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水力钻孔助力西北油田 "放射式" 发展》

  • 来源专题:超深层油气勘探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8-07-14
  • 近日, 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出适用于超深、高温和高压深井的水力钻孔径向水平井技术该技术可用于井深达7200m、耐温160oC、耐压69MPa的深井、同时保证定方位钻出20-100m水平段达到小分支井的效果、有效地解决分公司缝洞型储集体侧钻挖潜难度大、费用高的问题、助力西北深井油田 "放射式" 发展。径向多分支水力钻孔技术能够穿透近井污染带, 极大的增加泄油半径, 提高油气井的生产能力与注水井的注水效率, 且经济、高效、安全, 是油田老井改造、油藏挖潜和稳产增产的有效手段, 尤其适合于薄油层、垂直裂缝、稠油、低渗透等油藏的开发。老井TH10294X酸压2次未沟通有效储集体, TH102101井用钻机南西侧钻20m即漏失建立, 但钻机侧钻曲率半径大、多分支工程难度大, 鱼骨刺完井技术进尺只有12m, 酸压一般沟通主应力方位储集体,无法全方位高效动用井周剩余储集体。对此,工程院技术人员提出了深井灰岩径向多分支水力钻孔技术,通过新型高效破岩喷头及配套的研发、酸液喷射机理的研究、深井系统系统压耗分析以及完井工艺的设计,初步得出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具有适应性的结论,并计划在TH10294X应用,沟通南西方位50m处的储集体,同时完成3分支以上的作业。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式来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现有工程条件下,泵压70MPa,连续管抗内压70MPa,优化管路内径,系统压耗分布,增大喷头压降及喷速。实验证明,塔河硬质岩层清水喷射与酸液喷射均可行,酸液喷射破岩效率更高,可行性更强。

相关报告
  • 《超深井深穿透喷砂射孔完井工艺首试成功》

    • 来源专题:超深层油气勘探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8-08-02
    • 近期, 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超深井深穿透喷砂射孔完井工艺在TK943井首试成功此工艺耐冲蚀能力强, 深穿透能力显著, 使碎屑岩油藏储层得到更全面、均匀地动用。自6月19日开井至今, 该井恢复正常生产, 含水从99.6%下降至8%, 日产油7.6吨, 累计增油130.1吨。tk943井是塔河九区三叠系油藏弱能量井,射孔投产8年后,于2018年初因高含水关井,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技术人员根据塔河碎屑岩底水油藏特点,从而提出超深井深穿透喷砂射孔完井工艺。该工艺极大的增加了与储层的接触面积, 孔眼与储层接触面积为常规射孔完井的20倍。随着该工艺成功实施, TK943井恢复了正常生产, 目前日产油7.6吨, 生产含水8%, 生产情况比较稳定。
  • 《“智慧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7
    •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上,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绿色电能供应,与此同时,电力数字化、智能化全景监视也保障了能源供应的稳定安全。在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能源数字化正悄然向人们的生产生活渗透。 搭上5G智能化快车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公司的老石旦煤矿区内,工作人员在地面调度室就能操控地下7000米深处的采煤设备,工人下井也不用操作设备,只需定时巡检、远程控制,通过防爆手机还能随时与地面视频连线。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煤矿。山西省寿阳县的潞安化工集团新元煤矿,在距离地表超过500米的机电硐室,无人巡检机器人已代替人工巡检;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新疆大南湖一矿,智能化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和设备维修远程协同已成为现实。搭上5G智能化快车,一座座矿山有了“智慧大脑”,智能化操控、远程开采、机器人巡检,让曾经“脏、苦、险、累”的采煤工作简单多了。 同样从繁重体力活中解放出来的还有石油工人。1个站、14名工人、35口采油井,日产原油约230吨……这里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通过监测大屏,借助12台高清球形摄像机可看见平台全貌,拉近还能看清油井上的螺丝。一旁的电脑上,井口压力、温度、产油量、耗电量等反映油井生产的各种数据实时更新。 这些数据原来都是人工采集,采油工要带着测温枪、压力表、温度计,一趟趟跑着抄表。而现在,鼠标一点,各种指标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负责平台生产维护的青东采油管理区注采一站站长袁亮说:“通过数据实时呈现,有没有泵漏、供液不足等问题,油井生产状况一目了然。” 降本增效促进低碳转型 记者了解到,能源数字化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构筑更高效、更清洁、更经济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生产率和可持续性。 能源企业为啥不遗余力推进数字化?能源数字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把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对企业还有诸多好处。例如,胜利油田的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可以设定抽油机抽油频率,自动调整注水阀压力等,实现了“气不上天、油不落地、水不外排”的绿色安全高效生产。低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用更加凸显。 数字技术可以助力能源行业降本增效。例如华为基于光感知产品和算法引擎,帮助山东济华燃气有限公司打造智慧油气管线巡检服务,使管线威胁事件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7%,全面提升管线安全和管理质量,降低运维成本,加速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数字技术在能源革命战略中正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原动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融合发展,正改变能源的生产、运行、传输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说。 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 在浙江杭州萧山某化纤产业园里,多家企业近日安装了能耗采集器,采集的能耗、碳排放等数据将实时同步到杭州市的“能源双碳数智平台”上。据悉,杭州正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电力、燃气、石油、煤炭4类能源数据及重点监控企业的能耗信息,精准管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岑可法认为,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生产侧发生变革,打造全新的绿色生产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能源产、运、储、销、用各环节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实施煤矿、油气田、油气管网、电厂、电网、油气储备库、终端用能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建设与改造。 有了顶层设计,能源数字化发展方向逐渐明晰。中广核、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多家能源央企明确表示,将数字化转型工作定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华能集团提出,转型第一步要实现所有风电、光伏数据接入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二步是以风电、光伏数据中心为基础,完成水电、燃机、火电、核电等数据接入,形成统一的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三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专家指出,在生产、运输、零售和消费等能源产业各环节,数字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下,能源数字化将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