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油田改变油井管理模式实现稳产降掺稀》

  • 来源专题:超深层油气勘探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8-03-27
  • 截止3月20日, 今年以来, 西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三区, 通过对16口油井改变管理模式, 实现日均节约稀油158吨, 日均增产原油9吨。今年以来, 该采油管理区抢抓国际油价不断回暖的机遇, 加大了油井复产力度, 为确保生产稳产不欠产。该区组织职工群策群力, 不断改变油井管理模式为了实现稳产降掺稀、主要采取了五项举措; 一是对大工作制度高掺稀井抑制地层产出、形成地层激动出液、导致电流波动大、甚至出现异常的油井、采取及时寻找适当泵排量、掺稀量与日产油合理平衡点; 二是合理对地层供液与泵排量匹配性调整; 确保供给平衡; 三是对液面较深且稳定油井; 采取合理工作制度; 延长合理生产周期; 四是对含水上升井; 优化泵型控液; 及时进行泵型调整; 抑制含水上升速度; 五是打破传统思维定式; 大力推行; 一井一策..。

相关报告
  • 《微构造精细追踪技术助力老油田稳产增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1
    • 今年上半年,渤海石油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储层构型精细解剖、剩余油分布精细描述、水平井控水稳油新工艺探索等领域潜心攻关,持续助力老油田稳产增产。 其中,作为开发时间长达近20年的老油田,曹妃甸11-1油田剩余油分布情况复杂且油品不够理想,以低油柱、底水、稠油油藏为主,调整挖潜工作好比在地下2000米处的“黑匣子”里进行精密手术,难度不言而喻。 如何提高地层构造的预测精度,从而实现对低油柱剩余油的精准挖潜? 对此,科研人员创新提出微构造精细追踪技术,对以往无法识别的、呈“小高点”状的微构造进行精细刻画,进一步摸清地下的情况。这好比从高空俯瞰大地,以往只能看到高山的大致轮廓,如今可将片片丘陵尽收眼底,有效提高了识别精度。微构造精细追踪技术还为在这些“小高点”上科学部署调整井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动用低油柱剩余储量。通过采用该技术,曹妃甸11-1油田现已成功实施3口调整井,均获得较为理想的开发效果。 针对剩余油分布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科研人员结合底水分布模式和驱油机理,发现部分底水较薄区域的开发效果远远优于厚层底水区域。这一认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在底水较薄区域进行布井的局限性,推动了油田局部挖潜方式的转变,还为曹妃甸11-1油田近百口开发井、调整井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思路,在确保油田稳产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 曹妃甸11-1油田目前处于特高含水期,高含水井占比高,水平井的控水需求日渐凸显。由于传统机械控水的工艺方式单一,措施后降水幅度并不明显,严重制约了油井产液能力,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水平井控水新技术。加之油田属于典型的河流相底水油藏,储层变化快,地质油藏条件差异大,每口水平井的见水情况各有不同,为每口井建立个性化的控水方案迫在眉睫。然而,若要更精准地寻找到对应的控水方式,必须先明确每口井的出水特征。 锁定问题后,科研人员着手开展水平井见水模式识别技术研究。采油与工艺专业人员密切配合,从总体上摸清水平井的见水特征后,以“一井一策”理念为指导,为每口井建立个性化的控水方案。在此过程中,油田的一口水平井在采取控水措施后,实现含水率下降20%,产液量降低1200立方米,井组日增油量超60立方米。
  • 《青海油田“6595”新模式质效双提》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8-11-05
    • 截至10月31日,青海油田原油产能建设钻井工程已完成年度计划的95%,新井投产累计增油14.45万吨,比去年同期超出1万多吨。此数据进一步验证了“6595”原油产能建设管理模式在青海油田的成功应用。 青海油田经过60多年的开发,逐步暴露出老区开发稳产潜力下降、新区开发上产能力不足、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开发效果越来越差等尴尬局面,成了制约油田效益开发的瓶颈。去年年初以来,青海油田在原油开发产能建设中,始终围绕效益建产这一核心,逐步形成了以经营管理为主体、以深化地质研究和推动工程技术进步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能建设理念,从注重完成建产任务为主转变为突出质量效益为主,形成“6595”原油产能建设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了产建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