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复旦大学袁正宏团队揭示乙肝病毒通过调节CD8+T细胞胸腺发育诱导免疫耐受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3-13
  •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肝,急性乙肝表现出自限性,可在数月内康复;而慢性乙肝患者几乎终身携带病毒,且会继续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严重危害生命安全。大量的研究表明HBV急性感染成年人患者体内存在大量活化的针对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的CD8+T细胞,而慢性感染患者体内则难以检测到HBsAg特异性CD8+T细胞,但尚不清楚其详细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袁正宏团队在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Monocytic MDSCs homing to thymus contribute to age-related CD8+ T cell tolerance of HBV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临床队列、体外实验和小鼠模型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能利用单核样髓系抑制性细胞(mon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MDSCs)剔除胸腺中未发育成熟的HBV特异性CD8+T细胞从而建立针对病毒免疫耐受,并阐明了其中的分子机制。

    鉴于HBV慢性感染主要来源于婴幼儿时期感染,袁正宏团队推测HBV感染可能影响胸腺中HBV特异性CD8+T细胞的发育。他们首先与临床专家合作,收集了2月龄至62岁慢乙肝患者外周血样本,发现在婴幼儿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中HBsAg特异性CD8+T细胞数量与mMDSCs增加负相关,而成年患者中不具备这些现象,提示mMDSCs以年龄依赖的方式负向调节HBsAg特异性CD8+T细胞的数量。

    深入研究发现HBsAg可以通过激活ERK1/2和IL-6信号上调表达mMDSCs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分子CCR9,而mMDSCs可以通过该受体分子与其特异性配体CCL25相互作用而迁移。此外,研究还发现mMDSCs可利用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 MR)内吞HBsAg,并经MHC-I类途径将HBsAg表位肽提呈到细胞表面,进而在胸腺中与尚未发育成熟的HBsAg特异性CD8+CD4-细胞相互作用,由此引起后者以NOX1依赖的方式死亡。

    进一步在尾静脉过继和小鼠连体实验(parabiosis)中发现mMDSCs能迁移到小鼠胸腺髓质区;抗体封闭CCR9或利用CCR9敲除小鼠来源的mMDSCs则失去迁移到胸腺的能力。而后,研究者利用HBsAg-TCR转基因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建立了小鼠免疫重建模型,并在该模型中过继mMDSCs。结果显示mMDSCs过继会导致胸腺中抗原特异性CD8+CD4-细胞数量显着下降。最后,在HBV高压尾静脉小鼠复制模型中证实过继mMDSCs可以降低HBsAg特异的CD8+T细胞水平,帮助病毒维持;而用抗体封闭mMDSCs表面CCR9,有利于恢复病毒特异的CD8+T细胞,促进HBV清除。

    鉴于外周中的T细胞是由骨髓产生,迁移到胸腺发育成熟,而胸腺正是建立T细胞抗原耐受的场所,与自身抗原结合的T细胞在胸腺中可以经过阴性筛选被剔除并与年龄相关,本研究发现了HBV可以通过mMDSCs来清除胸腺中尚未发育成熟的HBsAg特异性T细胞,从而形成了乙肝特异的T细胞耐受环境。这一工作不仅解释了HBV在不同年龄患者中感染结局的差异机制,也为慢乙肝治疗年龄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提示靶向mMDSCs或其迁移有可能成为治疗慢乙肝的新型策略。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6601.html
相关报告
  • 《专家揭示乙肝免疫发病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2
    • 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有可能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慢性乙肝的免疫学机制尚未得到深入阐明。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王福生院士牵头,联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张泽民教授、任仙文研究员等,首次深度剖析了乙肝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肝脏和外周免疫微环境的特点,揭示了T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免疫互作网络,为实现乙肝治愈提供了重要线索。日前,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肠道》上。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2000万—3000万例。临床现有的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乙肝相关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但仅极少数患者可以实现功能性治愈,即达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大量慢性乙肝患者需长期乃至终身抗病毒治疗,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张超副研究员介绍,联合研究发现,尽管乙肝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中均出现了T细胞功能耗竭,但表现为不同的动态特点和互作网络。其中急性感染期肝脏内可检测到更多来自外周效应细胞的迁移和转化,从而能够建立有效免疫并清除病毒;而在慢性感染中,T细胞与免疫抑制性巨噬细胞形成免疫负向调节网络,这可能促进了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及肝组织病变。   据悉,该项研究系统解析了乙肝病毒不同感染阶段的免疫反应特征,揭示了乙肝免疫发病新机制,为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提供了重要线索,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对乙肝病毒感染中T细胞免疫的关键节点进行干预,将是下一步临床功能性治愈探索的重要方向。
  • 《复旦大学揭示HBV持续感染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4-25
    • 一项最近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的新研究揭示了乙肝病毒蛋白如何刺激可以破坏抗病毒反应的免疫细胞的增殖,该研究由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Haitao Guo和复旦大学的Bin Wang、JimingZhang和他们的同事们合作完成。这些发现可能解释了乙肝病毒(HBV)如何建立和维持慢性感染,并可能帮助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HBV是一种血源性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长期感染约3.5亿人,每年有超过78万患者死于与HBV相关的肝病。慢性HBV感染与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受损有关。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是一种免疫细胞,在抑制抗病毒T细胞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一种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可能是病毒的一种建立持续性感染的策略,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在HBV持续感染中MDSCs的增殖和抑制T细胞反应的机制。研究人员分析了16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和70例健康供体中MDSCs的循环频率。他们发现HBeAg阳性患者的MDSCs循环频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此外,HBeAg可以通过上调吲哚胺- 2,3 -双加氧酶(IDO)分子来诱导MDSCs的扩增,IDO在抑制T细胞增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者认为,这一发现提示了一种HBeAg通过IDO通路诱导MDSC扩增来损害T细胞功能并维持HBV持续感染的新机制。因此,HBeAg-MDSC-IDO通路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靶点。HBV有可能会扰乱宿主免疫系统以维持持续感染,而HBeAg是罪魁祸首之一。打破HBeAg-IDO-MDSC之间的联系,可能为开发新的HBV疗法来治疗HBeAg阳性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