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国产靶向3CL蛋白酶口服抗新冠病毒创新药先诺欣?附条件获批上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1-30
  •   2023年1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先声药业合作研发的抗新冠病毒创新药先诺欣®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审批程序,附条件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成年患者。这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靶向3CL蛋白酶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

     先诺欣®是先诺特韦片与利托那韦片的组合包装药物。先诺特韦能抑制新冠病毒复制所必需的3CL蛋白酶,与低剂量利托那韦联用,能减缓先诺特韦在体内的代谢,有助于发挥其抗病毒作用。

      新冠疫情爆发后,上海药物所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攻关团队,联合武汉病毒所开展抗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应急研发工作。上海药物所沈敬山/许叶春/蒋华良团队和武汉病毒所肖庚富团队合作,迅速发现并确定出靶向3CL蛋白酶的候选化合物VV934,即先诺特韦。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先诺特韦能选择性抑制新冠病毒3CL蛋白酶;与利托那韦联用,可有效抑制病毒在小鼠肺部和脑部的复制,并显著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组织损伤;在体内外安全性评价试验中,未发现遗传学毒性。
      2021年11月,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与先声药业达成合作,全速推进先诺特韦的后继研发工作。先诺欣®的III期临床试验是国内外第一个针对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达成“以咳嗽、鼻塞流涕、咽痛、发热、头痛、肌肉或全身痛等11个症状持续恢复”为主要终点的I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43家临床参研中心1208例受试者。
      先诺欣®的获批上市,为临床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将在我国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301/t20230130_6602892.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抗新冠病毒创新药民得维?(VV116)附条件获批上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30
    •  2023年1月29日,新型口服核苷类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民得维®(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VV116)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审批程序,附条件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新冠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  该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苏州旺山旺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旺山旺水)合作研究确定新药候选分子。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中乌医药科技城(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临港实验室、旺山旺水、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进临床研究及上市许可。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后,上海药物所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联合攻关团队,并与武汉病毒所紧密合作,启动抗疫药物应急研发工作。上海药物所沈敬山/蒋华良团队和武汉病毒所肖庚富团队、新疆理化所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团队快速发现并评价出靶向RdRp的口服核苷类候选化合物VV116,即氢溴酸氘瑞米德韦。VV116以核苷三磷酸形式非共价结合到新冠病毒RdRp的活性中心,直接抑制病毒RdRp的活性和干扰RNA的合成,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实现抗新冠病毒的作用。   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VV116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新冠病毒原始株和突变株表现出显著的抗病毒作用。在新冠病毒感染小鼠模型上,VV116可有效清除病毒,同时显著改善肺组织病理变化。VV116无致突变风险,没有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   基于在乌兹别克斯坦中、重度新冠肺炎受试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VV116于2021年12月28日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可用于重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治疗的口服抗病毒药物。   多项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显示,VV116安全有效、用药禁忌少,其获批上市,将有效减轻新冠病毒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在我国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 《新冠口服药!盐野义3CL蛋白酶抑制剂Xocova获日本紧急批准:治疗轻中度COVID-19!》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01
    • 日本药企盐野义(Shionogi)近日宣布,其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药物Xocova(ensitrelvir fumaric acid,代码:S-217622,以下简称“ensitrelvir”)125mg片剂已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紧急监管批准: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该批准是通过《药品和医疗器械法案》第14-2-2条规定的紧急监管批准制度授予的。根据盐野义与MHLW于2022年3月签署的Xocova国内供应基本协议,日本政府与MHLW签订的购买100万疗程Xocova的合同现已生效。   Xocova是一种口服抗病毒药物,每日一次为期5天疗程,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Xocova是北海道大学与盐野义联合研发的一种3CL蛋白酶抑制剂。3CL蛋白酶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复制至关重要。ensitrelvir通过选择性抑制3CL蛋白酶,抑制新冠病毒的复制。   根据2/3期临床试验2b期部分获得的结果,盐野义于2022年2月25日在日本申请了生产和销售申请,要求在“有条件批准系统”下进行审查。5月27日,盐野义根据《药品和医疗器械法案》修订后新设立的“紧急监管审批制度”重新提交了申请,要求进行审查。7月20日,日本药学事务和食品卫生理事会会议审议了Xocova的紧急批准,并根据盐野义所提交的研究3期部分的结果继续进行了审查,该3期部分结果证实,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   值得一提的是,Xocova是日本新的紧急批准制度下批准的第一种药物。盐野义首席执行官Isao Teshirogi博士表示:“我们很自豪能够迈出这一里程碑式的一步,这标志着我们开始为民众从SARS-CoV-2感染中康复做出真正的贡献。盐野义将继续努力,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世界,包括中低收入国家(LMIC),提供治疗SARS-CoV-2感染的新选择。”   盐野义将继续致力于获得Xocova的完全批准,并继续寻求全球注册,包括与Medicines Patent Pool(药品专利池)合作,以提供LMIC准入,并扩大和加强盐野义的制造和全球供应链。 MHLW授予Xocova紧急监管批准,基于在亚洲(主要是日本)有轻度/中度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开展的2/3期研究的2期部分(497例,包括2a期和2b期部分)和3期部分(1821例)的结果,这些结果证实了Xocova的预期疗效及可接受的安全性。   Xocova是第一种在奥密克戎(Omicron)变体流行期间、在轻中度SARS-CoV-2感染患者(无论风险因素或疫苗接种状态如何)中同时显示出对5种典型Omicron相关症状(主要终点)具有临床症状疗效和抗病毒疗效(关键次要终点)的抗病毒药物。   先前公布的2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接受ensitrelvir治疗的患者在第4天(第3次给药后)病毒滴度和/或病毒RNA显著快速降低。此外,在体外初步研究中,ensitrelvir对奥密克戎(Omicron)子变体BA.2和其他现有变体具有相似的抗病毒活性。   Xocova 2/3期研究的3期部分在1821例有轻度/中度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开展,评估了ensitrelvir(2个剂量组;高剂量和低剂量)与安慰剂,每天口服一次,持续治疗5天,对COVID-19临床症状的消除情况。该研究在日本、韩国、越南共入组了1821例患者,不论其COVID-19进展的危险因素如何。大多数患者以前接种过疫苗。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在症状出现后72小时内随机化的患者中,首次消除5种主要COVID-19症状(鼻塞或流涕、喉咙痛、咳嗽、发热或发烧、低能或疲劳)的时间,这些症状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奥密克戎(Omicron)变体感染的特征。这5种评估症状,是经过咨询医学专家和监管机构(包括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署[PM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并根据其科学和医疗有效性进行选择的。   数据显示,在这一人群中,与安慰剂相比,低剂量ensitrelvir(日本提交批准的剂量水平)治疗组5种新冠肺炎症状首次消除的中位时间显著缩短:167.9小时 vs 192.2小时,差异=24小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   此外,在第4天(第3次给药后)病毒RNA减少的关键次要终点方面:与安慰剂相比,ensitrelvir在病毒RNA最小二乘均值变化方面显示出显著差异(p<0.0001);与安慰剂相比,减少了1.4 log10拷贝/mL以上,与之前的研究中观察到的结果相似。安全性方面,2种剂量的ensitrelvir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研究中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或死亡。在低剂量组中,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是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血甘油三酯升高,如之前的研究所观察到的。   原文出处:Xocova (Ensitrelvir Fumaric Acid) Tablets 125mg Approved in Japan for the Treatment of SARS-CoV-2 Infection, under the Emergency Regulatory Approval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