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12-14
  • 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近日联合印发的《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有效缓解海岛居民用水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使海水淡化成为严重缺水海岛地区主要供水方式之一,基本满足海岛不断提升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

    据悉,我国489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有居民海岛中,一半以上靠管道引水和船舶运水保障用水,200余个海岛无本岛淡水储存及供应设施,部分海岛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海水倒灌、水质严重恶化。该方案的出台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海岛居民用水难等问题。

    方案确定了总体目标和工程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有效缓解海岛居民用水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海水淡化成为严重缺水海岛地区主要供水方式之一,海岛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海水淡化水基本满足海岛不断提升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有力保障海岛经济、社会、国防的可持续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在海岛普遍推广应用,关键部件和原材料逐步实现国产化,海岛海水淡化工程装备国产化率达到一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与可再生能源的耦合效率显著提高,海岛海水淡化建设、运营及管理市场化机制逐步完善。工程目标为在辽宁、山东、青岛、浙江、福建、海南等沿海省市,力争通过3年~5年时间,重点推进100个左右海岛的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及升级改造,初步规划总规模达到每日60万吨左右。

    方案明确了9项重点任务,一是结合发展需求开展水资源论证,避免急用急建、重复建设。二是统筹规划岛屿整体供水和排水,鼓励浓盐水综合利用。三是合理选择海水淡化技术工艺路线,逐步提高装备国产化率。四是推进海岛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海岛海水淡化水的市政供水比例。五是实施海岛小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到2020年,力争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万吨/日左右。六是加强海岛海水淡化装置升级改造,到2020年,力争完成5个~10个海岛的海水淡化技术升级改造工程。七是同步推进海水淡化配套工程建设,确保海水淡化主体工程建成后的稳定运营和并管并网。八是加强海水淡化装置运营监测监管,保护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九是健全资金投入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海水淡化供水市场化模式。

    根据方案,国家海洋局和国家发改委统筹协调推进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组织推进《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中各项重点任务和工程。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和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编制各省市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强化责任主体意识,积极落实工程目标和建设任务。

    国家海洋局将会同国家发改委,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资金等对海岛海水淡化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落实已经出台的海水淡化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海水淡化科普宣传,强化海水淡化民生工程意识。

  • 原文来源:http://www.soa.gov.cn/xw/hyyw_90/201712/t20171214_59587.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将在100个左右海岛推进海水淡化工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2-14
    • 中国将在100个左右海岛推进海水淡化工程   中国官方12月12日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计划在辽宁、山东、浙江、福建、海南等沿海省份重点推进100个左右海岛的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及升级改造,初步规划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每天60万吨左右。 资料图:三沙市永兴千吨海水淡化厂。中新社记者 许文 摄   这份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介绍说,目前,中国共有海岛11000余个,陆域总面积约77000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面积的0.8%;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有居民海岛489个,其中一半以上海岛依靠管道引水和船舶运水保障用水,200余个海岛无本岛淡水储存及供应设施,部分海岛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海水倒灌、水质严重恶化。   海岛海水淡化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被认为可有效缓解海岛居民用水问题。据介绍,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共建成海岛海水淡化工程75个,形成了每日13.57万吨的淡化能力,建设及运营经验已基本成熟。   根据方案设计,到2020年,海水淡化将成为严重缺水海岛地区主要供水方式之一,海岛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海水淡化水基本满足海岛不断提升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有力保障海岛经济、社会、国防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在面积较大、常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有居民海岛或以旅游业为主的海岛,建设以市政供水为主的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逐步提高海岛海水淡化水的市政供水比例。对于以发展石化、渔业、交通运输等为主的海岛,建设以“点对点”为主要供水方式的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满足工业及生产用水需求。   在面积较小、人口分散、常住人口1000人以下的有居民海岛和具有战略及旅游价值的无居民海岛,建设小型海水淡化装置,逐步形成以海水淡化为主要供水方式的供水结构。   针对地理位置偏远、人口稀少、没有外联电网且不具备传统发电能力的小型海岛,鼓励发展与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小型海水淡化装置。
  • 《膜法海水淡化系统为海岛“解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28
    • 在浙江省舟山市鱼山岛上,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由于岛上淡水资源匮乏,仅能勉强满足原有居民日常用水,如何充分保障项目建设期所需工程用水和工人生活用水,过去令建设单位十分困扰。   中国化工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杭州水处理)承建的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一期10万吨/日膜法海水淡化系统已通过验收,这个目前国内石化行业已建的最大膜法海淡工程也顺利投入运行。   “这一海水淡化系统2017年5月启动,设计、制造总成本2亿多元,淡水处理总量为10.5万吨/日淡水,投入运行后为项目所有工艺投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淡水资源保障,同时也为海岛5万多人提供了应急生活水源。”中国化工杭州水处理负责人王寿根介绍道。   用空间换面积,倒逼装置单机产能提升   位于鱼山岛绿色石化基地,总投资1730.8亿元的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投资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其中项目一期已于2019年底全面投产。   “有4万多名一线员工参与一体化项目建设,工程用水和岛上工人生活用水每天耗水量达5000吨,此前主要靠海底铺设输水管从黄泥湾水库调取淡水勉强维持,存在用水点的水量水压无法保障等问题。”王寿根介绍道。   王寿根说,作为浙石化项目中一期10万吨/日膜法海水淡化系统的总包方,中国化工杭州水处理从浩瀚的海洋中就地取材,采用了独立研发并拥有关键工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技术,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并派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团队驻扎一线。   据介绍,由于鱼山岛上项目用地为开山填海形成,地质条件较差。若按常规项目的设计条件,开挖管沟的方案土方量较大,沉降风险高,可执行性较差。设计团队采用了二层钢构平台的架空设计。   “项目占地空间也有限,我们减少了装置数量,增加了装置的单机产能,成功研制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反渗透单机装置(日产水35280立方米/吨)和国内最大的卧式过滤器。”中国化工杭州水处理总工程师杨波补充道,同时运用空间换面积的思路,将所有的反渗透机组均采用二次架空平台,上方放置装置,下方安装管道。   作为浙石化4000万吨/年一体化项目的配套工程,该海水淡化系统建成后,解决基地石化项目庞大的淡水需求量,也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世界级大型、综合、现代化的石油产业基地提供了基础用水保障。   追求超滤水质,海水淡化有了新思路   “中国化工杭州水处理经过50余年的技术进步,逐步完成了日产百吨级、千吨级、万吨级直至十万吨级海水淡化装备及工程技术的开发。”王寿根说,成果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今年1月,中国化工杭州水处理成功中标二期15万吨/日膜法海水淡化系统。3月,总投资829.3亿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油化工一体化二期项目开建。   “二期项目的海水淡化系统建设目前为设计和设备采购阶段。根据在浙石化一期项目中获得的技术经验,我们对大型海水淡化系统提出了两个新的解决思路,可以尝试推广应用。”杨波表示。   杨波说,一是基于成功研制出日产能35280立方米/吨的超大型海水反渗透装置,该装置的成功投产,标志着国有海水反渗透的单机制造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准。同时装置的稳定运行,也说明了国内海淡系统设计的能力已具备了承接更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的可能。其次,根据浙石化项目的使用结果反馈,超大型卧式过滤器在东海海域比超滤系统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其产水水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传统的超滤系统相媲美。既减少了海水淡化项目的设备投资,又降低了海水淡化系统的吨水电耗和药耗。相对于超滤系统,超大型卧式滤器便捷的操作和友好的环境影响都在不同层面上有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