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吴志刚教授课题组:基于液态金属的高质量印刷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03
  • 可拉伸电子产品在表皮电子,软体机器人,微机电系统和医疗诊断等各个领域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这是由于镓铟锡合金的液态属性,使其具有出色的机械表面顺从性,包含平面、复杂曲面和动态表面。基于此的可拉伸柔性电子在性能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超高的柔韧性、可拉伸性、抗疲劳性、高导电性及轻巧紧凑等。为了制造这种可拉伸电子产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研人员在材料或机械设计等各个方面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柔性版印刷、直写打印,同轴打印,机器三维打印,蒙版印刷,雾化印刷,冷冻铸造和激光辅助印刷等具有液态金属独特特点的打印技术都已被提出来,然而由于液态金属的高表面张力,表面氧化层等物理特性,基于其的高质量打印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高精密激光设备一直是微纳制造领域的热门选择,因为其加工效率高,加工精度高,加工可重复性高,不仅可以进行微纳尺寸的材料切割,还可以对材料进行表面结构与性能的改性。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吴志刚教授团队利用高精度紫外激光,在液态金属打印方向取得了一些突破,大大提升了打印精度和打印效率,并且由于过程的可控性,均具有工业大批量生产的潜力。利用激光改性柔性材料特定表面的形貌,来完成高质量高效率选择性转印液态金属,而且此工艺还适用于三维平面的转印,该成果发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基于改性水溶性掩膜,同时借助激光的高精度高密度图案化效率,提出了过程可控的高精度高密度液态金属加工方法,使用其制造的超薄传感器可以直接用于监测皮肤局部运动,对于人机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成果已被Soft Robotics期刊录用;借助热收缩膜的各向同性收缩特点,提出了一种低成本制造可用于微纳加工的掩膜生产技术,该成果发表于ACS Applied Polymer Materials(cover)期刊。 1.激光诱导的选择性转印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志刚教授课题组,通过激光选择性处理软基材的表面形貌,进而调控液态合金在软基材上的润湿性,提出了液态合金在不同材料、不同表面(平面和3D复杂表面)上的柔性版顺行印刷技术,并研究了调控机理和液体合金的润湿性和表面形貌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激光参数,改变印章表面的粗糙度,减小其与液态金属表面氧化膜的接触面积,根据cassie模型,调控液态金属在其表面的润湿性,达到选择性粘附液态金属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柔性版印刷技术在平面、曲面、凹凸等不规则的三维复杂表面上打印出的液态合金电路均具有稳定性好、保真度高、顺形度高等优点。此外,该技术还有高效快速、耗时短的优点,在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中具有极大的潜力。该成果以题为“High-Fidelity Conformal Printing of 3D Liquid Alloy Circuits for Soft Electronics” 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课题组博士生张硕,吴志刚教授为通讯作者。

相关报告
  • 《华中科技大学:3D打印/脱合金技术制备分级多孔纳米金属》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6
    •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非晶态材料研究室柳林教授课题组的杨冲、张诚等人,利用3D打印/脱合金化复合技术成功制备出三维分级纳米多孔Cu催化剂(3D NP-Cu),并系统研究其污水降解性能。所开发的新型3D NP-Cu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相比非晶条带增加了660倍,因此表现出优异的催化降解性能。其对偶氮染料的降解效率分别是商用Cu2 和Cu粉的14倍和4倍。此外,3D NP-Cu还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多次循环后催化效率仍保持90%以上。 背景介绍 高级氧化法(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AOP)能高效快速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在此过程中,H2O2在催化剂的作用快速催化分解产生·OH,产生的·OH氧化性极强,几乎能与所有有机污染物发生反应从而最终实现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开发新型高效稳定的催化剂是当前业界努力的方向。 目前,广泛应用于高级氧化法(Fenton)的催化剂主要是铁基、铜基催化剂,如铁屑、铁粉等。然而这些催化剂存在比表面积小、稳定性差,且不能重复使用等问题。3D打印技术为制作几何形状复杂的三维多孔金属框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案,在三维多孔金属框架的基础上,如果通过脱合金化技术,可以构筑分级纳米多孔结构,将显著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以及催化性能。 本文亮点 最近,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非晶态材料研究室柳林教授课题组的杨冲、张诚等人, 利用3D打印/脱合金化复合技术成功制备出三维分级纳米多孔Cu催化剂(3D NP-Cu),并系统研究其污水降解性能。 所开发的新型3D NP-Cu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相比非晶条带增加了660倍,因此表现出优异的催化降解性能。其对偶氮染料的降解效率分别是商用Cu2 和Cu粉的14倍和4倍。此外,3D NP-Cu还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多次循环后催化效率仍保持90%以上。 这种催化剂还能高效降解复杂染料(多种混合染料)以及有效去除废水COD。研究发现,3D NP-Cu的高效催化性能来源于大比表面积,丰富的表面原子台阶与纳米Cu2O颗粒,以及便于物质传输的微孔结构。作者还展示了利用这种新型3D打印技术构建复杂催化剂构件的可行性,并验证了其催化性能。相关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8, 6, 20992-21002。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31003; 51471074; 51771077);科技部973项目(2015C856801) 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B1100101) 等项目资助。
  • 《|华中大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栗茂腾教授小组构建了首个基于实验的油菜转录因子互作》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1-24
    •     甘蓝型油菜(AACC, 2n=38)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而增加油菜种子产油量是当前主要研究目标之一。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解析油菜种子中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网络,对于揭示油菜种子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进一步的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1月13日,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栗茂腾教授课题组题为“BnSTINet: An experimentally‐based transcription factor interaction network in seeds of Brassica napus”的论文,该研究利用新型高通量蛋白互作鉴定技术mCrY2H-seq建立了油菜种子发育相关转录因子互作网络,为加快揭示油菜种子发育、物质积累等生命过程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