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单环刺螠(海肠)资源挖掘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07
  • 近日,山东省科技厅在济南召开山东省科技大会,会上公布了《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烟台海岸带所牵头完成的“单环刺螠(海肠)资源挖掘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烟台海岸带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海岸带生物学与资源利用研究室-焦绪栋为该成果第一完成人。

    单环刺螠(海肠)是生活于黄渤海区域的一种海岸带特色经济类底栖无脊椎动物,2022年入选“全国十大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在国家海洋创新示范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专项、山东省水产种业提升项目、烟台市“双百计划”蓝色产业领军人才专项等的资助下,海岸带动物资源与活性成分挖掘利用课题组积极联合产业上下游合作单位,经过15年来持续攻关,先后突破了单环刺螠苗种人工规模繁育、多模式生态增养殖、高附加值综合开发利用等产业关键技术。通过技术推广和应用示范构建起完整的单环刺螠产业链条,为特色海洋生物资源的保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近年来,烟台海岸带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有组织科研,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接下来烟台海岸带所将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发挥科研“国家队”职责,积极促进重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原文来源:http://yic.cas.cn/xwzx/kydt/202507/t20250707_788098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发共组装单层膜SERS检测纳米塑料新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8
    • 全球塑料污染日益严峻,其中纳米塑料(<1 μm)因尺寸小、比表面积大、易吸附污染物且穿透生物屏障等性质,其生态与健康风险尤为突出。然而,复杂环境中纳米塑料的精准识别与定量分析一直是巨大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与健康研究组(陈令新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高灵敏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检测新策略,在纳米塑料检测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 针对纳米塑料颗粒在SERS基底表面易团聚、分布不均以及难以高效嵌入信号增强“热点”区域等挑战,研究巧妙利用了纳米粒子液-液界面自组装原理,将待测纳米塑料溶液与银纳米粒子混合,同时加入一种“桥梁”分子—1H,1H,2H,2H-全氟癸硫醇。该分子一端通过疏水作用结合纳米塑料,另一端通过硫基锚定在银纳米粒子上。这种“双重绑定”作用驱动两种纳米粒子在有机溶剂与水的界面快速自发组装形成单层粒子薄膜,该薄膜可轻松转移到硅片上,用于纳米塑料的SERS检测。 这种共组装单层膜SERS检测纳米塑料技术具有如下优势:(1)高效富集,溶液中待测纳米塑料可在30秒内富集到单层膜上,回收率大于90 %;(2)精准“捕获”,单个纳米塑料颗粒被多个银纳米粒子紧密包裹,精准落入SERS“热点”区域,其本征拉曼信号显著增强;(3)高灵敏度,对80、300、800 nm的聚苯乙烯(PS)纳米塑料的检测限分别低至0.01 mg/L、0.1 mg/L和0.1 mg/L;(4)普适性,该技术可应用于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甲醛(POM)等塑料类型的识别;(5)操作简便,无需固态SERS基底制备和样品浓缩步骤。基于该方法,研究量化了模拟海滩环境(沙粒摩擦老化泡沫塑料)中纳米塑料的生成速率,分析了黄粉虫摄食PS发泡塑料过程中纳米塑料生成量,揭示了烟台养马岛局部海滩区域海水中纳米塑料的赋存特征。 本研究为纳米塑料的快速、高灵敏、定量检测提供了新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文章第一作者为烟台海岸带所2022级硕士研究生袁琦,共同通讯作者为陈令新研究员和王运庆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泰山学者计划以及烟台市领军人才计划专项基金的资助。 论文信息: Yuan,Q.;Wang,Y. Q.;Mei,R. C.;Zhao,X. Z.;Song,J.;Chen,J. D.;Wu,Y. X.;Chen,L. X. Co-Self-Assembled Monolayer Enables Sensitive SERS Detection of Nanoplastics via Spontaneous Hotspot Entrap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5,59,24,12292–12301.?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5c03571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山东省地方标准《海黍子资源增殖技术规程》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2024年9月3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并发布了《海黍子资源增殖技术规程》(DB37/T 4749-2024),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主持制定,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河海大学、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威海职业学院、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和长岛东源海产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完成。编制单位对海黍子资源养护多年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确立了海黍子资源养护技术规程,规定了海黍子种藻采集、人工促熟、人工繁育、人工移植等关键技术方法。 海黍子是一种重要的冠层海藻,是构建海藻场的关键种之一,然而目前海黍子资源退化严重,山东省等沿海省份缺乏系统的海黍子资源养护技术规程。本标准的公布和实施将为山东省及其他沿海省份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海黍子资源养护技术,对保障海岸带区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