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集群效应凸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组团不仅能够共享资源、降低成本,还有利于实现煤与多种能源资源的协同、梯级利用,促进原料低碳化利用、废弃物源头减量,与‘双碳’工作要求相吻合。”

    产煤大省山西近日发布《关于促进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路径。该省着重强调加快建设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将分区域推进产业布局。例如,在太原打造以高性能碳纤维、超级电容炭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在长治打造以煤基精细化学品、尼龙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在阳泉打造以聚酯和可降解塑料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等。

    走系统化、集约化道路是业内公认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趋势。相比以项目为主的“单打独斗”模式,基地成规模、好管理,域内项目还可共享物流、环保等配套设施,减少单体能耗、物耗及成本。在同一基地,多种能源资源耦合利用更具优势,诸如“煤炭+新能源”等组合方式,有助于带动煤炭利用更加清洁高效。据记者了解,这一思路正在多地铺开。

    基地化发展成趋势

    “荆州本地不产煤,但北煤南运大通道浩吉铁路的日渐成熟,让我们从煤炭紧缺地区转为富集地区。为此,荆州专门建设了大型铁水联运煤炭储配基地,规划每年落地煤炭8000万吨以上。”荆州市招商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缺煤解决了,随之而来的又是新问题——消纳不了的余量煤炭怎么办?

    该人士介绍,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在荆州应运而生,拟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制甲醇及下游、煤制合成氨及下游等八大产业。“基地目前初具规模。比如,总投资500亿元的华鲁恒升荆州基地一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预计明年6月前就能投产。”

    为何选择基地化发展?该人士称,除了煤炭,荆州周边石油、磷矿石、卤水等资源丰富,系统发展有助于促进煤炭加工利用与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等产业融合,实现原料产品互供,提升产业竞争力。“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园区低碳化发展,依托大基地,若干节能降碳措施将更好落地。”

    该思路得到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杨东元的赞同。“组团不仅能够共享资源、降低成本,还有利于实现煤与多种能源资源的协同、梯级利用,促进原料低碳化利用、废弃物源头减量,与‘双碳’工作要求相吻合。”

    记者发现,除了宁夏宁东、陕西榆林等老牌基地,山西太原、安徽淮北、甘肃庆阳等多地,近期也纷纷加速相关部署。例如在近日举行的山西省“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上,该省发改委副主任张翔表示,山西还将加快国家绿色焦化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深加工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支持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深加工发展高纯氢、精细化学品等产品。

    立足煤又不止于煤

    以基地为依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式也有了变化。记者注意到,这些以“煤”为主的大型基地,实际发展却又不止于煤,“一煤独大”的僵局正在被打破。

    以宁夏宁东基地为例,“十四五”期间,该基地煤化工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将超过60%。但同时,不解决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一味延续传统生产方式也不可持续。“宁东开辟了煤以外的‘第二燃料’,也就是氢能,旨在推动煤化工与清洁能源产业互补融合。”该基地相关人士透露,“十四五”期间,确保煤化工项目煤制氢替代比例达13%以上,绿氢耦合煤化工由示范推广走向规模化。

    位于宁东基地核心区的宝丰能源,以煤为原料,建成了集“煤、焦、气、甲醇、烯烃、聚乙烯、聚丙烯、精细化工、新能源”于一体的高端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该公司总裁刘元管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打造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宝丰能源瞄准了绿氢产业。“以绿氢直供化工系统,替代化石能源生产高端化工材料,从而实现煤炭加工过程中的深度脱碳。”

    在杨东元看来,多元耦合正是大基地的主要优势之一。“煤的特点是碳多、氢少,不少煤化工产品的碳氢比重恰恰与之相反。反应过程不得不变换工段、排碳补氢,这也是煤化工产业碳排放居高的主要原因。而天然气、石油化工的特点在于碳少、氢多,与煤化工项目相结合、得到理想碳氢比,可用于制备相关产品,在用煤的同时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依托基地,不同项目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再如,使用绿电也是煤化工项目节能降碳的重要措施。部分基地已在建设光伏发电、光热等项目,让‘煤炭+新能源’成为现实。”

    需要持续优化升级

    建了基地、上了项目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不是简单做项目整合,而要让不同企业、不同项目之间真正融合、形成合力。”杨东元举例,除了用能端,产品端也可耦合。“这家企业产出的加工废料,可回收利用作为另一个项目的原料,或是不同企业的产品相结合,向下游延伸加工新一代产品。但目前,诸如此类的工作鲜有人专门统筹。基地化发展,不仅仅是上技术、做产品,也要持续优化升级。”

    杨东元还称,从已建成的基地或规划来看,产业雷同现象突出。“要么是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要么生产乙二醇、焦化等产品,差异化、梯级化发展方向不明。目前,部分基地已出现产能过剩状况,长期以往难免加剧行业无序竞争。未来,一定要从提供大宗原料、基础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

    上述宁东基地人士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不光是行业内部竞争,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一批石化基地陆续投产,‘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石油炼化产能过亿吨、芳烯产能过千万吨,以煤为原料的化工产品必然面临更多挑战。当前,以基础化工产品为主,产业链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局面亟待转变。”

    另有多位人士称,“组团”意味着体量更大,需要物流、环保等配套设施同步跟上。例如,对内对外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物流体系就是基本保障之一。“对此我们也有考虑。”前述荆州市招商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煤化工产品运输路程越远、转换方式越多,越会加剧安全风险。“荆州基地建成后,可以变以往常用的陆运为水运、多次转运为一次运输,缩短运输时间、节约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煤化工产品,特别是危化产品远距离运输存在的安全隐患。”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meitan/2022/07/21/detail_20220721125587.html
相关报告
  • 《中煤协:三个不适应凸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要而迫切》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8-11-22
    • 在11月21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展览会开幕式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嘉琨表示,当前,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相适应,与实现煤炭绿色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对煤炭未来美好的向往不相适应,加快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要而迫切。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梁嘉琨说,改革开放40年来,煤炭行业从煤炭加工洗选、资源综合利用起步,到矿区土地复垦利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节能减排,到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矿区生态治理,不断丰富和发展煤炭绿色发展内涵,走出了一条矿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子。
  • 《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发电的未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09
    •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煤炭产业受到了更多关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通知指出,各地方要充分认识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意义,立足本地实际,坚持系统观念,尊重市场规律,细化工作要求,强化责任落实,加快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助力推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专家认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最有效的途径是分级分质利用,提高过程整体能效,降低碳排放,实现产品高端化、多元化和低碳化。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研究,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首要和现实途径。 目前有哪些清洁高效的利用煤炭资源的技术? 在科技部“高效灵活二次再热发电机组研制及工程示范”项目中,包含两台660兆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传统超超临界一次再热机组的发电效率一般为46%左右,而应用了二次再热技术后,发电效率可提升到48%以上。在此基础上,2021年两台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全年烟尘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均值比国家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低了一半左右,实现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 另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也在助力煤炭能源产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大有可为。我国2011年就建成了世界首个煤化工产业1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液化与封存工程,也是全球首个低孔低渗地质条件下的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可将二氧化碳捕集并液化,永久封存到1500米至2500米深的地下,同时设置多项监测指标,对二氧化碳的逃逸情况进行监测确保安全环保。 新时代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还要遵循“三高三低”特征,即:高效率、高安全度、高水平人才。首先,煤炭生产、运输和消费各环节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做到节约高效;其次,要保证生产安全,使煤炭行业成为高安全度的行业;还要造就一支符合行业发展需求、能够引领行业进步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三低是指低损害、低排放、低伤害。最大程度降低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污染物、温室气体近零排放;改善矿井工作环境,保障煤炭行业从业者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