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2018)”编写启动会成功召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30
  •   近年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实施能源战略转型升级的共识。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并鼓励氢能产业的发展。

      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国内的商业化、产业化显著滞后,一些关键技术与国外还存在差距,产业链较为薄弱、工程化的能力还需提升,在基础设施方面,制氢、供氢、加氢的系统先进性有待提升,制氢成本亟待降低等问题制约着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

      为进一步研究氢能在汽车及交通方面的发展与应用,集中力量解决我国车用氢能产业存在的问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发起了《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编制工作,并首次提出了“车用氢能产业”的概念。同时,以蓝皮书编写为契机,搭建一个能源行业与整车行业交流的平台,推动两大行业的沟通与融合,共同助力车用氢能产业的发展。

      2018年6月29日,《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编写启动会在北京市成功召开,来自国内外政府与相关部门的领导、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汽车、能源等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与代表对2018年《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编写大纲进行了讨论,对《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的编写提出了众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会议对我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作为国内汽车领域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和产业智库,中汽中心在车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具有深厚研究基础,已与国内外政府部门、组织机构和主要企业合作,开展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产品测试及评价、燃料电池汽车及加氢设施标准制定等多项重要工作。同时中汽中心主编的《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动力电池蓝皮书》已产生了广泛影响力,有效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

      本次中汽中心北京工作部在车用氢能领域资深顾问的指导下,组织一批权威机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蓝皮书聚焦车用氢能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车用氢能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机制,推进车用氢能产业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良性互动,旨在深化车用氢能产业研究,打造全面论述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形势的权威性著作,为促进我国车用氢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

相关报告
  • 《2018年《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29
    • 9月26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2018年《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中汽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原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白荣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谢炜以及来自国内外政府、氢能科研机构及企业、新闻媒体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中汽中心北京工作部副主任王成主持,中汽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出席会议并致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谢炜对新书发布表示祝贺并致辞,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副主编张长令对新书进行了介绍。会上,首先举行了新书揭幕仪式。其次,与会专家就车用氢能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进程进行了研讨。最后,与会专家分别对2018年《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进行了点评,与会代表围绕车用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作为国内汽车领域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和产业智库,中汽中心在车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具有深厚研究基础,已与国内外政府部门、组织机构和主要企业合作,开展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产品测试及评价、燃料电池汽车及加氢设施标准制定等多项重要工作。中汽中心具有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产业研究团队,。为适应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态势,中汽中心北京工作部在车用氢能领域资深顾问的指导下,针对车用氢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的重大问题,组织一批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编撰《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   《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18)》是关于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研究的年度性报告,也是《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的第一本,2018年首次出版。2018年度报告主要分为总报告、车用氢能技术及产业发展分析、车用氢能发展战略及政策标准法规分析、典型区域车用氢能产业进展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车用氢能产业经济性分析、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政策比较等内容。   《车用氢能产业蓝皮书》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对我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蓝皮书既从受众的角度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宣传普及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理念,又从专业角度客观评价车用氢能技术和应用,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该书将有助于能源及汽车产业管理部门、研究机构、车用氢能相关企业、燃料电池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社会公众等了解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并可为制定车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借鉴和参考。
  • 《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建议对先进产品延续购置补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05
    • 2020年以后,如果有人仍然建议给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您会反对吗? 8月31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9)》(下称《蓝皮书》)在天津发布。《蓝皮书》对“后补贴时代私人领域新能源汽车扶持导向及政策”的研究是个亮点,对后补贴时代的扶持政策提出了建议。 在《蓝皮书》诸多政策建议中,最突出的一项建议是,对优质产品和企业持续给予奖励。所谓优质产品,《蓝皮书》定义为技术指标、成本降幅提前达到目标要求、市场规模排名靠前的车型和企业。 《蓝皮书》排第一位的主编单位,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也是汽车主管部门非常倚重的智囊机构,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政策方面。 《蓝皮书》为什么会提议对先进产品延续补贴?《蓝皮书》还提出了哪些后补贴时代的政策建议? 1 建议建立领跑者制度, 延续先进产品购置补贴 就后补贴时期的政策,《蓝皮书》提出,从研发、生产、购置、使用等方面构建一揽子工具包。 其中第三项是,延续先进产品的购置补贴。 《蓝皮书》说,根据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成本和市场发展情况,建议2020年后继续对优质产品保留部分补贴政策。 具体来讲,建立领跑者制度,依据技术路线图和国际先进水平,对技术指标和成本降幅提前达到目标要求、市场规模排名靠前的车型和企业持续给予奖励,采取树立标杆、政策激励等方式,引导行业企业追赶技术领跑者,形成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提升技术水平的长效机制。 2019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发布会现场 《蓝皮书》这一建议,可以说是2016-2020年补贴政策“扶优扶强”思路的一个延续。在这一阶段,新能源汽车补贴从普惠制,转为“扶优扶强”,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提出更高技术指标。 标志性的举措,就是2016年底,四部委出台《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这一通知,对补贴车型技术指标增加整车能耗要求。纯电动乘用车有百公里耗电量要求;纯电动专用车有能量消耗量(Ekg)、吨百公里电耗等要求;纯电动客车单位载质量能量消耗量(Ekg)要求进一步提升。在续航里程方面,政策也提高了门槛。 《蓝皮书》所说的技术路线图,指的是工信部组织编制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这一路线图提出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分阶段发展目标。这一路线的1.0版本在2016年发布,而2.0版本在 2019年5月28日也启动了编制工作。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1.0》版对EV 动力电池提出的技术指标 而参照《蓝皮书》建议,如果企业能超过技术路线图设定的技术目标和成本目标,就应该有奖励。比如,路线图2020年目标是EV动力电池比能量单体350Wh/kg,成本单体0.6元/Wh。如果企业在2020年比这一要求的密度更高、成本更低,那么就应该得到奖励。 至于《蓝皮书》提出的“市场规模排名靠前”的企业应该获得奖励,是一个全新提法。此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里面,并没有过针对规模的任何奖励措施。 2 历史政策评价: 补贴政策效果最强 《蓝皮书》提出对先进产品延续补贴,是希望用“奖励先进”的方式,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但是,不免让人认为,此举是为了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规模继续增长。因为过去,这一政策的刺激作用最强。 《蓝皮书》的一揽子政策建议,是在评价这一揽子政策效果基础上提出的。 《蓝皮书》通过建立模型,对支持政策对市场的作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发现,购置补贴政策贡献度达到51.87%,远高于交通支持(16.01%)、税收优惠等政策(14.89%)。 资料来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9)》 《蓝皮书》还将政策对市场各个方面的贡献度加以分解,看出不同维度下,不同政策的支持力度,其中购置补贴的效果仍然最为明显。销量方面,补贴政策贡献度达19.46%;市场渗透率方面,补贴政策贡献度达到17.82%;产品丰富度方面,补贴政策贡献度达到14.59%。 资料来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9)》 3 一揽子政策工具包上呈主管部门 除了对先进产品延续补贴政策,《蓝皮书》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蓝皮书》提出,需要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使用环节实施多措并举的交通支持政策工具包。 税收优惠方面,《蓝皮书》提出,分阶段完善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体系。 2020年前保证现行税收政策稳定。延续新能源购置税和车船税优惠;不将电动汽车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研究出台购置新能源汽车抵扣所得税政策等。 2020-2025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增长,可逐步收紧税收优惠;适时将能效指标引入税制。 交通支持政策方面,《蓝皮书》给出了以下5点建议。 一是突出交通使用优势,包括建立低排放区、实施限行限购措施,并对新能源汽车豁免等。 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副主编姚占辉认为,虽然交通支持政策占比不大,但其促进作用着实不小。姚占辉解释说:“首先,目前交通支持政策实施范围非常有限,实施限购的城市仅有8个,实行限行的城市占比也相对较小;其次,限行限购城市往往都有多重限制,如新能源号牌数限制。” 中汽中心政策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与财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姚占辉 二是建立城市交通专用车道,包括新能源汽车专用车道、共享城市公交车道和多乘员车道等;三是设置绿色通道,包括注册登记绿色通道、车检绿色通道、环保标志发放绿色通道等;四是实施减免优惠措施,包括免高速费、免过路过桥费、免停车费、免牌照费、交强险保费优惠、充电费优惠等;五是给予使用环节补贴,包括按照纯电行驶里程或充电量进行补贴等。 此外,《蓝皮书》还建议,主管部门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继续保持研发环节支持力度;继续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4 政策建议可行性如何? 如前文所述,《蓝皮书》的主编者之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管部门相当倚重。它提出的政策建议,起码会到主管部门领导的案头。 那么,上述建议的可行性如何? 《电动汽车观察家》认为,针对先进产品延续购置补贴难以成行,也不应采纳。首先,政府财政紧张,连续多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已经耗费大量财政支出。其次,无论依照什么技术指标,都有可能诱导企业过分追求某个单项、或者某几个指标,从而给新能源汽车整体品质带来负面影响。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和此前补贴引导能量密度提升,不能不说存在关系。第三,这一建议中提出了成本下降较快、市场规模靠前等市场指标,作为奖励条件,有可能影响市场自由竞争。成本下降较快、市场规模靠前——这证明市场机制本身已经起到了作用,对先进企业做出了奖励。政策在此又给奖励,有画蛇添足之感,而且对于中下游企业不公平。 政府在新能源汽车和其他经济门类中扮演的角色,原则应该是同样的,着力于建立、维护良性竞争机制,而不是偏袒强者或者弱者。 《蓝皮书》提出的其他建议,如税收、交通出行政策,行业、社会共识较大,阻力较小,较容易被采纳。 在行业监督管理方面,目前新能源汽车显然获得了比普通汽车更大的宽容度。但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之后,对它的监管,继续宽容就是放纵。因此,我们同意《蓝皮书》提出的加强监管意见。一致性调查、故障调查、召回、取消准入……这些政策工具,主管部门当用则用,否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虽大,但竞争力不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