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太阳能贸易战或扩至非洲市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3
  • 继最近在新德里举行的国际太阳能联盟首次峰会之后,印度政府宣布为非洲几个国家实施太阳能项目提供10亿美元援助。

    印度外交部已经制定了准则,为13个非洲国家的23个项目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这些国家包括贝宁,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尼日尔,多哥,几内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加纳和尼日利亚。

    国际太阳能联盟是印度总理莫迪提出的,并于2017年与法国政府在气候变化峰会上启动,旨在支持到2030年在全球安装1000吉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这也符合印度的可再生能源战略愿景。

    业内人士也指出,针对非洲国家提供太阳能项目资金将使印度与中国进行直接竞争,而中国在非洲资助能源项目的历史悠久。

    印度媒体称,印度制造商将提供太阳能组件,价格可能比中国制造商更低。如果情况确实如此,它将会将印度和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商之间的贸易战扩大到非洲大陆。

    通过向非洲国家提供信贷额度,印度不仅能够实现其战略目标,而且还将为疲软的国内太阳能组件制造商开辟新的市场。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称,印度政府将允许印度太阳能公司在其他国家设立办事处,目标是实现太阳能政策和基础设施的更快更简便的实施。

相关报告
  • 《贸易战停止!中美双方将在能源等领域加强贸易合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1
    • 终于,经过两天两夜的激烈博弈,中美新一轮磋商结束了。中美随后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虽然不长,但信息量还是非常大的。 可以确定,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不打了!这对双方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时刻。 贸易战没有赢家。自特朗普政府实施“232措施”、启动“301条款”调查以来,世界对中美两大经济体可能陷入贸易战深感担忧,“不想打”“不要打”的理性声音不绝于耳。 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其本质是合作共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对能源、高技术产品、农产品等方面有着强烈需求,而美国在这些领域拥有一定优势,对中国而言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比如,中国从美国进口油气,既是我国天然气缺口的有益补充,又有助于我国获取相关开发经验,提升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议价权。“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报告中均指出,要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美方而言,美国可借助这一对华大宗商品出口,降低对华贸易逆差,同时刺激就业,助力经济发展。此外,中美两国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与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合作,未来在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进程中将发挥核心作用。 再看农业。中美两国农业合作起步最早、最有成效,也是最有潜力的合作领域之一。随着中国人口从1950年的5.5亿增至近14亿,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和交通建设用地增加, 中国市场对农产品和农业技术有着巨大需求。由于自然禀赋优越,美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高,而且规模经营,具有稳定的供应能力。中美扩大农业合作,将有助于我国优化食品结构,实现食品进口多元化布局,并改善保护耕地,实现部分地区休耕,其结果是惠及两国人民。 中国扩大进口,并非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权宜之计,更不是迫于外界压力,而是推动国家长远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市场行为和时代选择。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不断扩大,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不但从美国买东西,也从全世界广泛进口不同类型的产品。今年11月,中国将举办第一届进口博览会,迄今已有80多个国家报名参加。很多人想把东西卖给中国,使得中国市场变得有高度竞争性。如果想要在中国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本身还要让中国人民高兴。如果中国人民不买,不管提什么要求,都是没用的。 中美双方互有利益诉求,难免存在各种分歧,也会有新问题出现,对此不必感到意外,关键在于保持冷静,以对话协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对抗的方式让问题激化甚至失控。有长期从事美中关系的美国前官员指出,对于任何关系的发展,一走了之的任性态度都不会产生建设性作用,家庭关系如此,国家间关系同样如此。过去几十年来,中美两国在不同领域建立起了有效沟通管道和对话平台,这对于两国管控分歧、确保双边关系不偏离合作共赢的主航道发挥了关键作用。此次磋商取得积极成果,正是对中美关系发展这一重要经验的再一次认可。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并在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并强调这些重大举措要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 中国经济改革在全面提速,通过扩大市场、扩大开放,促进国内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中国过去40年成功的重要法宝,未来也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下去。
  • 《巨额补贴或将加剧美欧贸易战风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07
    • 12月6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引发的美欧龃龉还在持续。北京学者认为,尽管欧洲制造业将因该法案受到不小打击,但欧美因此爆发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 据外媒报道,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日前称,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显然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欧盟应尽快针对该法案向WTO提起申诉。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则表示,对该法案的最好回应是拥有欧洲的《通胀削减法案》,也就是用简单、有效且大面积的补贴方法来投资欧洲工业。 欧盟不满《通胀削减法案》事出有因。根据该法案规定,未来十年美国将投入约430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以及强化医疗保障,其中包括约37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补贴。法案规定,符合在北美进行最终组装、电池主要来源于北美等条件的电动汽车,可以获得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 这一政策将使北美生产的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上获得更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称,当前欧盟深陷能源危机,制造业生产运营成本高企,“去工业化”趋势正在加快。美国推出歧视性巨额补贴政策,将进一步激励欧洲制造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企业将供应链转移到北美,加剧欧洲的“去工业化”,造成制造业就业岗位的流失,危及欧洲的社会稳定和经济长期发展。 中国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也表示,欧盟本土制造业主要是高端制造业,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打击的恰恰是这部分“制造业的精华”。在当前欧洲经济低迷之际,这不仅将使欧洲经济“伤筋动骨”,更可能使未来5-10年欧洲经济难以翻身。 目前欧美正就《通胀削减法案》进行谈判,谈判前景还不得而知。尽管有声音认为若谈判不成欧盟或将采取报复措施,甚至会引发欧美贸易战,但学者指出,欧盟能采取的反制措施实际上相当有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凤英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当前欧盟的独立性已经因乌克兰危机被明显削弱,而且自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欧美此前贸易争端结下的梁子“一个个都在解开”,因此欧盟对美国“摊牌”可能性不大。即使协商谈判不成,欧盟要反制美国“能打的牌也不多”,比如对某些美国输欧商品加征关税。 孙彦红也表示,欧盟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有二:在多边层面,通过世贸组织反补贴程序,迫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补贴行为;在双边层面,针对在北美生产的电动汽车增收进口关税,抵消其在欧洲本土市场造成的不公平竞争。但在当前乌克兰危机持续之际,在安全问题上仰仗美国的欧盟实际上并没有底气和美国“公开叫板”。 不管这一法案引发的美欧龃龉走向何方,双方关系的裂痕都已经造成。 陈凤英称,随着乌克兰危机持续,以及美欧经济复苏差距逐渐拉大,双方矛盾正在凸显。但由于欧盟在安全上依赖美国,这种矛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恶化到令双方“分手”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