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在基于并行计算的血流动力学分析方法上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yangrui
  • 发布时间:2016-11-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室在基于并行计算的血流动力学分析方法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团队与北京天坛医院团队合作成果“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的脑血管狭窄的功能性评价的探索”("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erebralartery stenosis: A pilot study based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在线发表在该领域顶级期刊《脑血流与代谢杂志》(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 )。   脑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可严重影响脑血流的供给,脑血流不足时可引发脑细胞损伤,情况严重时可进一步导致脑卒中甚至患者死亡。然而已有研究证实,血管的狭窄程度和血流的供给不一定相关。例如,自身侧支循环开放良好的患...

相关报告
  • 《“挑战者”深渊环流动力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室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三亚研究院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Three-layer circulation in the world deepest hadal trench"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万米级深渊潜标观测阵列,首次发现“挑战者”深渊深层三层环流结构,并揭示环流结构的形成机制;该研究发现对研究深渊物质输运、沉积过程以及物种迁徙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江会常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海洋大学肖鑫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徐洪周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周春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海洋大学田纪伟教授为合作作者。 “挑战者”深渊是世界上最深的深渊海沟。来自南大洋的低层绕极深层水(LCDW)经由这一关键枢纽侵入雅浦海沟和菲律宾海盆,从而对局地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极端深度环境下采样十分困难,目前仍不清楚“挑战者”深渊的LCDW输送和深层环流结构。为了探究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室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深渊研究团队在“挑战者”深渊布放了万米级潜标阵列进行长时间流速观测。通过分析海流数据,研究发现“挑战者”深渊3600米以深存在三层环流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西向流、气旋式环流以及反气旋式环流。西向流在夏季转为东向,表明深海盆之间存在双向连通性,而气旋式环流和反气旋式环流则相对稳定。结合潜标观测、数值试验和前人发现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环流结构是由LCDW入侵、局地特殊地形以及底部强湍流混合共同作用而形成。其中,底部强湍流混合在驱动反气旋环流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万米级潜标观测阵列的布放和回收工作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和深海所“探索一号”科考船全体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数值试验的工作得到深海所公共技术中心提供的计算资源支持。 该项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海南省科技人才创新项目等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Jiang Huichang#, Xiao Xin#, Xu Hongzhou*, Zhou Chun*, Philip A. Vetter, Yu Liu, Long Tong, Chen Qi'an, Tian Jiwei. (2024). Three-Layer Circulation in the World Deepest Hadal Trench.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1), 8949.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370-7
  • 《深圳先进院等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镀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09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 (筹) 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陆子恒助理研究员与香港理工大学张标助理教授协作,对有机配位小分子对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电镀过程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实现了高效稳定的锌负极电镀过程。该成果 Tailoring Desolvation Kinetics Enables Stable Zinc Metal Anodes 在国际著名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DOI:10.1039/D0TA06622B , IF: 11.301) 上在线发表。陆子恒助理研究员与张标助理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研究生李萌虎作为作者参与了工作。 水系锌离子电池由于其低成本和高安全性,被认为是大型储能等领域的重要的备选二次电池体系。当前,锌离子电池中的锌负极仍然受到低库伦效率等问题的影响,制约了自身的实际使用。 本次研究工作受到传统电镀行业络合剂的启发,利用乙腈作为络合剂改变锌离子的溶剂化结构,从而实现电极电镀动力学的调控。深圳先进院材料所光子中心电化学团队在工作中承担了理论部分,通过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分子动力学计算发现,在锌离子的第一溶剂壳层中有至多 3 个水分子被替换为乙腈分子,由于乙腈对锌离子有较强的络合作用,使得锌离子的去溶剂化过程产生了显著动力学变化。本工作提出的溶剂化化学调控策略不仅为水系锌离子电池,更为锂、钠金属等下一代高比能二次电池提供了新研发思路。 深圳先进院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电化学团队围绕固态电解质的材料设计、电池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处理、半固态电池的技术开发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团队在两年时间里取得系列突破,包括联合在化学领域权威刊物 Chemical Reviews 发表题为 Mobile Ions in Composite Solids (复合物中的离子传输)的综述文章( DOS: 10.1021/acs.chemrev.9b00760 ,影响因子 54.301 )。其它工作先后发表在 Adv. Energy Mater. 2019, 1901796;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0, 28, 146-152;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0, 25, 305-312; J. Phys. Chem. C 2020, 124, 13, 6964-6970 。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等科技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