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CMOS兼容的轴硅基量子点激光二极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01-01
  • 香港科技大学(HKUST)开发了轴硅基磷化铟(InP)模板,用于发射1.5μm的铟砷(InAs)量子点(QD)激光二极管。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C波段(1530-1565nm)激光器可以降低硅光子(SiPh)光电子电路成本。

    该团队使用轴上(001)取向的Si,这是主流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电子器件的首选基板材料。C波段发射覆盖了中长途光纤和商用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低损耗范围。在光学性能和缺陷容限方面,QD结构优于量子阱。

    该团队评论到:“通过采用隧道注入结构,现在工作将首先集中于有关连续波(CW)操作方面,其中QD通过超薄InAlGaAs屏障与InGaAs QW分离,以提高载体注射效率,增加InGaAs中间层中的铟组分以引入更大的应变场,将有利于增强位错过滤。”

相关报告
  • 《室温下发射1.55μm波长的硅基连续波量子点激光二极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0-07-19
    • 中国香港科技大学(HKUST)宣布了其利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直接在轴(001)Si(硅)上生长1.55μm量子点(QDASH)激光器的第一电泵室温(RT)连续波激光的结果。 科大团队成员以前在室温下实现了1.55μmQDash激光二极管的脉冲操作。研究人员最近还报告了降低1.3μm波长QDash脉冲激光二极管的阈值电流的方法。与慢得多的分子束外延(MBE)相比,MOCVD是III-V制造中首选的材料生长技术。连续波1.55μm激光二极管是通过硅波导插入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电子设备和光子之间的间隙并耦合到光纤的重要环节。 研究人员将他们在硅上的器件与在InP衬底上生产的相同结构进行了比较,发现基于InP的器件的阈值“低得多”。在实际系统中,激光二极管需要在高于室温的温度下工作。在硅上,在升高的温度下降低的阈值性能在25°C和50°C之间具有44.8K的T0特性。最高温度为59°C时,T0值降至27.11K以上。 InP上器件的T0在25°C至60°C之间为41K。较高的T0表示阈值性能的降低较慢。基于硅和基于InP的设备都能够维持高达100°C的脉冲激光性能。室温下硅衬底的阈值电流密度为555A / cm2,占空比为0.5%时脉冲为400ns。输出功率达到360mW以上。在脉冲模式下,硅和InP衬底激光二极管的T0值约为60K。
  • 《SOI上的InAs量子点激光二极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0-09-28
    • 中国研究人员发布第一个在绝缘体上硅(SOI)衬底上的电泵浦砷化铟量子点砷化镓基质(InAs / GaAs QD)窄脊Fabry-Perot(FP)激光器。 该材料通过分子束外延在两个系统中生长。第一个MBE工艺由600°C时的420nm硅组成。III-V缓冲结构是在两种温度下生长,成核层由10nm AlAs和30nm GaAs组成。激光器的有源区域由GaAs矩阵中的7层InAs QD组成,形成了井中点(DWELL)结构。平行于并垂直于下方v形沟槽结构制作了窄脊激光器。 实验中,4μmx1mmbar的连续波(CW)操作的阈值在0°C下为140mA,在5°C和10°C下增加到175mA。在占空比为5%的100ns脉冲操作中,对于0-10°C温度范围,阈值减小到50mA左右,60°C时,增加到90mA。注入电流为200mA、240mA时,脉冲模式下的输出功率,前者小于5mW,后者最大为6.5mW。 研究小组希望高反射涂层和小面钝化可以提高输出功率并降低阈值。 反映阈值电流变化的特性温度T0在30°C以下为184.2K,而在散热问题上则降至58.1K。 在室温(20°C)下,器件的斜率效率在0.034W / A时评价为“差”。在占空比为0.2%的情况下以2μs脉冲工作可以在80°C下提高温度工作,但在室温下可以提高130mA的阈值。在这些条件下,最大室温输出功率为75mW,在0-40°C范围内,T0为75.9K,在40-80°C时降至41.7K。 散热是一个大问题,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外部结合的散热器实现厚金属触点,来减少激光芯片内部的热量积聚,从而改善设备性能。另一种方法即在SOI沟槽内进行InAs QD激光器的选择性区域生长,允许热量转移到导电性更高的硅基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