壤活性碳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和比例变化对土壤肥力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不同比例菌渣化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碳、氮的影响,评价菌渣在优化土壤肥力方面的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水稻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3个化肥水平(C)0、50%、100%,菌渣相对用量(F)0、50%、100%,共9个处理,分析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和可溶性碳(DOC)、氮(DON)的变化特征,及其占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比例与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菌渣化肥配施后,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氮均在C100F50最高,微生物量氮在C50F100最高,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49.40%、43.65%、83.52%、207.19%;MBC/SOC和DOC/SOC均随着菌渣化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减少,MBN/TN和DON/TN均在C100F50最高。相关分析表明,MBC、DOC与SOC,MBN与T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DON和TN呈显著正相关。总体来讲,菌渣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碳、氮含量,但不是随着用量的增加一直呈增加趋势,高量菌渣或者化肥下会有降低趋势;菌渣化肥配施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和可溶性碳氮比,因此适宜的菌渣化肥配施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周转速度、微生物活性及其氮素供应能力和有效性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