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物探持续提升地震采集技术能力》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0-12-28
  • 11月17日记者从东方物探采集技术中心了解到,东方物探连续运作16年的阿曼项目,运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实现地震采集最高日效超过5万炮,创全球地震采集最高纪录,标志着中国石油地震采集业务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地震采集技术处于石油勘探技术链条最前端,地震资料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找油找气的节奏和效率,持续提升地震采集技术水平对于获得高品质地震资料,推进油气增储上产至关重要。东方物探依托国家、集团公司重大专项,按照股份公司“集中勘探、精细勘探、风险勘探、综合勘探”战略部署,始终把研发重点聚焦在破解勘探难题、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成效的关键技术上,紧密围绕五大盆地石油勘探、三大盆地天然气勘探,全力做好重点勘探项目,加强与油气田联合技术攻关,努力满足油田公司个性化需求。  

    东方物探坚持科技创新,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有形化+人才支撑”的全过程价值生态链,把不断创新、优化采集技术作为物探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东方物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技术攻关,地震采集技术经过不断创新和集成发展,完善了“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系列,创新研发了行业领先的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自主研发的KLSeisII、EV56、eSeis、G3i、智能化地震队等产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找油找气服务保障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取得“八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东方物探创建世界一流地球物理服务公司注入强大动力。“两宽一高”配套技术进一步增强,成像精度大幅提升,核心软件、装备和关键技术全部实现自主化和国产化,为各领域重大发现提供强力技术支撑;自主研发全球首套数字化地震作业系统,高精度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规模应用,提高生产效率10%至20%;创新节点+有线联合采集技术,实现高难山地高效采集;横波震源矢量地震勘探技术获得突破,形成六项关键技术;黄土塬勘探激发接收方法不断优化,创新黄土山地“井震混采”技术,原始资料品质实现质的突破。东方物探创新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OBN勘探技术,2017年起,OBN业务以每年50%的速度持续增长;持续完善地震采集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提升海量数据采集能力,具备多属性实时量化监控能力,准确率近100%;持续攻关近地表建模与静校正技术,有效提高表层建模精度。东方物探依靠采集新技术、新方法大幅提升了服务保障能力,为国内外重点项目提速提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关报告
  • 《全国最大页岩气三维地震勘探研究获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2-24
    • 2月23日笔者获悉,东方物探西南物探研究院在全国最大页岩气三维地震勘探泸203三维井区研究中获得重要成果,填补了泸州地区页岩气勘探空白。   西南物探研究院通过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了泸州地区页岩气有利区带。这个突破性成果不仅为该地区页岩气水平井的井位部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该地区开发方案编制及深层页岩气快速上产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也为下一步泸州地区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项成果对指导泸州地区页岩气开发井、评价井的部署具有重大意义。”全国最大页岩气三维地震勘探泸203三维井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西南油气田页岩气勘探开发首席专家陈更生的高度赞扬。   在泸203三维井区的页岩气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中,构造精度误差率小于0.17%,储层误差率小于10%,裂缝吻合率达到75%以上,为泸州地区的阳101H1-2、阳101H2-8两口高产井提供了重要支撑。   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难度大,需要高精度勘探。2018年以前,泸州地区并没有针对页岩气的三维勘探,仅有2000年以前的二维测线,而老的二维资料难以满足页岩气开发对构造精细描述、优质页岩厚度预测及裂缝预测的需求。   2018年,西南油气田蜀南气矿、四川页岩气公司在泸州区块联合部署了泸203井区页岩气三维地震勘探区块,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页岩气三维地震勘探区块。东方物探西南物探研究院高效组织,制定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整体思路。针对泸203先导试验区进行了处理解释方案实验,确定了适用于泸州地区的处理解释方法,明确以各向异性深度偏移处理数据为基础的三步法地震随钻跟踪技术,为水平井位顺利钻进,及时提供了技术支撑。
  • 《牧场或可借助登山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梁晓贺
    • 发布时间:2017-11-28
    • 加州牧场现饲养超过500万头牛,多数牛喜欢在山谷或河边逗留、吃草,牛的这种习性极易造成部分河岸的过渡放牧,而山坡的优质草场资源被浪费。但是,有的牛拥有不同习性,比如酷爱登山、喜欢边走边吃。如果能让牛多去山坡吃草,将有助于提升加州甚至整个美国西部农场的产量,促进牧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此,一批研究人员正在设计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基因检测方式,帮助农场主繁殖登山牛,改善牧场中牛的分布结构。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California, Davis)动物遗传学专家胡安·梅德拉诺(Juan Medrano)就是其中的一位科学家,目前,他正与墨西哥州立大学草原学教授德瑞克•拜里(Derek Bailey)及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动物遗传学专家弥尔顿·托马斯(Milton Thomas)等开展合作研究 。胡安·梅德拉诺说:“这项研究可谓激动人心。借助DNA技术对牛的产奶量、生长速度等生产性状进行测试和培养还算容易,但鉴别有关动物行为的遗传标记还是前所未有的。研究结果可能对食品安全和牧场管理产生巨大影响。”该项研究获得了“西部可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项目(Wester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的经费支持。 加州的山地丘陵广布,三分之一土地都是牧场,多达3, 800万英亩,多数地区有专人看管,用以养殖牲畜。放牧不仅能为牲畜提供食物,对环境也大有裨益。通过放牧能够清理杂草和入侵物种,还能涵养水源,固存二氧化碳,保护稀有动植物栖息地。但是,如果过度放牧,特别是牛在河边出没过于频繁,也会带来危害。譬如,牛粪、产犊等行为会影响水质,危及河流下游居民。加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地80%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都储蓄在牧场中,或者流经牧场。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已经和当地牧场主合作了几十年,针对过度放牧、牛频繁聚集在河边等问题研究出了一些对策,如搭建栅栏、在远离河流的山脊提供水源和舔食盐块。但是,牧牛工经常在低洼牧场放牛,这些对策对人力的消耗比较大,只能暂时性缓解问题。墨西哥州立大学草原学教授德瑞克·拜里多年从事牛研究,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他发现有些牛像鹿一样喜欢爬山,就算草长到它们肚子那么高,它们还是会直奔山丘。借助登山牛喜欢爬山这一特征,进行动物天性和人工培训相结合的实验研究,或许可以成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梅德拉诺的研究团队很快将设计出基因测序方法,对小牛犊是否会继承父系的登山特征进行测序。 为了挑选登山牛,梅德拉诺的研究团队对西部3个州中7个农场的180头牛进行测试,分别为每头牛套上装有GPS定位功能的项圈,每隔10分钟采集一次数据,每个观察周期持续一个月。对牛去山坡的频率、爬坡高度及离水源地的距离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并采集血样,进行染色体共性分析。结果发现,控制运动、动机和空间学习的基因存在重合部分。据梅德拉诺介绍,目前实验开展得非常顺利,很快就能针对牛的爬山行为进行特征培育。 众所周知,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特征培育结果经常会出乎意料,比如会出现患病率增加、小牛太轻等问题。研究人员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目前尚未发现登山行为与不良性状有直接关系。此外,研究发现登山牛的小牛断奶体重、怀孕率、血压、性情等指标反而普遍高于普通牛。研究人员认为通过特征培育方法培育登山牛,并朝着这个方向移动钟形曲线(bell curve),再辅以搭建栅栏、人工放牧等管理手段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加州牧场主们也很期待这种做法。培育登山牛,牧草消耗会比较均衡,既有利于牲畜生长,又可以保护环境,对生态和经济都有好处。 (编译 梁晓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