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工所董文飞团队合成一种新型多色余辉硅基纳米复合物并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6-30
  •  光致发光材料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现已开发出了包括水印、二维码和发光打印等多项防伪技术。然而常见的荧光材料颜色单一且很容易被模仿,更有效的防伪策略是光学特性多维度可调的新型材料,如发射颜色、发射强度以及余辉时长。这些光学特性不仅可以消除背景干扰,并且能够通过颜色和余辉时长的组合来实现多重加密。

      室温磷光(RTP)材料因其特有的余辉现象被应用于生物成像、信息安全和显示器等。传统的RTP材料合成原料主要涉及稀土离子或重金属来实现磷光,这就导致它们的应用受到高成本或毒性问题的限制。另外在磷光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必须满足两个先决条件,即发光基团从单重态到三重态的系间跨越(ISC),以及稳定激子三重态同时限制激子非辐射跃迁的刚性结构。满足这两个条件通常需要引入杂原子(如B、F和P)以及通过两步合成法将发光基团固定在刚性结构(聚乙烯醇、SiO2、沸石等)中。然而引入杂原子实现系间跨越过度依赖于前体的选择。此外两步合成法涉及到反应条件的变化,增加了不可控的风险。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董文飞研究员团队以硅烷为前驱体,首次实现了多色余辉硅基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并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如图1所示,该研究选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和N-[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乙二胺(DAMO)作为硅源,同时选用尿素作为另一种前驱体,分别获得余辉为青色(C-SiNDs@UA)和黄色(Y-SiNDs@UA)的RTP材料。

      该制备过程为一步水热法,有效地避免两步法缺陷的同时也便于原位形成硅纳米点并将其固定在基质中。值得注意的是,硅烷作为前体将Si-C和Si-O键引入硅纳米点(SiNDs)中,这些共价键在减少非辐射弛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外,SiNDs还通过多种共价键和氢键与三嗪环结构组成的刚性网络结构连接和固定。这种由刚性结构组成的微环境不仅隔离了外部猝灭剂,而且稳定了内部的三重态激发光子。有趣的是,硅纳米点的磷光特性和刚性网络结构满足磷光共振能量转移(P-FRET)原理的基本条件。因此,该研究通过添加罗丹明6G(Rh 6G)和罗丹明B(Rh B)来有效地调节余辉颜色,并成功地合成了具有橙色(O-SiNDs@UA)和红色(R-SiNDs@UA)余辉现象的RTP材料。

    基于上述新型材料所表现出的优异光学性质,研究人员制作了多种加密图案以展示其在防伪技术中的潜在应用。观察发现Y-SiNDs@UA和O-SiNDs@UA在大于600 nm的范围仍有一定的余辉强度,因此使用滤光片(λcut off = 600 nm)可以实现同色但不同余辉时长的组合模式。如图2a所示的防伪模型只有在使用滤光片时的代码会被识别。图2b中,当紫外灯打开或关闭时,仅得到错误的代码1和代码2。但是当紫外线熄灭时,首先使用滤光片读取正确的代码3“BLUEBERRY”。由于三种材料的余辉持续时间不同,Y-SiNDs@UA的红色余辉部分在2秒后首先消失,此时显示代码4“BANANA”。在4秒后显示代码5“DATE”。该防伪策略需要滤光片的辅助才能读取正确的加密内容,可以应用到更高级别的加密场景。

    综上所述,该研究证明了以硅烷为前体合成多色余辉材料的创新策略,也为硅基余辉材料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新的设计原理和见解。该研究成果以“Multi-Color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t Silicon-Nanodot-Based Nanocomposites with Silane Tuning and Applications to 5D Information Encryption”为题发表于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中国科学院一区,IF:15.1)。博士生柳裕禄为第一作者,董文飞研究员与昝明辉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3.144349

  • 原文来源:http://www.sibet.cas.cn/kxyj2020/kyjz_169572/202306/t20230629_6793351.html
相关报告
  • 《苏州医工所董文飞团队开发近红外光响应的纳米组装体用于乳腺癌治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20
    • 纳米技术在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实现药物的可控及靶向性释放、整合不同的治疗模式于同一平台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着包括血液循环、跨血管转运、畸形的肿瘤血管、致密的肿瘤细胞外基质等在内的多种生物学障碍,导致纳米粒子主要分布于肿瘤组织外围,难以深入肿瘤内部发挥杀伤作用。   近期,中国科学院医工所董文飞团队开发了一种由近红外光触发的粒径-电荷双转换纳米组装体,用于乳腺癌的光控化疗与免疫联合治疗。   在该项研究中,科研人员组装出一种新型纳米载药体。该纳米组装体以装载化学治疗药物多柔比星(DOX)的二硒键桥连的生物可降解型介孔硅粒子(MONs)为内核,以装载有光治疗药物吲哚菁绿(ICG)的温敏聚合物N-异丙基丙烯酰胺作为外壳。首先,负电性的温敏外壳可以阻止DOX的提前泄漏、延长纳米制剂的血液循环时间;随后,在808nm近红外光作用下,ICG所产生的光热效果将促使温敏外壳发生相变而脱落,实现纳米粒表面电荷由负到正的反转;同时,ICG所产生的活性氧(ROS)可以通过打断二硒键促进内核MONs迅速降解从而产生含有DOX的小粒子(115nm到20nm)。   这种光驱动电荷-粒径双转换的纳米组装体能够携带药物深入肿瘤内部并扩散于整个组织,发挥光控化疗效果,并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在动物体内实验中发现,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nti-PD-1联合使用后,不仅可以增强对原位肿瘤的杀伤效果,同时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向远端肺部组织的转移,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上述工作为乳腺癌安全而高效的综合性治疗提供了一个新型平台。下一步,团队还将通过在该纳米组装体表面修饰抗体以增强对肿瘤的主动靶向作用,并尝试用该载体担载基因编辑工具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研究成果以题为“A light-driven dual-nanotransformer with deep tumor penetration for efficient chemo-immunotherapy”,在国际高水平期刊Theranostics上发表,并入选封面文章。博士生彭佳惠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医工所董文飞研究员与华南理工大学邵丹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198071/
  • 《苏州纳米所孙钱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氮化镓半导体激光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1-25
    • 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是继第一代Si、Ge元素半导体和第二代GaAs、InP化合物半导体之后的第三代半导体,通常又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其为直接带隙材料,禁带宽度在0.7 eV (InN)至6.2 eV (AlN)之间连续可调,发光波长覆盖了近红外、可见光到深紫外等波段;其还具有发光效率高、热导率大、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制作半导体激光器。基于III族氮化物的半导体激光器在激光显示、激光照明、激光通信、材料加工和激光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图1),因此得到了国内外产业界知名企业和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 图1. GaN基激光器的应用场景。 自1996年日本日亚公司研制了国际首支GaN基激光器以来,GaN基激光器性能得到了巨大提升,单颗芯片连续输出功率已超过7瓦,然而其电光转换效率仍然较低(<50%),远小于GaAs基激光器的电光转换效率(≈80%)。究其主要原因是GaN基激光器的串联电阻较大、热阻较高,导致工作电压和工作结温较高,最终严重影响了器件性能和可靠性。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孙钱团队从半导体掺杂和载流子输运理论出发,有效利用III族氮化物材料中施主激活效率比受主高、电子迁移率比空穴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GaN基激光器结构: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图2),该结构的关键是将脊形波导从高电阻率的p侧转移到低电阻率的n侧,可大幅降低器件的串联电阻和热阻,显著降低工作电压和结温,从而有效提升器件性能和可靠性。另外,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还可与硅基CMOS实现更好的兼容。相关结构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已授权(ZL 201710022586.5);还通过PCT(PCT/CN2017/116518)进入了美国、日本、德国,其中美国专利已授权(US 10840419)。 图2. (a) GaN基常规脊形波导激光器和(b)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结构示意图。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孙钱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1)设计了基于非对称波导的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结构,有效降低了内部光损耗;(2)研究了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中的应力调控与缺陷控制技术,生长了高质量的激光器材料(Optics Express 2019, 27, 25943; Optics Express 2020, 28, 12201;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19, 52, 425102),如图3所示;(3)开发了室温低比接触电阻率的氮面n-GaN非合金欧姆接触技术(Solid State Electronics 2020, 171, 107863);(4)联合Nano-X开发了基于干法刻蚀的激光器腔面制备技术(图3)。 图3. 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a)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图,(b)有源区的STEM图,(c)激光器腔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 基于上述工作,孙钱团队实现了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室温电注入连续激射(图4)。在阈值电流(350 mA)处,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微分电阻和工作电压分别为1.2 ?和4.15 V,比常规结构激光器低48%和1.41 V;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工作结温和热阻分别为48.5 oC和18.2 K/W,比常规结构激光器低25 oC和8 K/W。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更高热导率的焊料和热沉,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工作结温和热阻可进一步降低至34.7 oC和8.7 K/W。综上,GaN基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在串联电阻和热阻方面优势巨大,可大幅提升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激光器的电光转换效率等器件性能和可靠性。 图4. 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脊形尺寸:10×800 μm2)的(a)不同注入电流下的电致发光光谱,(b)电致发光光谱峰值波长与半高宽随注入电流的变化曲线,(c) 0.8倍和(d) 1.2倍阈值电流下的远场光斑,(e)输出功率-电流曲线。 该研究成果以InGaN-based lasers with an inverted ridge waveguide heterogeneously integrated on Si(100)为题发表在ACS Photonics 2020, 7, 2636 (网址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photonics.0c01061),并被半导体行业权威杂志Semiconductor Today报道(网址链接http://www.semiconductor-today.com/news_items/2020/oct/sinano-151020.shtml)。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博士研究生周瑞和副研究员冯美鑫,通讯作者为孙钱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