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学获得NSF资助建立毫米波测试平台》

  • 来源专题:宽带移动通信
  • 编译者: gaof
  • 发布时间:2016-07-25
  • 纽约大学学术研究中心—纽约大学无线中心已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以构建一个先进的可编程平台,用于实现毫米波关键技术的快速设计、原型构建和验证技术验证,进一步推动5G发展。该平台将成为首个为早期研究和使用毫米波技术的学者、政府人员及行业研究人员提供服务的平台。

    纽约大学无线中心解释说,毫米波通信将其能量集中于窄波束以实现高度定向的传输。目前的毫米波技术原型系统依赖于安装在机械转动系统中的定向喇叭天线,这一系统过于庞大而且运行缓慢。全新的软件定义无线电平台(SDR)将包含一个具备近瞬时电动转向而无物理移动部件的电操纵相控阵。

    设备研究中心下属的赞助商、莱迪思半导体公司旗下的子公司SiBEAM,将为该试验平台提供射频前端支持。另一个赞助商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将提供一个高带宽和大基带的处理系统以构建高数据速率和超低延迟的毫米波原型系统。

    作为计划的一部分,该系统将被提供给其他大学和行业群体,以加快毫米波技术的发展速度。该系统的第一个版本将在60GHz频段运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近期决定对该频段的监管将朝商用化方向发展。

相关报告
  • 《纽约大学无线中心搭建5G实验平台》

    • 来源专题:宽带移动通信
    • 编译者:gaof
    • 发布时间:2016-07-25
    • 纽约大学无线中心,即纽约大学的无线网络理论与技术跨学科学术研究中心,正在搭建一个先进的可编程平台以开发毫米波无线通信,即5G。 5G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数据连接速度或将超过10千兆比特每秒(Gbps),比目前4G的传输速率快1000倍。纽约大学工学院称,与现有移动通信技术相比,毫米波通信可以“提供200倍的通信容量”。 纽约大学无线中心正与开发智能毫米波无线通信技术的SiBEAM公司,以及提供系统工程与科学平台的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联手合作,尝试建立一个新的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平台,用于对毫米波无线电的关键技术进行快速设计、原型构建以及技术验证。纽约大学工学院称,该平台将是“首个为早期研究和使用毫米波技术的学术、政府及行业研究人员提供服务的平台”。 毫米波无线通信工作时,其能量必须聚集成窄光束从而产生高度定向传输。纽约大学工学院称,目前的毫米波技术原型系统依赖于安装在机械转动系统中的定向喇叭天线,这一系统过于庞大而缓慢。新平台将包含一个具备近瞬时电动转向而无物理移动部件的相控阵。 据纽约大学工学院称,SiBEAM公司将为该平台提供射频前端支持,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将提供“高带宽、大基带的处理系统,以创建高速率低延迟的毫米波原型系统”。两家公司还将为纽约大学研究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该项目已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早期概念探索性研究项目(EAGER Award)价值近十万美元的基金支持。NSF基金旨在为具有潜力的转化性研究提供探索工作支持。 纽约大学无线中心将向其他大学和行业群体推出该系统,以加快毫米波技术的发展。
  • 《室内办公大楼毫米波和亚太赫兹空间统计信道模型》

    • 来源专题:宽带移动通信
    • 编译者:张卓然
    • 发布时间:2021-05-21
    • 这项研究是在西奥多(泰德)·S·拉帕波特的指导下,由研究生鞠世豪、邢云筹和奥雅斯·坎赫尔领导下进行的。 移动设备的使用无处不在,物联网(IoT)爆炸性增长和多样化,在这些的影响下,第六代(6G)无线系统将需要提供前所未有的高数据速率和系统吞吐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部署毫米波(mmWave)和太赫兹(THz)频率(即30千兆赫兹至3太赫兹)发射和接收系统来实现。这些范围的电磁频谱能够在接近零延时的情况下实现海量的数据吞吐,这是增强显示(AR)、虚拟现实(VR)和自动驾驶等无线应用产生的未来数据流量需求的关键。 重要的是,在6G无线通信中成功部署毫米波和太赫兹系统的关键将是它们在室内场景中的性能。因此,室内环境的准确太赫兹信道特性对于将收发器、空中界面和6G及以上协议的设计变为现实至关重要。 为此,纽约大学无线研究中心已经采用了NYUSIM 3.0,这是其基于MATLAB®的开源毫米波和亚太赫兹统计信道模拟软件的最新版,使得能够对500兆赫兹到150千兆赫兹的频率和0至800赫兹的射频带宽进行室内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模拟。新的NYUSIM 3.0可用一个简单的麻省理工学院风格的开源确认许可证公开获得。迄今为止,NYUSIM已经被下载了八万次。 NYUSIM 3.0沿用了NYUSIM早期版本中采用的3D室外统计信道模型的数学框架,实现了毫米波和亚太赫兹频率的3D室内统计信道模型。毫米波和亚太赫兹频率室内3D统计信道模型,是在2014年和2019年在一栋办公大楼进行28千兆赫兹和140千兆赫兹大范围无线电传播测量中开发的,有两个场景:视距(LOS)场景和非视距(NLOS)场景。团队仔细测量了超过一万五千个功率延迟剖面,研究时间和空间信道统计数据,如时间簇的数量、簇延迟和波瓣角分布。 一篇即将发表的论文《室内办公大楼毫米波和亚太赫兹空间统计信道模型》(将刊登在2021年二季度《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精选通讯领域期刊》和《太赫兹通讯与网络专刊》)中详细阐述了3.0版本采用的信道模型,该论文是纽约大学无线研究中心三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和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在拉帕波特的指导下和在博士生鞠世豪的领导下撰写的。除了提出一个基于室内信道测量的毫米波和亚太赫兹频段统一室内信道模型外,这项工作还为未来100千兆赫兹以上的标准编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