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这种材料实现了0.0018度角分辨率的3D成像传感 – 材料牛》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张迪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一、导读

    材料和半导体工艺的进步已经彻底改变了微观和纳米光探测器的设计和制造。然而,大多数传感器的像素只能检测电磁波的强度。因此,物体和衍射光波的所有相位信息都会丢失。虽然强度信息本身足以二维摄影与显微成像等常规应用,但这种限制阻碍了三维(3D)和四维成像应用,包括相衬成像,光探测和测距,自动驾驶汽车,虚拟现实和太空探索。通常使用具有像素化光电二极管的微透镜或光子晶体的光学阵列来测量光场或光方向的分布,从而获取相位信息。然而,将这些元件集成到CMOS架构中既昂贵又复杂。通过调控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亚波长半导体结构中的光学共振能实现角度敏感结构的开发。然而,其中大多数都依赖于波长或偏振,并且需要具有高折射率的材料。此外,现在的光矢量检测和控制仅限于紫外光和可见光波长。尽管有一些使用Shack-Hartmann或Hartmann结构的传感器能够在极紫外光范围内进行相位测量,但硬X射线和伽马射线的相位测量仍然具有挑战性,因为传统的反射镜或微透镜不能用来聚焦高能光束。

    二、 成果掠影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的刘小钢教授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刻技术的图案化无机钙钛矿纳米晶体阵列的稳健且可扩展的方法,从而可以探测到从X射线到可见光(0.002-550nm)范围的辐射矢量。利用这些多色纳米晶体阵列,可以将来自特定方向的光线转化为具有0.0018°角分辨率的像素化颜色输出。研究发现,通过修改具有特定方向的纳米晶体阵列,可以实现三维光场检测和光源的空间定位。此外,研究者还通过结合像素化纳米晶体阵列和彩色电荷耦合器件,展示了三维物体成像以及可见光和X射线相衬成像。通过颜色衬度编码来检测光学波长之外的光方向的能力,可能会开启新的应用,例如在三维相衬成像、机器人、虚拟现实、层析生物成像和卫星自主导航中。相关成果以“ X-ray-to-visible light-field detection through pixelated colour conversion ”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三、 核心创新点

    l 光刻的图案化钙钛矿纳米晶体阵列能够确定从X射线到可见光的辐射矢量,还能实现三维光场检测、光源的空间定位以及三维物体成像 .

    四、 数据概览

    图1 使用像素化钙钛矿纳米晶阵列进行X射线到可见光场检测。© 2023 The Authors

    a、基于像素化彩色转换的3D光场传感器设计。

    b、通过彩色转换进行光场感知的工作原理。

    c、单个方位探测器在相对于参考平面的光入射角从0°到360°范围内的色度响应。

    d、基于单个钙钛矿纳米晶的方位探测器在相对于ZnS:Cu 2+ /Mn 2+ 和SrAl 2 O 4 :Eu 2+ /Dy 3+ 荧光体控制的情况下,光入射角从0°到360°范围内的色度响应。

    图2 用于3D光场感知的像素化彩色转换的表征。 © 2023 The Authors

    a、单个方位探测器的色度响应

    b、单个方位探测器输出发光的CIE三刺激值X、Y和Z与入射光方向的关系。

    c、使用单个方位探测器测量可见光(405 nm)的方位分辨率,最小可检测的角度变化为0.0018°。

    d、从两个垂直排列的方位探测器记录的来自不同方位角φ和仰角θ的入射光的两种颜色映射。

    e、从d中提取的等高线。通过结合两个方位探测器的颜色值,可以确定唯一的入射方向。

    f、用于成像3D光方向的方位探测器阵列的俯视图,其中邻近的钙钛矿纳米晶像素以垂直排列。

    g、将钙钛矿纳米晶阵列集成到彩色CCD中制造的3D光场传感器的照片。

    图3 使用像素化彩色转换进行实景的三维成像。 © 2023 The Authors

    a、实验设置示意图。

    b、来自不同方向的入射光下的钙钛矿纳米晶阵列的代表性图像。

    c、以场景深度和视场径向位置为函数绘制的平均深度精度。

    d、e、放置在0.7 m和1.5 m处的场景的三维图像。

    f、使用3D光场传感器捕获的键盘的三维深度图像。

    图4 使用像素化彩色转换进行X射线(0.089 nm)和可见光(405 nm)的相位对比成像。© 2023 The Authors

    a、Hartmann或Shack-Hartmann波前成像的原理(顶部)和基于我们的3D光场传感器阵列的波前成像(底部)。

    b、测量距离X射线源14 mm处发散波前的实验。

    c、d、分别在(F x = 0°,F y = 20°)和(F x = 30°,F y = 40°)场角处,通过可见光照射透镜时在图像平面上测量的波前。Fx和Fy分别表示x和y方向的场角。

    e、使用3D光场传感器测量的图案化PDMS基底的光学强度图像(左)和相位轮廓(右)。

    f、两个商业PMMA杆(直径为1 mm和2 mm;50 kV X射线)的吸收对比图像和使用3D光场传感器测量的相位梯度图。

    五、 成果启示

    总之, 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钙钛矿纳米晶体阵列的像素化颜色转换策略,用于三维光场检测、绝对空间定位、三维成像以及可见光和X射线相衬成像。尽管目前使用钙钛矿纳米晶体无法在高角度分辨率下检测超过550nm的光场,但该技术可以扩展到其他光学材料。此外,尽管目前的方位探测器只能测量入射光的平均矢量方向,但与光场相机一样,纳米晶体光场传感器可以在角度和空间分辨率之间取得平衡,进一步提高空间分辨率。最后,该方法为光学测试和光束特性提供了强大的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从相位对比成像到引力波检测等各种领域。


    原文详情 :Yi, L., Hou, B., Zhao, H. et al. X-ray-to-visible light-field detection through pixelated colour conversion. Nature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5978-w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251388.html
相关报告
  • 《3D打印复合材料近期大事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12
    • 3D打印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其增长率达到两位数。数据表明,到2026年全球用于3D打印的复合材料收入将超过5亿美元,未来十年内复合材料将成为3D打印主要的市场机遇。 去年底,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增材制造(3D打印)研究院新材料研究所正式成立;今年,赢创推出用于更高温度3D打印的新型聚合物粉末;法国开发世界上首个3D打印空心螺旋桨片……最近这一时期,还有哪些与复材相关的3D打印大事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阿科玛携3D打印最新协作创新成果 亮相2019 TCT亚洲展 日前,阿科玛亮相上海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览会(TCT Asia),展示其在先进材料领域的最新协作创新成果。这些先进材料覆盖所有主要3D打印技术,包括选择性激光烧结、熔融沉积制造和光固化。 “阿科玛3D打印解决方案”平台持续为增材制造领域研发世界领先的先进材料解决方案组合,同时展示其在整个3D生态系统中的创新合作网络。 " “阿科玛在用于主流3D打印工艺上的旗舰先进材料已有盛名,但这个不断发展的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材料。在整个产业链中建立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加以利用至关重要。其中协同是关键所在。此次展会我们带来的数项产品技术,凸显了创新公司互相协同合作可取得的成果。”Guillaume de Crevoisier,阿科玛3D打印全球业务总监表示。 阿科玛将展示其与Autodesk和Farsoon在高性能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制造领域的协作成果。这项成果集合了Autodesk最高水平的制造软件和Farsoon生产的先进硬件,并充分利用阿科玛Rilsan®聚酰胺11粉末的卓越强度和耐用性。 阿科玛旗下沙多玛业务单元将推出多项开拓性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也是与下游客户共同开发的。新型液态树脂产品具有低刺激性和低气味的特点,适用于高性能牙科应用,而其他新型创新产品则专为鞋底设计,具有更好的弹性和韧性。 针对亚洲珠宝市场的特殊需求,阿科玛推出全新N3xtDimension®铸造树脂,具有出色的熔体,并且在铸造过程后残留量极少。 赢创推出用于更高温度3D打印的 新型聚合物粉末 特种化学品公司赢创正积极开拓极具吸引力的3D打印市场,并开发了一种新型聚合物粉末。作为旗下聚酰胺6系列的新产品,该粉末适用于更高温度范围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扩展了赢创粉末型3D打印技术高性能材料产品系列。 赢创的新型聚酰胺粉末具有高机械强度以及优异的耐化学性和耐温性。其热变形温度(HDT B)约为195°C。此外,粉末材料的低吸水率(低于3%)使其脱颖而出,这一特性对3D打印材料的可加工性和打印出的3D组件的尺寸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 “适用于单个打印机并且能够应用于更高温度范围的新型、即用型材料助推3D打印行业向批量生产迈进了一步。”专注选择性激光烧结(SLS)的TPM 3D中国技术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Mark Zhao说道。“我们看到对可应用于更高温度范围的3D打印解决方案的需求十分强烈,例如汽车和电子行业。因此,我们很高兴与赢创一起推出新型温度稳定性材料。” 赢创聚酰胺6系列中的新型聚合物粉末具有近乎圆形的晶粒形状,优异的流动性和应用性能,适用于所有粉末型3D打印技术。赢创的专利工艺被用于其马尔工厂生产高温材料。 法国开发世界上首个 3D打印空心螺旋桨片 去年,法国国防承包商海军集团(Naval Group)与法国工程学院南特中央理工学院(Centrale Nantes)合作开发了全球第一片全尺寸3D打印军用螺旋桨,今年两家继续合作,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3D打印空心螺旋桨片。RAMSSES(可持续和高效船舶先进材料解决方案的实现和演示)螺旋桨项目是欧洲H2020(欧洲工业数字化技术、欧洲数据基础设施、5G、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发计划)的一部分,由欧盟委员会资助,旨在利用3D打印等新技术来减少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大型海军舰艇的制造和运营。 " 使用电弧增材制造技术 (Wire and Arc Additive Manufacture, WAAM) ,该集团计划3D打印直径达6米的舰艇螺旋桨。本次生产的测试件为原型比例的三分之一,重约300千克,制作时间不到100小时。分析表明,相比传统工艺,全尺寸3D打印桨片可以减轻40%的重量!不仅需要更少的材料,更降低了发动机的负荷,可进一步降低燃料消耗并因此降低船舶的环境影响。 此外,Sirehna(Centrale Nantes衍生公司和Naval集团的子公司)对螺旋桨片设计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效率和耐用性,同时减少了对海洋动物产生负面影响的辐射噪音和振动。 RAMSSES项目螺旋组件事业部经理Patrice Vinot表示:“虽然增材制造在工业上越来越普遍,但复杂部件的编程和设计,如船用螺旋桨叶片,对我们海军集团的的团队和合作伙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新案例研究揭示了3D打印工艺过程的潜力,这意味着预计未来的螺旋桨将具有无与伦比的性能。参与RAMSSES等项目并协调我们的学术和行业合作伙伴网络,将使我们能够长期将3D打印引入造船厂。” 南特中央理工学院快速制造平台负责人,增材制造国际专家Jean-YvesHascoët教授解释说:“在快速制造平台上,过去35年来一直在开发增材制造。所有这些年的研究都是通过像RAMSSES这样的项目实现的,促使我们的技术真正转移到工业环境中。海军行业正在缓慢但肯定地采用3D打印,以确保未来的‘顺利航行’。” EAD工业级连续光纤CFAM Prime 3D打印机 入围JEC创新大奖 CFAM Prime 3D打印机是一种新的3D打印技术,它将颗粒挤压与预浸渍纤维细丝相结合,打印纤维增强热塑性组件。挤出机设计过程几乎所有的热塑性塑料(最高温度400℃)。 测试了各种热塑性塑料,如PETG、PP、PPS、ABS、PC、PB和PEEK,其中一些颗粒已经含有一定比例的短纤维。连续纤维预先浸渍了用于该应用的热塑性塑料。因此,CEAD生产自己的连续纤维长丝浸渍所需的热塑性塑料,很像目前使用的UD带。该打印头可将熔融的热塑性塑料与连续预浸渍纤维相结合,打印复合材料。 " 该程序是独一无二的,并获得了专利。这台机器不需要操作员也能运转24小时。全封闭,有闭环温度控制系统和专用冷却系统。这使得CFAM Prime成为一台专用的生产机器,并对打印对象的质量进行完全控制。 与传统的生产方法相比,使用CFAM给了设计者更多的设计自由。复杂的内部通道,复杂的曲率和安装和装配功能可以集成到一个设计。允许4 x 2x1.5m的体积,使得CFAM Prime对于低批量的大型复杂产品非常有利。该方法减少了生产步骤。在此过程中省去了昂贵的模具,并且由于该过程主要是自动化的,因此减少了人工成本。由于减少了工艺步骤,从而缩短了大型复杂产品的交货期。 这一创新被选为2019年JEC创新大奖3D打印类的入围作品。获奖名单将于2019年3月13日下午4时30分在JEC World 2019大会上公布。 Stratasys复合材料 亮相法国JEC 在即将举办的JEC展会上,Stratasys将展示其FDM和PolyJet技术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通用性,从全功能原型到工具应用和最终生产部件。参观者将能够看到来自不同行业的公司在生产操作中实施增材制造时所能享受的显著时间和成本效益。 Stratasys对高温材料的开发,以及FDM生产3D打印机产量的提高,使其能够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制造出复杂的复合叠层,而不是像传统制造那样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 " 作为JEC World在“创新行星”领域的应用展示计划的一部分,Stratasys将展示一款Santa Cruz自行车,以及使用3D打印工具生产的许多碳纤维部件。通过使用Stratasys的FDM 3D打印技术,该公司能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地生产出功能完备的原型机,并以更快的速度迭代更多的设计,这大大简化了其整体设计流程。此外,该公司通过按需3D打印高性能复合材料工具,克服了传统工具在低批量复合产品生产中的局限性,从而大大加快了产品的交付时间,成本也大大降低。 Stratasys还展示FDM尼龙12CF令人印象深刻的机械性能如何使工程师能够探索从传统金属零件到3D打印塑料复合材料的过渡。这种填充碳纤维的热塑性塑料含有35%的切碎的碳纤维,它的强度足以取代金属,使设计师能够开发出更轻的功能设计。FDM尼龙12CF的高刚度重量比非常适合汽车、航空航天、休闲用品和工业制造部门的功能性能测试需求。 Fortify和DSM合作开发用于 3D打印的高性能复合材料 总部位于波士顿的先进制造公司Fortify与营养、健康和可持续生活的全球目标主导科学公司DSM宣布,他们将开发用于结构件3D打印的高性能复合材料。 此次合作将Fortify的数字复合材料制造(DCM)平台和光纤加工专业知识与帝斯曼在3D打印树脂和配方开发方面的应用知识相结合。他们将共同开发尖端的高性能复合材料,通过Fortify硬件进行分销。通过为3D打印部件带来强大的机械和温度特性,这些材料非常适用于众多市场中的各种应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快速模具、夹具和夹具。 帝斯曼增材制造副总裁Hugo da Silva表示:“在帝斯曼增材制造业,我们相信与行业合作伙伴的合作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与Fortify合作,使我们能够开发用于DLP技术的高性能复合材料,使该技术适用于要求苛刻的应用中的功能部件。” 通过利用DCM,Fortify在硬件和纤维加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将立即提高DSM树脂的机械性能。此外,Fortify和DCM平台将成为帝斯曼3D打印材料的分销渠道。 大多数3D打印平台都是关闭的,将树脂的使用限制在3D打印机公司自己生产的树脂上。通过Fortify光纤平台,Fortify邀请供应商与Fortify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一起开发高性能树脂。合作伙伴可以正确利用复合材料的强大功能,而无需构建Fortify提供的内部专业知识。(来源:中国纤维复材网) 复合材料3D打印传感器 可检测水含量 由马德里自治大学(UAM)的Pilar Amo-Ochoa带领的西班牙-以色列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多功能3D打印塑料复合传感器,能够检测微量水。 3D打印的材料是无毒的,在潮湿条件下颜色从紫色变为蓝色。 科学家Michael Wharmby解释说:“了解特定环境或材料中存在多少水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油中含有过多的水,则可能无法很好地润滑机器,如果燃油中含有过多的水,则可能无法正常燃烧。” 科学家的新型传感器材料是一种所谓的铜基配位聚合物,一种水分子与中心铜原子结合的化合物。他们使用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DESY)光源PETRA III来分析加热时材料的变化。“将化合物加热到60摄氏度时,颜色从蓝色变为紫色,”Pilar Amo-Ochoa报道。将材料加热至60℃,除去与铜原子结合的水分子,最终引起颜色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将其置于空气中,将其置于水中,或将其置于含有微量水的溶剂中来逆转。” 在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能够对这种变化的物理模型进行建模,”马德里材料科学研究所(ICMM-CSIC)的JoséIgnacioMartínez解释道。然后科学家们将铜化合物混合成3D打印墨水,并在几种不同的形状下打印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在空气和水中进行测试。这些测试表明,3D打印物体对水的存在比对化合物本身更敏感。在溶剂中,打印传感器可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检测到0.3%至4%的水。 如果在无水溶剂中干燥或通过加热干燥,则材料变回紫色。详细的调查表明,即使在许多加热循环中材料也是稳定的,并且铜化合物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打印传感器中。此外,该材料在空气中在至少一年内是稳定的,并且在生物相关的pH范围内也是5至7。 “这项工作展示了第一个由无孔配位聚合物制成的3D打印复合材料,”共同作者马德里自治大学的FélixZamora说。“在功能性3D打印领域,它打开了使用这一大系列化合物的大门,这些化合物易于合成并具有有趣的磁性,导电性和光学性质。” 正如科学家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杂志上所写的那样,这一发展为新一代3D可打印功能材料的产生打开了大门。
  • 《盘点2017 | 神器——冷冻电镜“乱入”材料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04
    • 说起冷冻电镜,小编想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教授大咖,可能和科研有那么一丁点联系的人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因为它实在太出名了!基于冷冻电镜产出的科研成果很多都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刊上(羡慕脸),堪称NSC神器。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结构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今年更是不负众望(欺负我大化学)一举拿下了“炸药”化学奖!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毕竟他是隔壁生物家的孩子,以路人甲的姿态(羡慕但是我不表现出来)看看就好,反正也用不上!没想到一个晴朗的日子,还有些风和日丽的,Stanford的崔大神(崔屹)硬生生把它拽进了我大材料圈,而且一鸣惊人,搞了篇Science!(就问你服不服)听到这个消息,小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都是做材料的,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隔壁桌小林:人家是大牛!年轻的大牛!你,呵呵~)然而,短暂的沉思之后,小编知耻而后勇,决定好好看看这个“乱入”我材料圈的隔壁生物家的孩子,万一大老板某天心血来潮也弄了一台放实验室了(大老板:我就呵呵不说话),那小编岂不是有大大的优势,机智如我!独机智不如众机智,所以下面,小编带大家共同了解一下这把生物圈的屠龙宝刀——冷冻电镜! 1. 什么是冷冻电镜? 冷冻电镜,全称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我大材料的小伙伴也快好好记住这个单词,相信不就的将来就会成为检索材料学文献的热门关键词),是指将生物大分子快速冷冻后,在低温环境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成像,再经图像处理和重构计算获得样品三维结构的方法[1]。图1就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FEI Titan Krios 300kV冷冻电镜,据说单台应该在600万美元以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冷冻电镜甚至超越了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NMR)支撑起了高分辨率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图1 FEI Titan Kiros 300kV 冷冻电镜实物图 那么为什么需要冷冻电镜技术?众所周知,X射线晶体学是解析结构的经典方法,然而它需要获得生物样品单晶,生物大分子的晶体生长却十分困难;而与此同时,材料学研究中早已使用电镜直接观察到了原子像[2](作为一名材料汪,TEM、SEM的重要性我想无需赘言),于是生物学家也想用电镜给生物大分子拍一张高清照片,解析其结构,以理解其生化反应机制,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电子显微镜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受到了严重限制:(1)生物样品含有丰富的水,而透射电镜的工作条件是高度真空的;(2)高能电子束会严重破坏生物样品;(3)生物样品主要是C、O、N、H等轻元素,对电子的反射和散射与背景相似,获得图像衬度很低;(4)蛋白质分子会漂移,导致图像模糊。经过众多科学家的长期努力,不断克服种种困难,冷冻电镜技术终于发展了起来,实现了溶液里生物分子高分辨率的结构解析,使得生物化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中3位有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因此荣膺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分别是:瑞士洛桑大学Jacques Dubochet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oachim Frank教授和英国剑桥大学Richard Henderson教授。冷冻电镜技术给出的生物大分子高清照相的方案是[1]:样品冷冻→低剂量电子冷冻成像→三维重构。 图2 获得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3位科学家 (1)样品冷冻 样品冷冻其实是科学家们很早就想到的思路,但是冷冻之后样品中水分子形成冰晶,不仅产生强烈电子衍射掩盖样品信号,还会改变样品结构。直到1974年,Kenneth A. Taylor和Robert M. Glaeser在-120℃观察含水生物样品时未发现冰晶形成,而且发现冷冻样品能够耐受更大剂量和更长时间的电子辐照,才为样品冷冻带来转机。而上面提到的Jacques Dubochet老爷子则更进一步,发现了水的玻璃态,成功解决了冷冻电镜制样问题,如图3 (a)所示[1]。 图3 冷冻电镜样品制备(a)和三维重构(b)示意图 (2)低剂量电子冷冻成像 材料汪都知道一般做TEM、SEM的时候,样品导电性越好,电子剂量越高,成像质量越好。然而,高剂量电子对生物大分子却是毁灭性的,因此Richard Henderson教授提出在低温下用尽量低的电子剂量成像。他与其合作者先后在1975年和1990年重构出了粗糙的(7Å)和高分辨率(3.5Å)的细菌视紫红质蛋白的模型,如图4所示,证明了冷冻电镜用于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结构解析的可行性。然而,这个历时15年的进步与早在1984年就获得膜蛋白3.0 Å分辨率原子模型的Hartmut Michel等人(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相比似乎仍显逊色。尽管情况不容乐观,但是Henderson教授仍不断从理论上指导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并预言:随着电镜技术和制样水平的发展,冷冻电镜必将成为疑难样品和非结晶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的有力工具。 图4 细菌视紫红质蛋白的3D结构模型 (3)三维重构 做过TEM的小伙伴都知道,透射电镜得到的是二维投影图像,要得到三维的结构,就要通过一系列建模、变换,这个过程就是三维重构。上面提到的第3位诺奖得主Joachim Frank就是和他的合作者建立了非对称颗粒从二维投影到三维结构的方法(随机圆锥倾斜法),奠定了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的基本原理,如图3(b)所示[3, 4]。随后,开发了SPIDER程序用于冷冻电镜结构分析,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冷冻电镜领域广泛应用的三维重构软件是上面剑桥大学Richard Henderson老爷子实验室的Sjors Scheres博士(据说当时Sjors Scheres博士没有一篇NSC论文,但Richard Henderson教授仍独具慧眼将其引进到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发的RELLION。 然而,即便打通了任督二脉(上述3个关键流程),冷冻电镜并没有立即获得今天这样的爆红。这主要是因为(1)冷冻电镜的信噪比低,(2)图像摄取时漂移,使得可以获取的二维投影仍是模糊状态,因此仅能应用于有限的生物大分子单颗粒的结构解析,严重限制了其应用。直到2013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程亦凡教授等将直接电子探测器(DDD)用于记录冷冻电镜的单颗粒图像,大大提高了信噪比与分辨率,实现了近原子分辨率(3.3 Å)的膜蛋白结构的解析,才引起了业界的轰动,如图5所示。随后,冷冻电镜技术在生物大分子3D结构解析中无往不利,堪称屠龙宝刀。目前,美国NIH的Subramaniam实验室成功解析了谷氨酸脱氢酶的结构,分辨率达到了1.8 Å,创造了最高分辨率的世界纪录。 图5 直接电子探测器应用前后的分辨率对比 可见,正是3位诺奖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内完成突破性的工作:Jacques Dubochet突破了冷冻技术的瓶颈,Joachim Frank在三维重构算法上做出了原创性贡献,Richard Henderson首次使用低电子剂量成像完成了生物大分子3D结构的解析并一直在理论上指导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最终形成了0到1的飞跃,铸造了冷冻电镜这一把屠龙宝刀,开创了结构生物学研究的新局面。上述3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章可以说当之无愧! 2. 冷冻电镜在结构生物学中的战绩 从NSC等顶刊的发文情况及源源不断的生物大分子结构被解析出来,冷冻电镜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无需赘述。单单以中国大陆为例,基于冷冻电镜技术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就十分可观,具体如表1所示[5](2016年)。而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大热,国内的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纷纷花重金购进冷冻电镜设备,已经有超过24家独立实验室在采用冷冻电镜进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3D结构解析研究,如图6所示[5]。 表1 2016年中国大陆基于冷冻电镜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图6 国内主要的冷冻电镜分布图 3. 冷冻电镜在材料科学中崭露头角 小编没有查到在崔屹教授之前将冷冻电镜技术应用到材料科学领域的报道,但是不管有没有,以Stanford的崔屹教授2017年10月27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这篇题为“Atomic structure of sensitive battery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revealed b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的研究论文 [6]作为冷冻电镜在材料学研究中的一个开端,小编认为是合适的,毕竟它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一个典范,可以说开启了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新世界。 做锂电的小伙伴都知道,锂枝晶是锂电中最大的安全隐患,Samsung、Apple产品时不时出现的自燃事故和它不无关系。时至今日,枝晶的产生、生长以及刺穿隔膜造成电池内部短路,都是电池专家们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也是材料领域“持续高温”的研究方向。然而,众所周知,锂元素非常活泼,对环境极其敏感,如何从原子层面去研究锂枝晶的形成和生长,极具挑战。传统的高分辨TEM电子束能量很高,会严重损坏枝晶结构甚至熔毁;而低分辨的TEM、直接成像、表面探针等技术获得的信息又十分有限。在这篇Science论文中,崔屹教授等受“冷冻电镜可以获得脆弱的生物大分子原子级别结构”的启发,创造性地将冷冻电镜技术引入到了敏感性电池材料和界面精细结构的研究中,克服了电池材料冷冻制样的种种难题,首次获得了锂枝晶原子分辨率级别的结构图像。结果显示,冷冻电镜技术完整地保留了枝晶的原始形貌及相关结构、化学信息,在持续10min的电子束轰击下仍然保持完好。高分辨的Cryo-EM照片表明锂枝晶是呈长条状的完美六面晶体,完全迥异于传统电镜观察到的不规则形状;而其生长行为显示其有明显的<111>优先取向,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拐弯”,但是并没有形成晶体缺陷,不影响其完美晶体结构。另外,研究结果还包含固态电解质界面(SEI)的组成与结构。崔屹教授表示,研究结果十分令人兴奋,证明了Cryo-EM可以有效地对那些脆弱、不稳定的电池材料进行高分辨率表征,例如锂硅、硫等,并且保持它们在真实电池中的原始状态。 图7 通过Cryo-EM保存和稳定锂金属 小编在查阅文献过程中,也发现了另一篇采用Cryo-EM研究锂电池的论文“New Insights on the Structure of Electrochemically Deposited Lithium Metal and Its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 via Cryogenic TEM”,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孟颖教授(Ying Shirley Meng)等人发表在Nano Lett.上,发表时间为2017年11月1日,在线发表仅比崔教授的Science大作晚4天。文章[9]同样是采取了冷冻电镜技术稳定了电化学沉积的活泼的锂金属,同时减少电子束带来的损伤,然后对其纳米结构、化学组成以及固态电解质界面进行了研究。可以说和崔屹教授异曲同工,证明了Cryo-EM是研究对电子束、热敏感的电池材料强有力的工具,能够从最基础的层面获得相关信息。 图8 Cryo-EM用于电沉积Li金属的研究 除了上述两篇将Cryo-EM用于锂电池中敏感电池材料及SEI研究的论文外,就小编有限的认知,可能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某些高分子材料、水凝胶、量子点等精细结构、中间态的表征中,Cryo-EM将具有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些对电子束、热敏感的活泼材料的原子级别的表征可能会是Cryo-EM在材料领域应用的潜力方向。 4. 总结 2017年10月4日,诺贝尔化学奖一公布就引起了朋友圈的疯狂调侃,认为:冷冻电镜是授予物理学家的化学奖以奖励他们对生物领域的杰出贡献,让众多化学汪深以为然。现在,崔屹教授的Science论文和孟颖教授的Nano Lett.论文终于让这个化学奖多了一些化学的意思了。这种隔壁生物家的孩子“跨界”材料圈完成的令人兴奋的工作已经隐隐有撬动材料学相关研究的苗头了。小编相信,这项引领生物化学研究进入新时代的技术,搅动我大材料江湖也是指日可期! 参考文献 [1] 杨慧, 李慎涛, 薛冰. 冷冻电镜技术: 从原子尺度看生命[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5): 770-776. [2] 柳正, 张景强. 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电子直接探测相机在冷冻电镜中的应用[J]. 生物物理学报, 2014, 30(6): 405-415. [3] 尹长城.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评介[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7, 33(10): 979-984. [4] Milne J L S, Borgnia M J, Bartesaghi A, et al. Cryo-electron microscopy-a primer for the non-microscopist[J]. FEBS Journal, 2013, 280: 28-45. [5] Wang H, Lei J, Shi Y. Biological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in China[J]. Protein Science, 2017, 26: 16-31. [6] Li Y, Li Y, Pei A, et al. Atomic structure of sensitive battery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revealed b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J]. Science, 2017, 358: 506-510. [7] 材料牛: 崔屹最新science:玩转冷冻电镜——揭密电池材料和界面原子结构,http://www.cailiaoniu.com/108826.html. [8] X-MOL: 化学诺奖冷冻电镜再放异彩,崔屹团队带来重磅Science,http://www.x-mol.com:8081/news/9696. [9] Wang X, Zhang M, Alvarado J, et al. New Insights on the Structure of Electrochemically Deposited Lithium Metal and Its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 via Cryogenic TEM[J]. Nano Letter, 2017, 17: 7606-7612.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纳米学术组Roay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