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临港加速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集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3
  • 上海橙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00G高速网络芯片项目落户临港科技城。未来几年,橙科公司将着力打造“芯片国产化”第一梯队,成为数据互联领域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这是除了12英寸大硅片、上海脑智工程中国科学院“智能芯片”寒武纪深度学习处理器外,临港引进的又一重量级集成电路产业项目。

    100G高速网络互连芯片是信息传输的关键核心器件,俗称“网络的高铁”,代表着集成电路设计的最前沿领域。目前,互联网常用的数据互联标准是10G/40G以太网标准。而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协会)制定的100G以太网标准是云计算、数据中心、5G移动网络、骨干核心网等应用的新一代数据互联标准,将在未来3-5年内替换现有的10G/40G以太网标准。

    据了解,橙科公司团队由高速网络芯片领域的专家组成,核心成员来自美国博通公司(Broadcom),国内设计团队包括北大、南开、西电等院校的微电子专业硕士,具有较为丰富的高速网络产品设计经验。

    橙科公司也是中芯国际的重要合作伙伴,其开发的高速数据互连SerDes IP是国内唯一速率超过10G的商用IP,也是中芯国际最先进的40nm和28nm工艺上唯一一家拥有10G以上高速数据互联集成电路IP的公司。

    目前,全球网络上有上亿颗集成了橙科公司高速互联IP的芯片,产品分布全球各地,支持了核心网、家庭宽带、城域网等各类网络的运转和上亿客户的各类网络需求,产品的技术可靠性在严酷应用环境中也得到了验证。

    橙科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积累了完整的高速互联芯片技术,迄今已获得3项发明专利授权、6项集成电路版图登记、5项软件著作权。同时,公司还承担了工信部2017-2019年核高基“高速SerDes IP开发”的项目。

    2016年,在高速数据互联IP核之外,橙科团队开始100G以太网芯片的研发。目前公司已完成100G关键技术,成为国内唯一掌握100G下一代SerDes技术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着力打造“芯片国产化”第一梯队,成为数据互联领域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未来3~5年,将在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橙科公司落户所在地临港科技城,由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占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重点引进以生命产业、智能制造(含人工智能)产业、电子(芯片)产业、软件信息产业、海洋科技产业和技术转化与孵化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打造临港地区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地。

    临港管委会有关领导表示,临港将以建设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和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为契机,依托“双特”政策优势和产业成长空间的独特优势,培育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新的增长点。

    2017年7月,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签约仪式在临港举行,由100亿元设计业并购基金、100亿元装备材料业基金、300亿元制造业基金共同组成的上海5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完成组建。

    根据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要求,该基金作为上海5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组成部分,具体由临港管委会牵头组建。目前临港地区已启动“上海临港IC与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华大半导体、新昇半导体、旻艾信息科技、凯世通等项目已相继落户临港。临港管委会表示,临港将按照“基金+基地”发展战略,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集中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来临港落户发展,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在临港加速集聚。

相关报告
  • 《上海浦东打造国内顶级机器人产业高地》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1-13
    • 记者11月4日从上海市浦东新区官方获悉,到2023年,浦东要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国内顶级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总体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下同)。   在当日举行的浦东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此间官方发布了浦东机器人产业地图,“一谷一园”(张江机器人谷和金桥机器人产业园)规划,浦东机器人十大创新产品,面向服务机器人的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协作机器人关节驱动的交流伺服系统等12个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32家企业项目与4个功能平台项目签约落地浦东。   根据规划,浦东将在未来三年,围绕五大专项工程,全面推进浦东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3年,浦东要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国内顶级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总体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下同)。浦东新区官方供图   在产业空间载体打造上,浦东聚力打造“一谷一园”,以张江机器人谷和金桥机器人产业园为中心,带动辐射周边街镇产业空间有效利用,形成承载浦东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浦东官方计划在张江、金桥分别形成3.9平方公里和5.5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空间,打造全球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医疗机器人高地、离散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功能服务平台集群,形成跨界融合发展生态。   据张江集团方面表示,眼下,张江机器人谷目前已入驻机器人头部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机构80余家,机器人产业年工业产值117亿元。在产业布局方面,这里将以高端医疗机器人为核心领域,以特色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为重点领域。   金桥开发区是中国首个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核心的自贸试验片区,亦是上海高端制造产业的重要承载区。作为金桥四大战略产业格局之一,“工业互联网+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产值约占上海市行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据官方表示,目前,金桥已初步形成了以欧姆龙等核心零部件与功能模块企业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链上游,全球排名前十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半数以上包括费斯托、欧姆龙、罗克韦尔等已经入住金桥。   以新松协作机器人、安翰医疗机器人、掣京康复机器人、卫邦机器人、弗徕威家居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链中游在金桥已形成集聚效应。   根据规划,浦东将在未来三年,围绕五大专项工程,全面推进浦东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浦东新区官方供图   与此同时,上海交博、上海宾奥等一批机器人产业下游企业也已落户金桥,面向用户及市场,积极发展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服务,如机器人租赁、机器人培训等。   目前,金桥与中国中车集团共同设立的浦东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首期约10亿元)已完成一期募资,储备智能制造领域的拟投项目近20个,2020至2025年,预计累计实现股权投资16.4亿元。后续,该基金将重点投资与机器人相关的产业项目,并积极引导天使基金、风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资本投资机器人产业。
  • 《450亿集成电路产业母基金发布,上海半导体产业再“起飞”?》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4-07-31
    • 上海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镇,占全国产业比重的22.4%。2023年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市场规模下降8.2%的情况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却实现逆势增长,销售规模增长2.3%,其中,上海增长6.4%。去年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2023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7月19日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上半年,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1%,其中,集成电路增长19.2%。相关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全市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和服务器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7.1%、20.7%、16.6%和13.4%。 统计局披露的经济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先导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6.1%,增速较一季度加快4.9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生产形势全面好转,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提高5.2个、5.0个和0.7个百分点。同时,上海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亦实现提速,上半年上海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3%。其中,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制造等项目的带动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1.1%。 超45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母基金发布 近日,上海总规模达千亿的母基金正式签约发布。“上海发布”消息指出,此次发布的母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母基金以及未来产业基金。 据悉,上海国投先导集成电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集成电路母基金”),上海国投先导生物医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生物医药母基金”)以及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人工智能母基金”)合称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 天眼查信息显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已于7月22日注册成立,注册地均为浦东,每只母基金的期限均为15年,其中前8年为投资期,投资期最长可延长2年。根据海通证券及国泰君安7月初发布的公告,集成电路产业母基金总规模450.01亿元,重点投向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测、装备材料和零部件等领域;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总规模225.01亿,重点投向智能芯片、智能软件、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总规模215.01亿元,将重点投向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高端制药装备等领域. 多家半导体上市公司业绩喜人 目前,上海已经集聚了芯片设计、制造、装备、材料、封测、核心零配件等半导体全产业链,受益于下游市场需求得增长,今年以来,各大细分领域的上市公司业绩实现增长。芯片设计领域,7月初,韦尔股份、澜起科技两家芯片设计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均呈现高增态势。其中韦尔股份预计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3.08亿元至14.08亿元,同比增加754.11%至819.42%;澜起科技预计上半年录得净利5.83亿元至6.23亿元,同比增长612.73%至661.59%。 晶圆代工领域,在国产化浪潮驱动下,晶圆代工厂商正提速扩产,而国内两大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的发展均始于上海。2024年一季度,中芯国际实现销售收入17.5亿美元,环比增长4.3%,同比增长19.7%;毛利率为13.7%,2023年第四季为16.4%,2023年第一季为20.8%;出货179万片8英寸当量晶圆,环比增长7%;产能利用率为80.8%,环比提升四个百分点。华虹半导体当季实现销售收入4.6亿美元,环比上涨1%;同比增长27.1%;毛利率6.4%,上年同期为32.1%,上季度为4.0%。设备领域,受益于半导体建厂潮持续,中微公司、盛美上海、至纯科技、华海清科等半导体设备厂商无论是业绩也迎来利好。其中,中微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05亿元,同比增长31.23%,而归母净利润则为2.49亿元,同比下降9.53%。尽管如此,扣非归母净利润却实现了同比增长15.40%,达到2.63亿元盛美上海受益于国内半导体行业设备需求的不断增加,公司销售订单持续增长,一季度营收呈现明显增长。2024年1—3月,公司营业收入9.21亿元,同比增长49.63%;归母净利润8018.34万元,扣非净利润8432.6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