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卷乐等发表关于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调查地表要素适宜尺度获取的SCI文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19
  • 地学尺度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地理要素表达适宜尺度的选择。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调查需要预先判断和了解该区域的主要地物的适宜表达尺度,以精确的匹配适宜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等调查资源,减少信息冗余和调查成本,达到本区域调查的需要。   

      半方差函数被广泛应用于尺度分析,其适用场景为简单场景,然而遥感影像作为综合科学调查的主要数据源,往往是具有多种要素的复杂场景,不能直接用于分析。针对这一矛盾,本研究首先提出将复杂场景简化为简单场景,后给出基于半方差函数的子研究区法、直接分析法和 Monte Carlo 模拟法等分析方法。经技术性能对比后,认为 Monte Carlo 模拟法是这三种方法中较为稳定的,适宜于资源环境调查地物要素表达的适宜尺度判别。通过若干轮实验,优化了 Monte Carlo 模拟法的关键参数,即样本量、最大采样距离、数据分组数和拟合模型。   

      基于 Monte Carlo 模拟方法获取中国东部南方丘陵山区的泰和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的安塞县、西部青藏高原的昌都县的地表覆盖主要地物要素(农田、森林、草地)的适宜尺度。结果表明这一适宜尺度与本地区的土地覆被格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总体反映不同区域的主要地表要素适宜尺度差异。分析认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对于大范围综合科学调查的主要地物适宜尺度判别具有借鉴意义。   

      研究结果发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期刊。   

      Juanle Wang, Junxiang Zhu, Xuehua Han.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emivariograms for Choosing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ry Resolution for Natural Resource Surveys: Case Study on Three Counties in East, Central, and West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 2018, 7(13):1-20.   

相关报告
  • 《宋献方研究组发表关于白洋淀流域和淮河流域的研究文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01
    • 上世纪初叶的白洋淀是著名的华北明珠,以 “ 渔、苇、粮、航 ” 著称。然而,近几十年来,受到上游水库蓄水、河流断流、地下水超采灌溉、污水灌溉以及大气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白洋淀流域的水循环和水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本文研究了在上述人类活动影响下,白洋淀流域浅层地下水流动系统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    结果表明,在多种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流域水文、水环境面貌发生的巨大转变在浅层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研究发表在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期刊。    此外,研究组研究了淮河流域河流氢氧稳定水同位素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河流水同位素分布主要受降水分布和蒸发的影响,同位素变化的高程效应带来的影响不显著。流域地表水线可以表示为 δ D= 5.36 δ 18 O - 18.39 (r 2 = 0.84) 。 d-excess 和 δ 18 O 关系,表明该流域水分来源主要是夏季季风输送来的太平洋水汽气团。      相关论文:   Ruiqiang Yuan, Shiqin Wang, Peng Wang, Xianfang Song, Changyuan Tang. Changes in flow and chemistry of groundwater heavily affected by human impacts in the Baiyangdian catchment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 (2017) 76:571.      Liang Zhang, Ruiqiang Yuan, Xianfang Song and Jun Xia. Spatial variation of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in surface waters of the Huai River basin, China and the regional . Hydrology research ,DOI:10.2166/nh.2017.027 .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Letter文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17
    • 近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表题为“Cetaceans under threat in South China Sea”的Letter文章。文章结合研究团队的相关科研工作和成果,呼吁关注我国南海鲸类动物所面临的生存威胁,并提出了相应保护建议。 所有鲸类动物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附录I或附录II,其保护在国际上受到极大的关注。  研究团队于2019年在南海执行鲸类考察过程中,发现大量深潜和远海性鲸类动物,包括抹香鲸、喙鲸、短肢领航鲸、糙齿海豚、热带斑海豚等多个物种。这是我国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相关海域发现抹香鲸、喙鲸等大型深潜鲸类动物的群体。同时,几乎所有的目击记录都有幼年个体。结合历史上的捕鲸和搁浅记录,以及研究团队近期发表的渔民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指出我国南海具有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是多种鲸类动物繁殖和抚育场所,是国际上鲸类重要的热点分布海域,理应受到特别的保护关注。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厚的渔业资源。然而,近几十年来,周边国家非法、未经报告或无管制的渔业活动导致了整个地区的渔业过度捕捞,这对该海域的鲸类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渔业过度捕捞导致鲸类动物食物资源枯竭,从而限制了它们的营养物质摄取;同时,渔业作业也会导致数以千百计鲸类动物误捕或被螺旋桨撞击,导致直接伤亡。很多渔船还会产生高强度的水下噪音,损害鲸类的听力以及干扰它们的行为,从而导致它们迷失方向。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南海的鲸类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  鲸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动物及其食物链的顶级消费者,保护它们对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至关重要。为提升南海鲸类保护意识,促进域内国家加强渔业和其它人类活动管控的政策改变,科学界、保护界和政策制定者就南海鲸类保护的需要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域内国家应该在不考虑任何政治或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开展鲸类研究和调查以确定南海重要的鲸类栖息地。这些研究有助于制定准则或规章制度管控包括渔业在内的人类活动,为将来在南海规划海洋保护区或海洋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南海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后,为保证鲸类动物有充足的食物资源及良好的生存环境,域内国家应在渔业管理方面进行积极合作,完善渔业管理规范,既保障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渔业安全和民众生计,又保护脆弱的鲸类免受持续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