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所烟草花叶病毒用于RNA干扰技术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7
  •         RNA干扰技术(RNAi)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及艾滋病等的治疗,其核心挑战是如何实现目的基因的高效、安全、稳定输送。在RNA干扰技术中,病毒类基因载体及非病毒类基因载体具有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病毒类基因载体具有自然界所赋予的高转染效率,但是其毒性及免疫原性副反应大大阻碍了它的发展;非病毒基因载体(脂质体类载体和阳离子聚合物类载体)无免疫原性、且可以通过分子设计利用多种相互作用构建多功能组装结构,然而一直以来,其基因转染效率无法与病毒类载体相媲美。

      近日,受启发于病毒类基因载体的高转染效率及非病毒类载体的安全性,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生物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首次利用对哺乳动物不具有免疫原性副反应的一维棒状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MV),构建了高效安全的基因输送体系。该研究中,通过在TMV外表面修饰细胞穿膜肽TAT,实现了载体(TMV-TAT)的电荷反转及溶酶体逃逸能力,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实现了小干扰RNA(siRNA)的负载。所获得的基因输送体系siRNA@TMV-TAT可有效实现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沉默,在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肿瘤裸鼠实验中均获得了验证。与商业化基因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及PEI25k相比,实现相同的生物安全性时,基于该一维植物病毒的基因载体TMV-TAT具有更高的基因转染效率。

      该工作结合了病毒类基因载体的高转染效率及非病毒类载体的安全性,将一维棒状植物病毒用于哺乳动物的RNA干扰技术中,不仅为基于植物病毒的生物医用材料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更为基因药物的输送提供了一种新颖、高效、安全的策略,将可能为RNA干扰技术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gration of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with Rod-like Bionanoparticles: Virus-Inspired Gene Silencing Technology 为题,发表于近期的Nano Letters上(DOI: 10.1021/acs.nanolett.8b01805),理化所研究员牛忠伟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副研究员田野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理化所所长基金的大力支持。

相关报告
  • 《抗植物病毒先导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9
    •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针对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体系,探索其化学本质,就有可能发现和研制出靶点更加精准、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和新型绿色农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20余年来,一直从事具有化学防御功能的植物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孕甾烷C21甾体是该专题组首次发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先导化合物(PNAS,2007,104 (19),8083–8088)。然而,孕甾烷C21甾体的结构修饰以及修饰后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评估。为此,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glaucogenin A和C衍生物。活性测定显示,大多数新设计的衍生物其抗病毒活性以钝化为主,其钝化活性显著优于一线农药宁南霉素。SAR分析进一步揭示了3位的取代以及C-5/C-6和C-13/C-18的双键对于维持高抗TMV活性至关重要。此外,这些衍生物不仅降低了TMV外壳蛋白?(TMV-CP)?基因转录和TMV-CP蛋白表达水平,还下调了热休克蛋白NtHsp70-1和NtHsp70-061的表达。随后的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衍生物还可与TMV外壳蛋白相互作用,干扰病毒组装。该项研究阐明了孕甾烷C21甾体抗烟草花叶病毒功能是以钝化为主,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TMV功能。其结果为靶标寻找,以及设计、合成新的候选农药奠定了基础。     目前,研究成果以Design,?Synthesis,?Anti-TMV?Activity,?and?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of?Seco-pregnane?C21?Steroids?and?Their?Derivatives为题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专题组毕业的博士生晏英(现为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以及贵州医科大学的唐攀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邸迎彤研究员、贵州医科大学汤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在卷丹百合中发现两种新型花椰菜花叶病毒科病毒LCaA和LCaB,建立特异性分子标记体系,为百合病毒防控提供新工具》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8
    • 百合作为重要的食用和药用资源,其产业发展受到病毒传播的严重威胁。全球已报道近19种侵染百合的病毒,其中百合无症状病毒(LSV)、百合斑驳病毒(LMo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是主要的三重病毒复合体,在中国多个百合主产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传统检测方法如ELISA和RT-PCR对新型病毒检测能力有限。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宏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卷丹百合中发现了两种新型花椰菜花叶病毒科病毒Lancifolium Caulimovirus A(LCaA)和Lancifolium Caulimovirus B(LCaB),并开发出特异性分子标记体系。该研究为百合病毒病防控提供了新工具,相关成果发表在《Virology Journal》。 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结合Sanger测序验证的技术路线,从武汉新洲区、江夏区及恩施市三个海拔区域采集表现叶绿素缺失和坏死病征的百合样本,使用CTAB法提取总DNA。通过DNBSEQ-T7平台进行150bp双端测序,获得38GB高质量数据。利用SPAdes软件进行de novo组装,经DeepVirfinder等工具预测病毒序列。基于基因组变异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和电泳分析建立检测体系。 研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发现两个具有花椰菜花叶病毒科特征的contig序列,分别命名为LCaA和LCaB。LCaA全长7,542nt,含4个ORF;LCaB全长7,582nt,含3个ORF。系统进化分析显示LCaA和LCaB与草莓脉带病毒(SVBV)、锦葵黄花叶病毒(MYMAV)等聚为一支,形成独立进化分支。基于7个LCaA和6个LCaB分离株的序列变异,开发出四组分子标记,能够快速、特异地检测LCaA和LCaB。应用该体系发现双河镇样本中LCa病毒检出率达10%。 病毒丰度分析显示,Sobelivirales目(8%)、鸢尾马铃薯Y病毒(Iris potyvirus A,5%)和葱黄条病毒(Shallot yellow stripe virus,4%)为主要RNA病毒,而DNA病毒中花椰菜花叶病毒科仅占0.001%。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百合中两种新型花椰菜花叶病毒科病毒的发现和鉴定,建立的分子标记体系为百合病毒早期诊断和防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发现的LCa病毒可能引起叶绿素缺失和鳞茎腐烂症状,其进化地位和致病机制仍需深入研究。宏基因组技术的应用为植物病毒组研究提供了新范式,未来通过提高测序深度可进一步提升病毒发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