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L:深水地质灾害---阿加迪尔海底滑坡的形成时间和动力学过程被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02
  • 近日获悉,南海海洋所“海洋新构造与地质灾害”研究团队的李伟研究员与国际科学家合作,首次揭示了非洲西北部大陆边缘阿加迪尔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内部结构、形成时间及动力学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18304023)。

      据介绍,阿加迪尔海底滑坡位于阿加迪尔海底峡谷南部,影响面积多达5500平方千米,造成了340立方千米的海底滑坡沉积物。科研人员利用海底多波束测深和多道地震相结合的探测方法,成功揭示了阿加迪尔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和内部结构。研究发现阿加迪尔海底滑坡形成于14.2万年,主要沿着两个不同深度的滑移面发生滑动,研究认为其形成的触发因素可能与断层活动和盐构造运动相关的地震有关。

      此外,此前学者普遍认为阿加迪尔海底峡谷区域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是造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摩洛哥浊积体系的主要原因,然而,本次研究发现阿加迪尔海底滑坡并没有演变为大规模的浊流事件,这一发现在摩洛哥浊积体系的沉积记录中得到佐证。该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海底滑坡的形成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而且对科学评估海底滑坡造成的深水地质灾害风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相关人才计划”项目(Y8SL011001)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0401)的联合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1807/t20180727_5051465.html
相关报告
  • 《海底滑坡内部巨型块体的形成与搬运过程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团队联合挪威科技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团队,利用地震解释和数据统计方法,在大陆边缘海底滑坡的沉积过程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地质协会会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学报》)上。李伟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硕士生李艳(现为英国利兹大学博士生)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Cs)是陆架边缘沉积物失稳后在海底滑坡作用下向深海运移,并最终到达深海盆地形成的沉积体,是记录滑坡沉积物搬运和沉积过程所对应动力学特征的重要载体。巨型块体作为MTC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沉积地震学特征可以用于重建海底滑坡过程中重要的运动学和沉积学信息。然而,由于地震数据精度和统计样本数量的限制,巨型块体的形成机理一直以来都是海底地质灾害和深水沉积动力学研究的重点难题。 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反射地震资料,系统解释并定量化分析了新西兰西部Taranaki深水盆地内多期次MTCs中发育的大量巨型块体。这些巨型块体中最大长度达1900米,宽度约1200米,高度约400米。巨型块体在地震相上呈现出内部地震波振幅较强,并伴随着旋转、拉伸、挤压和错断等变形特征。基于巨型块体的内部变形和外部旋转样式,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定量分类方案,将巨型块体分为:未变形、旋转、变形和高度变形四种类型。 同时,通过分析巨型块体与其下伏滑移面的交切关系,对巨型块体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比较和分类,提出了巨型块体的两种动力学形成模式:1)滑移搬运型:块体在沿滑移面搬运过程中侵蚀下伏地层留下U型凹陷;2)原位堆积型:不发生滑移搬运的原位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形成 O型凹陷。 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巨型块体的地震相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巨型块体的形成和搬运过程,对于理解其他大陆边缘海底滑坡的动力学机制和沉积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得到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sabulletin/article-abstract/doi/10.1130/B36446.1/618542
  • 《NAT COMMUN:滑坡灾害级联可引发地震》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07-05
    • 地震能够触发地表灾害,并可能导致灾害的级联反应。然而,地表灾害是否具有引发地震的潜力,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人员以2018年青藏高原白格滑坡灾害级联为例,研究了低密度土壤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滑坡形成了堰塞湖,随后堰塞湖的溃决引发了一场大洪水。研究采用基于机器学习和交叉相关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一份地震目录。该目录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滑坡堰塞湖接近峰值水位时,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显著增加(局部震级≤2.6级),而在溃决后,地震活动又恢复至背景水平。该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直接荷载和孔隙压力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约90%的地震活动集中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通过时空分析得出库仑应力增加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密切相关性,表明这些地震活动是由滑坡灾害级联引发的。此外,文中构建的库仑应力模型考虑了全球范围内滑坡堰塞湖和水库诱发地震的特性,指出滑坡堰塞湖及类似结构诱发地震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 研究提出在山区地质灾害的评估和管理中,应当考虑地震与地表灾害之间可能存在的双向触发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1]。 [1] Landslide Hazard Cascades Can Trigger Earthqua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