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度学术论文负面期刊清单曝光》

  • 来源专题:科技出版市场动态监测
  • 编译者: 崔颖
  • 发布时间:2024-02-06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发布的2023年度学术论文负面期刊清单曝光,引发了广泛讨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次发布的学术论文负面期刊清单共包括77种期刊,这些期刊均被JCR收录过,其中71种期刊仍被收录,6种期刊分别在2020年(1种)、2022年(5种)不再被JCR收录。在该77种期刊中,66种为OA(Open Access)期刊,占比86%,上述6种不再被JCR收录的期刊均为OA期刊。

        77 种负面期刊的详情如下: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极弱磁场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2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团队在极弱磁场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混合原子自旋之间的法诺共振干涉效应,提出了全新的磁噪声抑制技术,成功降低磁噪声干扰至少2个数量级。相关研究成果以“New Classes of Magnetic Noise Self-Compensation Effects in Atomic Comagnetometer”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33, 023202 (2024)]。 在过去数十年中,超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奇异自旋相互作用,已引起精密测量领域的广泛关注。这些奇异自旋相互作用涵盖了很多前沿领域,例如搜寻自旋-暗物质粒子相互作用、第五力、永久电偶极矩、自旋-引力耦合,以及对CPT和洛伦兹不变性的检验等。在这些精密实验中,奇异相互作用可以引起自旋的微小能级移动,从而等效为作用在自旋上的磁场,极弱磁场测量技术为检验这类微弱磁场信号提供了全新手段。其中,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团队在2021年首次利用基于氙原子(Xe129)的自旋放大器,开展了暗物质的直接搜寻实验并且首次突破宇宙天文学界限(SN1987A)[Nat. Phys. 17, 14021407 (2021)],还完成多个奇异相互作用实验[Sci. Adv.7,eabi9535 (2021), Phys. Rev. Lett. 129, 051801 (2022), Sci. Adv. 9, eade0353 (2023)]。然而,这些研究普遍面临一个巨大的实验挑战:信号极其微弱,常被噪声背景掩盖,尤其是容易受到磁噪声及其他与磁场相关的系统性效应的干扰。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原子共磁力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它利用两种不同的自旋来减小磁场漂移和波动的影响。然而,以往原子共磁力计仅对低频磁噪声(小于1Hz)有效,严重阻碍了在广阔的未探索参数空间中对奇异自旋相互作用的实验搜寻。 针对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发展了基于法诺共振干涉相消的磁噪声抑制方法,并在气态氦和钾原子混合体系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在该体系中,被激光极化的钾原子作为气态氦原子核自旋的极化和读出手段,通过自旋交换碰撞实现对氦原子核自旋的极化。其中的核心思想是,钾原子和氦原子间的自旋交换耦合还导致它们各自感受到来自另一种原子的等效磁场,其中钾原子感受到的氦原子等效磁场和外界磁噪声发生相消干涉时就实现了磁噪声抑制。在以往的实验中,偏置磁场通常需要设定为与氦原子产生的等效场等大反向,以使氦原子核自旋绝热地随外界低频磁噪声变化从而达到抑制效果。本文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通过改变施加的偏置磁场大小,同时相应调整探测方向与外界特定频率磁噪声之间的夹角,可以实现对更高频率磁噪声的有效抑制,并从法诺共振干涉相消这个新的角度为实验现象提供了完整而精确的理论解释。研究人员利用上述磁噪声自补偿效应在实验上展示了从近直流到高达200Hz范围内对磁噪声的抑制,且抑制倍数均在2个量级以上。 该项工作指出,在磁探测灵敏度受磁噪声(如磁屏蔽材料产生的约翰逊噪声等)限制的情形下,利用该磁噪声自补偿效应有望将赝磁场探测灵敏度提升1个量级,在更广频率范围内达到0.1fT/Hz1/2水平。这项技术将用于基础物理研究中的暗物质探测、奇异自旋相互作用的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秦毓舒、邵朕涵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为该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3.023202
  • 《202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8
    • 2024年1月9日,《科技导报》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2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各10项,按成果发布时间排序,其中生物资源相关如下: 重大科学进展 揭示现代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演进过程 在约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中,海洋中超过80%的物种灭绝,同时促使海洋生态系统从古生代类型向现代类型转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团队基于在贵阳市周边发现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证明也许在大灭绝后仅百万年,海洋生态系统就已经恢复了生机。该发现为理解最大规模灭绝之后的生命恢复速度和模式提供了新的认识。 发现主效耐碱基因可使谷物增产约20% 识别或设计耐盐碱的作物是解决全球变暖导致的粮食环境紧张的当务之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材料,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产量,在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揭示灵长类动物演化之谜 非人灵长类是研究人类复杂性状起源与进化的关键类群,但目前灵长类动物遗传信息解析进展缓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厘清了灵长类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不同灵长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和进化历史,解析了灵长类动物大脑、体型、骨骼、感官、食性等复杂性状进化的遗传机制等。本研究对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和灵长类动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现双壳类动物铰链内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 通过对生物材料微观结构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多级有序结构对材料宏观性能的提升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和吴恒安团队成功揭示了双壳纲褶纹冠蚌铰链内的可变形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成分固有特性相结合的耐疲劳设计新策略,为未来耐疲劳结构材料的合理创制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系列研究揭示人类衰老机制 衰老是人类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团队利通过系列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衰老诱导的机制,为衰老的程序化、级联放大和可干预性提供了新理论依据,为衰老的科学评估和预警以及年龄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思路,对于转化医学应用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义重大。 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 植被修复通常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对通过开展生态系统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贺强团队阐明了动物下行效应在植被恢复中的关键作用及气候等调控因素,为何时、何地、如何管理下行效应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效提供了新见解,为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提供了新思路。 重大技术进展 实现用于通用DNA计算的可编程门阵列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樊春海等团队合作突破了DNA分子计算在电路规模和电路深度的瓶颈,实现了支持通用性数字计算的DNA可编程门阵列,可通过分子指令编程的方式发展通用数字DNA计算,实现了无衰减大规模液相分子电路的构建。 培育全球首例“嵌合体”猴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刘真等研究组合作培育出世界上首只高比例胚胎干细胞“嵌合猴”。该研究是灵长类多能干细胞多能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为干细胞多能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为后续利用干细胞建立疾病猴模型等打下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