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地区首次水热碳通量航空观测试验启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5
  • 记者8月2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组织开展的珠峰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立体观测试验日前正式启动。其间,团队首次利用航空平台在珠峰地区开展水热碳通量观测试验。

    “地面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和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珠峰地区的地气相互作用不仅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气候,还可通过复杂的气候反馈机制和大气环流影响全球气候。”试验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贾立说。

    据介绍,此次开展试验的区域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珠峰北侧,平均海拔约4200米。试验团队将利用无人机航空平台开展观测试验,获取地面与大气之间的水分通量、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碳通量和辐射通量的空间分布数据。团队还将结合地面站点和遥感卫星的观测数据,开展多时空尺度、天-空-地立体综合观测。

    “卫星观测范围大,是大区域尺度;地面观测站覆盖范围较小,是‘点’尺度;无人机观测范围介于两者之间,是‘面’尺度。”贾立说,“面”尺度观测可构建“点”尺度观测与大区域尺度观测之间的桥梁。

    下一步,团队将整合青藏高原地区地面已有站点、航空平台、遥感卫星等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高原地区水热碳通量变化过程特征和机理,进一步探究青藏高原复杂地表地气相互作用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气候反馈的关键机制。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4659-1.html
相关报告
  • 《大气边界层污染垂直加强观测试验启动》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8
    • 记者今天(12月17日)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陆地边界层大气污染垂直探测技术”日前在河北省望都县启动了大型大边界层污染加强观测试验。 这次观测试验预计将持续10天左右,主要探测平台是一个32米长、1900立方米的大型系留汽艇,艇上载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PM2.5、总挥发性有机物,以及气溶胶质谱、粒径谱、黑炭和颗粒物计数等大气污染观测仪器,同时还搭载有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三维湍流脉动风速脉动温度等气象要素观测仪器。 “这是一次在京津冀地区开展的规模较大的多平台、多要素大气边界层综合观测试验,将获得冬季重污染期间点面结合、三维立体的大气污染垂直分布信息。”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胡非说,此次观测试验的特点是测量要素全,观测范围全,观测的时空分辨率高,观测的连续性和空间代表性强。 在这次观测试验中,项目自主研发的新型臭氧激光雷达、二氧化氮激光雷达、高空湍流超声风速仪探测系统以及涡度相关PM2.5湍流通量观测系统等均属首次亮相,自主研发的基于汽艇浮空器平台的“软塔”梯度观测系统,也拟在实验后期开展观测试验。 胡非认为,这次试验将为不同大气污染探测设备的对比校验、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融合和归一化、标准化研究,以及大气污染模式的发展提供帮助,为我国大气污染垂直探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望都加强观测的同时,项目还在津冀地区开展了包括北京325米高塔和天津255米高塔梯度观测、激光雷达走航观测、飞机观测和地面台站观测在内的同步协同观测。 此外,为与京津冀地区的观测相对照,由项目参加单位在珠三角地区也同时实施了大气边界层污染加强观测试验,主要探测平台有深圳356米高塔和广州600米电视塔,以及大气污染移动观测车等。 据了解,离地面1~2千米厚的大气边界层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发生地,为深入认识大气污染机理和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迫切需要进行污染物在大气边界层内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目前国内外有多种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污染探测设备和分析仪器,但它们之间的可比性、融洽性和校准技术研究还很不够,制约着该领域的发展。“陆地边界层大气污染垂直探测技术”项目旨在解决基于塔基、地基遥感、艇基和飞机等一体化探测平台的边界层三维垂直结构探测技术。
  • 《六盘山地形云降水机制研究科学观测试验启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8-17
    •     8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六盘山地形云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及其生态效应”科学观测试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大气科学野外观测研究站正式启动。     此次观测试验为期一个月,将针对系统性地形云降水、局地对流性地形降水、地形雾等不同类型的天气过程,基于风云卫星反演产品、高性能飞机穿云观测、地面特种观测设备等资料,开展天-空-地综合探测系统观测试验,旨在揭示六盘山复杂地形和地表水文生态系统下,形成局地地形降水的大气边界层热量、水汽和动量的湍流输送特征,以及系统性地形降水云中液相粒子和冰相粒子的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六盘山地形云微物理过程与地形引起的动力学过程相互作用,并为进一步改进数值模拟参数化方案提供观测依据。在此基础上,还将构建六盘山观测数据库及共享平台,为项目组和国内同行开展研究提供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