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梯度石墨负极材料实现锂电池快充》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5-06
  • 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开发了一种无聚合物—粘结剂的浆液制备石墨负极的路线,可以普适地在石墨负极中构建一种新型粒径—孔隙度双梯度结构,大幅度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快充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能力受限于锂离子电池中石墨负极高的浓差极化效应和低的平衡电位。这项研究提出了在不牺牲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在石墨负极内部引入颗粒尺寸以及孔隙率的梯度异质分布结构设计,实现了石墨负极快充性能提升。

      研究团队首先采用颗粒级尺度的理论模型,通过迭代设计方法仿真对石墨负极电极结构进行优化,同时对颗粒大小和电极孔隙度的双重分布进行了优化。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双梯度分布电极相对于传统的随机电极以及单梯度电极,电极内部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分布更为平滑,从而表现出更小的浓差极化以及更高的活性材料利用率,展现出优异的快充性能。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了一种低粘度无聚合物—粘结剂浆料自组装技术,制备铜纳米线和铜颗粒包覆石墨低粘度乙醇浆料,利用不同尺寸颗粒石墨在浆料中沉降速度差异性,在石墨负极中成功构建出模拟计算优化的双梯度结构,基于该石墨负极所制备的锂离子全电池展现出与实验模型相同的优异快充性能。

相关报告
  • 《新型双梯度石墨负极材料实现锂电池快充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05
    • 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开发了一种无聚合物—粘结剂的浆液制备石墨负极的路线,可以普适地在石墨负极中构建一种新型粒径—孔隙度双梯度结构,大幅度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快充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能力受限于锂离子电池中石墨负极高的浓差极化效应和低的平衡电位。这项研究提出了在不牺牲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在石墨负极内部引入颗粒尺寸以及孔隙率的梯度异质分布结构设计,实现了石墨负极快充性能提升。 研究团队首先采用颗粒级尺度的理论模型,通过迭代设计方法仿真对石墨负极电极结构进行优化,同时对颗粒大小和电极孔隙度的双重分布进行了优化。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双梯度分布电极相对于传统的随机电极以及单梯度电极,电极内部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分布更为平滑,从而表现出更小的浓差极化以及更高的活性材料利用率,展现出优异的快充性能。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了一种低粘度无聚合物—粘结剂浆料自组装技术,制备铜纳米线和铜颗粒包覆石墨低粘度乙醇浆料,利用不同尺寸颗粒石墨在浆料中沉降速度差异性,在石墨负极中成功构建出模拟计算优化的双梯度结构,基于该石墨负极所制备的锂离子全电池展现出与实验模型相同的优异快充性能。
  • 《新型锂电池采用有机材料替代稀有金属》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30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电池材料,以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新的锂离子电池阴极基于有机材料,而不是基于钴或镍。相关研究论文1月18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ACS中央科学》杂志上。 大多数电动汽车都是由锂离子电池供电的,其阴极含有钴。钴是一种提供高稳定性和能量密度的金属。作为一种稀有金属,其价格波动很大。钴的开采一般都伴随着危险的工作条件,同时会产生有毒废物。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最新开发了一种有机材料,这种材料由多层双四氨基苯醌(TAQ)组成。TAQ是一种含有三个稠合六角环的有机小分子,而材料的这些层可向各个方向延伸,形成一种类似于石墨的结构。化学基团苯醌是电子储存库,胺可帮助材料形成强氢键。这些氢键使材料高度稳定且非常难溶,其不溶性防止了新材料像某些有机电池材料那样溶解到电解液中,从而可延长电池寿命。 研究表明,这种材料的生产成本比含钴的电池低得多,并且能以与钴电池相似的速率导电。新电池还具有与钴电池相当的存储容量,充电速度更快。 为稳定有机材料并提高其附着在由铜或铝制成的电池集电器上的能力,研究人员添加了纤维素和橡胶等填充材料。这些填充物占整个正极复合材料的近十分之一。其不会显著降低电池的存储容量,还可防止锂离子在电池充电时流入阴极,从而延长了电池阴极寿命。 另外,制造这种类型的阴极所需的主要材料是苯二酚前体和胺前体,它们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因此,组装这些有机电池的材料成本可能是钴电池的一半或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