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所倪国华团队在大气压等离子体渗氮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2
  •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应用研究室倪国华团队在大气压等离子体渗氮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项研究实现了不锈钢表面的快速渗氮,揭示了在大气压环境下非热转移弧等离子体渗氮新机制。相关成果以“N2 /H2 non-thermal transferred arc plasma nitriding treatment of stainless steel at atmospheric pressure”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Plasma Chemistry and Plasma Processing上。
      在不锈钢表面渗氮产生Fe-N固溶体和氮化物扩散层,可显著提高不锈钢材料的耐磨和耐腐蚀性能。目前在工业界离子氮化工艺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着耗时、工艺复杂,或使用氨气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如何采用大气压等离子体技术,实现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的快速渗氮处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题组成员郭起家等人巧妙地应用了非热转移电弧等离子体,通过在N2工作气体中混入不同比例的H2, 实现了304不锈钢表面的快速渗氮(图1)。研究结果表明,在氢浓度为2%时不锈钢表面硬度提升最大,由原来的200 HV0.1增加到1200 HV0.1。研究人员发现样品表面硬度与NH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图2),通过调控等离子体中NH含量,分析其与不锈钢表面硬度的变化关系,认为NH自由基在渗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等离子体作用下其吸附在试样表面,分解成N原子和H原子,N原子会穿透试样实现渗氮,进而达到表面硬度强化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对在大气压环境下不锈钢表面的快速渗氮处理,提供了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方案。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相关项目的支持。

相关报告
  • 《等离子体所在等离子体芯部湍流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2
    • 近日,等离子体所张涛副研究员带领微波反射仪诊断组在EAST上观察到m/n=1/1内扭曲模引起的局域高频密度涨落现象,研究结果以“Destabilization of field-line localized density fluctuation with a 1/1 internal kink mode in the EAST tokamak”为题发表在Nuclear Fusion期刊(G.S. Li et al 2019 Nucl. Fusion 59 096032)。   非轴对称的磁扰动场被广泛用于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以控制边缘局域模等宏观不稳定性。扰动场可引起等离子体边界三维形变,并导致局域的微观不稳定性。我们在EAST实验中发现,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磁流体不稳定性引起的自发三维场也会导致局域的微观不稳定性。课题组利用自研的多道相关反射仪诊断观察到,锯齿崩塌之前出现的m/n=1/1内扭曲模能够触发空间局域的高频密度涨落(100-400kHz)。此涨落的极向波数为3-5 cm-1,对应极向模数m=36-60。此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是1/1内扭曲模在空间局域位置引起强的电子压强梯度,当这种局域的电子压强梯度超过一定阈值将会触发此密度涨落。该项发现有助于理解等离子体锯齿崩塌的物理机制和三维平衡下的湍流与输运。   该研究得到了EAST团队以及合作者的大力支持,并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技术驱动重油转化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28
    •   近日,电工研究所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邵涛研究团队利用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技术驱动重油转化获新进展。   全球石油资源重质化趋势不断加剧,如何高效、清洁地利用重油资源已成为炼油工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等离子体技术无需催化剂和高温高压反应条件,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工艺流程短、碳排放低、启停迅速、易与可再生能源匹配等突出优势,是重油转化利用的新方向。然而,等离子体与重油相互作用过程复杂,反应机制尚不明确,制约了该技术发展。   团队利用不同形式等离子体,分别研究了等离子体-重油的转化规律与反应机理。利用温度较高的脉冲火花放电等离子体开展重油裂解技术研究,揭示了脉冲放电过程的快速加热与降温机制,实现了一步裂解重油制备乙炔,重油转化率50.4%,乙炔产率19.7%,能耗55.4 kW·h/m3,显著缩短了工艺流程,并副产氢气和纳米碳材料(少层石墨烯等),提高了能量效率。采用近室温的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进行重油加氢技术研究,实现了温和、无催化条件的芳香烃加氢制环烷烃反应,突破了常规加氢技术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限制,同时揭示了氢自由基加氢反应机制和动力学过程,为等离子体重油加氢工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均发表在《化学工程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电工所与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和重点基金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