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用于无二氧化碳制氢的熔融金属催化剂将效率提高高达36.3%》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2-28
  • 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

    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KRICT)由Dr. Seung Ju Han领导的研究团队。

    主要的研究内容:


    该项研究探索了硒掺杂的熔融金属催化剂(NiBi和CuBi)在甲烷热解过程中的作用,以优化这一环保的氢气生产方式。甲烷热解是一种创新的氢气生产工艺,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只产生固体碳作为副产品,而不会释放二氧化碳,从而在实现清洁能源生产的同时,也达到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然而,现有的甲烷热解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需要极高的操作温度,以及催化剂因碳沉积而失活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技术瓶颈,研究团队开发出了硒掺杂的熔融金属催化剂。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这种新型催化剂后,甲烷热解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氢气生产效率提高了36.3%。更令人振奋的是,NiBiSe催化剂在连续工作超过100小时后,仍能保持稳定的性能,显示出卓越的长效稳定性。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关键限制,还为加速清洁氢气生产的商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表的期刊:

    研究成果已发表在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期刊上。

    原文链接: Ju Ho Son et al, Selenium-promoted molten metal catalysts for methane pyrolysis: Modulating surface tension and catalytic activity,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2024). DOI: 10.1016/j.apcatb.2024.125009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25-02-molten-metal-catalysts-free-hydrogen.html
相关报告
  • 《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5
    • 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的封面文章 ,介绍了来自中国的重要成果:新型催化剂可把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该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完成。   二氧化碳是当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一种“碳源”,如果能借助科技手段将其“变废为宝”,不仅能缓解碳排放引发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据介绍,在这种新型催化剂中,铂以原子级别分散在载体表面,从而实现了最大化的贵金属原子利用率,有效降低了材料成本。实用化贵金属催化剂的负载量一般在5%以上,然而,过去的制备手段合成的单原子催化剂负载量很低,整体催化效率不高。该项工作中,科研人员将其负载量提高到7.5%,大大加快了单原子催化剂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界的进程。   科研人员还发现,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反应中,两个近邻铂原子的催化活性远高于两个孤立的铂原子的活性之和。针对这种“1+1>2”的现象,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这一新概念,颠覆了人们对单原子之间互不干扰的传统认识。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高效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27
    • 利用可再生电力驱动CO2电催化还原为甲醇、甲酸等高附加值化学燃料,在解决CO2过量排放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间歇性电能向化学能的直接转化,对控制碳平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意义重大。由于CO2分子中C=O双键结合稳定,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所需要的能量较高。因此,开发高效的催化剂提升反应催化效率是CO2RR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十年来各类催化剂已经被开发后用于CO2RR的研究,并且在提高产物选择性、降低过电位等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CO2RR的反应电流密度和催化产率仍然较低,无法进一步满足工业化应用的需求。   针对上述科学难题,青岛能源所环境友好催化过程研究组在开发高效电催化剂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2790;Small, 2019, 15, 1903668;J. Mater. Chem. A, 2018, 6, 11236;ChemSusChem, 2018, 11, 2944;J. Mater. Chem. A, 2017, 5, 24651;Nanoscale, 2019, 11, 18715等)。近日,该研究组基于前期的研究工作,发现直接包覆氨基官能团化的碳层可以有效的调控非贵金属催化剂SnS的电子结构,从而加速了电极界面处的电子传导效率、增强了催化剂对吸附态的CO2分子和反应中间体OCHO*的吸附能力,实现了反应电流密度和催化产率的显著提升。该研究工作为提升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提供了一种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上(Adv. Energy Mater., 2020, 10, 1903664)。刘立成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陈志鹏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文/图 陈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