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纤维膜可提供生物活性。》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3-21
  • 一种能够有效地消灭细菌和病毒的新型光能和可充电的纳米纤维材料,有一天可以被整合到个人防护装备中,以防止新出现的传染性疾病的爆发。这种材料的工作原理是,在光照条件下生产生物杀灭活性氧(ROS),即使在昏暗或黑暗的环境中也很活跃,不像之前的这种光抗菌剂需要光照射才能发挥作用。

    新兴传染病(EIDs)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这些疾病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禽流感和埃博拉病毒。例如,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EVD疫情导致28,646名受感染的平民中近40%死亡,852名被诊断为医护人员的人中有超过50%的人死亡。

    为防止开矿,医护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如面罩、生物防护服和医用手套。虽然这些病毒可以将病原体传播到最低,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消除感染的风险。像三氯生、nisaplin和含有银纳米粒子的溶液等生物化合物也可以被使用,但它们需要经常重复使用。

    ROS杀死细菌并灭活病毒。

    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使用一种电纺丝技术制造了聚合物基纳米纤维膜。膜含有苯并酚和多酚,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和有机合成的光敏剂。这些化合物在有氧气的情况下在阳光下快速生成活性氧,这要归功于一种光反应,它涉及到纳米膜的氢提取和随后的氧化。

    “一旦病原体被阻断,并与纳米纤维的表面接触,光活性生物cides会产生各种ROS,包括羟基自由基、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团队成员Yang Si解释道。“这些活性氧通过破坏DNA、RNA、蛋白质和脂类来杀死细菌和灭活病毒。”

    可充电,即使在昏暗或黑暗的环境下也可以工作。

    他说:“我们使用的光活性材料可以在光照射下储存生物杀灭活性,这要归功于它们的可充电功能,即使在昏暗或黑暗的环境下也能轻易释放活性氧。”“相比之下,以前的光抗菌材料只能在有光照射的情况下工作,其中许多甚至需要高强度的紫外线。”

    当与它们接触时,膜能迅速有效地杀死致病菌和病毒。“例如,超过99%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和L. innocua)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被杀死,超过99%的病毒(如T7噬菌体)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内,要么暴露在光照下,要么在黑暗条件下,”Si告诉nanotechweb.org。“相比之下,以前的这种膜需要10到20个小时的接触细菌或病毒。”

    向商业化?

    研究人员已经证明,这些膜可以作为许多常规使用的PPE的生物杀伤层,例如3M的N100防毒口罩和杜邦的Tyvek防护服。在呼吸器的应用中,他们可以滤除和杀死大肠杆菌,例如,在气溶胶的形式。“它们也可能被用作面罩和医用手套的保护层,以抵御气溶胶或液体形式的病原体,”Si补充道。

    该小组报告其在科学领域的工作进展:10.1126/sciadv。aar5931说,现在正忙于开发含有纳米纤维材料的PPE。“我们将尝试大量生产这些材料,并与工业合作伙伴合作,将它们整合到现有的非织造生产线中,这将使我们能够将这项技术商业化。”

    ——文章发布于2018年3月19日

相关报告
  • 《自组装纳米纤维膜高效分离乳液》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信息监测
    • 编译者:闫云山
    • 发布时间:2025-11-19
    • 油水混合物在石油开采和工业加工中普遍存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含有亚微米级分散液滴的乳化液因表面活性剂作用而极其稳定,难以高效分离。目前,膜分离技术虽具备高效、低碳等优势,但多数分离膜因孔结构单一、孔隙连通性差,导致分离效率与通量难以兼顾,开发新型高效分离材料迫在眉睫。 近日, 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张世超研究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体动力学策略的自组装聚合物纳米片锚定纳米纤维膜,成功实现了油包水乳液的高效分离。该膜通过调控电纺丝过程中的相对湿度,形成茎状粗糙纳米纤维,并利用微电场诱导带电聚合物液滴变形、组装为叶状纳米片,锚定于纤维之上,构建出类似植物茎叶的分层结构。该结构凭借超浸润孔道与破乳-拦截协同作用,在分离效率(>99.32%)与通量(最高达4179 L/m2 /h)方面均表现优异。相关论文以“Self-assembled polymeric nanosheet-anchored nanofiber membrane for emulsion separa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团队通过湿度诱导电纺丝与电喷雾-成片技术,制备出具有茎叶状分级结构的纳米片/纳米纤维膜(图1a)。扫描电镜图像显示,该膜由茎状粗糙纳米纤维与叶状聚合物纳米片组成,形似植物茎叶交织(图1b–e)。纳米片在纤维支架上构建出有利于油相快速传输的毛细孔道,其锐利边缘结构可促进乳液破乳(图1f)。膜表面在空气中表现出快速油相铺展特性,而在油下则具有抗水黏附性能(图1g),实现了高通量与高效率的乳液分离(图1h),并可通过蠕动泵与压力泵组成的过滤系统完成连续分离操作(图1i)。 图1 纳米片/纳米纤维膜的加工与结构 在纳米纤维的设计中,高湿度环境加速了射流相分离与固化,形成表面粗糙的茎状纤维(图2a–c)。三元相图揭示了溶剂与非溶剂的交换动力学如何引导相分离行为,进而形成可作为锚定点的粗糙表面(图2d,e)。通过调控纺丝时间,研究人员实现了对纤维膜孔径与表面电位的精确控制(图2f,g)。低表面电位的收集器(如铝箔和薄纳米纤维膜)更易诱导带电PMMA液滴形成叶状纳米片(图2h,i),其形成机制涉及电场力驱动下液滴的拉伸与固化过程(图2j,k)。 图2 茎状纳米纤维与叶状纳米片的设计与合成 该纳米片/纳米纤维膜展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拉伸强度达12.9 MPa,且在1000次循环拉伸后仍保持85%以上的最大应力(图3a,b)。纳米片的引入使平均孔径降低20.9%,同时孔隙率维持在80%以上(图3c),表面粗糙度约为4.9 μm(图3d)。膜表面具有超亲油与油下超疏水特性(图3e),在各种油类中均表现出低水黏附力(<1 μN)(图3f,g)。其分离机制结合了孔道筛分与结构破乳作用,并通过三维模型验证了连通孔道对液体快速传输的促进作用(图3h,i)。 图3  纳米片/纳米纤维膜的机械性能与选择性润湿性 在功能性测试中,该膜对无表面活性剂乳液(SFE)和表面活性剂稳定乳液(SSE)均展现出卓越的分离能力(图4a–c)。对不同油类乳液的分离通量最高达4179 L/m2/h,且效率始终高于99%。与文献报道的其他材料相比,该膜在效率与通量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图4d)。循环使用测试显示,膜经乙醇清洗后通量可恢复,分离效率未明显下降(图4e),显示出优异的抗污染性能与长期使用潜力。基于此,研究团队还构建了连续分离装置,为大规模乳液处理提供了可行方案(图4f)。 图4 纳米片/纳米纤维膜的乳液分离性能 该研究通过电喷雾-成片技术成功制备出具有茎叶状分级结构的纳米片/纳米纤维膜,在乳液分离中实现了高效拦截、破乳与油相快速通过。膜材料兼具优良机械性能与可重复使用性,为高性能纤维纳米材料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纺织导报网站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导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导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也无法保证其内容之准确性或可靠性。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 《生物活性肽纳米纤维的新设计同时保持温度可逆性和硬度控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9-30
    • 日本东京农业科技大学(TUAT)的科学家主要领导的一项合作开发了一种分子设计的新方法,可以控制温度可逆性和凝胶形成肽纳米纤维的硬度。肽纳米纤维水凝胶可用作生物医学材料。这种方法将使肽纳米纤维具有更多的生物医学适用性。 研究人员于7月8日在《化学-欧洲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通常,某些肽形成纳米纤维水凝胶。这些肽是在所有活生物体中发现的天然氨基酸的短链。由于它们是生物友好的,因此已广泛用于医学中,例如组织恢复材料,再生医学材料,细胞外基质,细胞培养材料和药物输送容器。 “对于某些纳米纤维肽的医学应用,我们需要开发一种技术来控制凝胶(固体)和溶胶(液体)之间的刚度(机械强度)和温度响应变化,”该论文的通讯作者Takahiro Muraoka博士说。也是TUAT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的副教授。 “但是,很难同时改善这两个功能。例如,当通过将简单的氨基酸丙氨酸替换为疏水性更高的氨基酸苯丙氨酸来提高肽纳米纤维的刚度时,已知温度响应经常迷路。” 在他们的实验中,他们发现被认为可以制成较软凝胶的氨基酸替代物意外地形成了较硬的凝胶。他们使用了5套具有16个氨基酸的不同肽。有趣的是,一种特定的肽没有失去温度响应。肽(溶液中浓度为1%)在20°C(68°F)下形成凝胶(固体),当温度升至80°C(178°F)时,凝胶变成溶胶(液体)。当温度从80℃降低到20℃时,再次形成凝胶。 Muraoka说:“这种温度可逆特性适用于通过局部注射进行药物输送。” 他们将肽中间的丙氨酸替换为最简单的氨基酸甘氨酸。甘氨酸替代品通常会使凝胶更软。他们使用常规分析仪器(例如CD,IR和TEM显微镜)精确地了解凝胶的形成方式。他们还使用了一种称为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计算方法。 Muraoka说:“基于我们的结果,我们现在能够通过计算机仿真更好地设计多肽。” 此外,该肽纳米纤维是细胞粘附剂,其适合用作细胞培养和组织再生的生物材料。 Muraoka补充说:“这项研究将为设计更具生物医学应用的肽纳米纤维开辟新途径。” ——文章发布于2019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