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新型静电排斥技术,高效转移范德华材料助力高性能晶体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9-25
  • 范德华(van der Waals, vdW)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如MoS?、WSe?)等,因其原子级厚度、优异的电学、光学和机械性能,被认为是未来纳米电子、光电子和量子器件的重要候选材料。然而,这些材料通常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方法在非目标衬底上生长,随后需要转移到所需的功能衬底上以实现器件集成。传统的转移方法主要包括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支撑层的湿法转移、干法转移以及使用KOH等碱性溶液进行刻蚀的转移方式。这些方法存在以下显著问题:(1)污染和残留物:PMMA等有机支撑层难以完全去除,容易在材料表面留下残留物,影响器件性能。(2)机械损伤:转移过程中易出现裂纹、褶皱或破损,尤其在大面积材料中更为严重。(3)界面耦合问题:传统方法依赖范德华力或毛细力,难以实现材料与衬底之间的可控解耦。(4)材料选择受限:某些衬底(如金属、柔性材料)在传统转移过程中易被腐蚀或不兼容。因此,开发一种高效、清洁、通用且低损伤的范德华材料转移方法,是当前二维材料器件化与集成化面临的关键挑战。

    据《Nature》期刊官网9月24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静电排斥力的全新转移机制,突破了传统范德华材料转移中的污染、损伤和兼容性瓶颈。该技术无需蚀刻,高产率、快速、低成本且广泛适用,与CMOS工业兼容。它实现了高材料完整性和界面清洁度,使2D场效应晶体管具有100%产率、7mV低滞后和65.9?mV?dec(-1)理想亚阈值摆幅。结合铋接触,可在1V偏压下实现1.3 mA μm<sup>?1</sup>超高电流。

    该方法不仅实现了高质量、大面积、清洁、通用的材料转移,还显著提升了器件性能,展现出广阔的科研与工程应用前景。这为基于范德华材料的电子设备提供了简便且适合量产的制造方案,推动先进的3D集成发展。随着对机理的深入理解和工艺的不断优化,EDL转移技术有望成为二维材料器件制造的标准工艺之一,为实现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子系统提供关键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510-0
相关报告
  • 《台湾大学、台积电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出铋材料电极有望延续摩尔定律》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1-05-26
    • 目前,半导体主流制程主要采用硅作为主流材料。然而,随着摩尔定律不断延伸,芯片制程不断缩小,芯片单位面积能容纳的电晶体数目,也将逼近半导体主流材料硅的物理极限,芯片的性能也很难再进一步提升。尽管一直以来科学界对二维材料寄予厚望,却苦于无法解决二维材料高电阻、及低电流等问题,以至于取代硅成为新兴半导体材料一事,始终是空中楼阁。 先进的超硅电子技术要求同时发现沟道材料和超低电阻触点。原子薄的二维半导体在实现高性能电子器件方面有很大的潜力。然而,由于金属诱导隙态(MIG)金属-半导体界面上的能量势垒从根本上导致高接触电阻和低电流传输能力,迄今为止限制了二维半导体晶体管的改进。 台湾大学、台积电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使用半金属铋(Bi)材料制作二维材料的接触电极,可大幅降低电阻并提高电流,促进更小芯片制程的开发。 研究人员制作了半金属铋和半导电单层过渡金属二卤化物(TMD)之间的欧姆接触,其中MIG被充分抑制,TMD中的简并态在与铋接触时自发形成。通过这种方法,在单分子膜MoS2上实现了零肖特基势垒高度、123欧姆微米的接触电阻和1135微安/微米的通态电流密度,这两个值分别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和最高值。研究人员还证明了在各种单分子膜半导体,包括MoS2,WS2和WSe2上可以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接触电阻是二维半导体的一个重大改进,接近量子极限。这项技术揭示了高性能单层晶体管的潜力,这种晶体管与最先进的三维半导体不相上下,可以进一步缩小器件尺寸,扩展摩尔定律。 在这项工作中,麻省理工学院团队首先发现半金属铋(Bi)作为电极的可能性,随后台积电技术研究部门将铋沉积制程进行优化,台湾大学团队运用氦离子束微影系统将元件通道成功缩小至纳米尺寸。这项新技术的突破,将解决二维半导体进入产业界的主要问题,是集成电路能在后摩尔时代继续前进的重要技术。 此次利用半金属铋(Bi)作为二维材料的接触电极可谓是迈向1nm甚至更先进制程的关键一步。随着芯片制程的不断延伸,每突破一步都是非常困难,在未来1nm甚至1nm以下的工艺中,如何能够把控好性能与功耗之间的平衡是目前需要突破的一大技术瓶颈。 这项新技术的突破,将解决二维半导体进入产业界的主要问题,是集成电路能在后摩尔时代继续前进的重要技术。 图1 半金属半导体接触间隙态饱和的概念示意图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2021,593:211–217 (2021), 题目:“Ultralow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semimetal and monolayer semiconductors”。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在硅基芯片上快速有效集成二硫化钼的原子级薄晶体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6-13
    • MIT News 4月27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跨学科团队开发出一种低温生长工艺,可直接在硅芯片上有效且高效地“生长”二维(2D)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材料层,以实现更密集的集成。这项技术绕过了之前与高温和材料传输缺陷相关的问题,缩短了生长时间,并允许在较大的8英寸晶圆上形成均匀的层,这使其成为商业应用的理想选择。这项技术可能会让芯片密度更高、功能更强大。用二维原子级材料,可以制造出更小,更复杂、耗电更低、速度更快的芯片,将为计算机、智能手机、物联网等领域发展提供强力支持,也能给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 让二维材料直接在硅片上生长是一个重大挑战,因为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大约600℃的高温,而硅晶体管和电路在加热到400℃以上时可能会损坏。新开发的低温生长过程则不会损坏芯片。过去,研究人员在其他地方培育2D材料后,再将它们转移到芯片或晶片上。这往往会导致缺陷,影响最终器件和电路的性能。此外,在晶片规模上顺利转移材料也极其困难。相比之下,这种新工艺可在8英寸晶片上生长出一层光滑、高度均匀的层。这项新技术还能显著减少“种植”这些材料所需的时间。以前的方法需要一天多的时间才能生长出一层2D材料,而新方法可在不到一小时内在8英寸晶片上生长出均匀的TMD材料层。 该研究收到TSMC University Shuttle 项目支持,研究成果以题名“Low-thermal-budget synthesis of monolayer molybdenum disulfide for silicon back-end-of-line integration on a 200?mm platform”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 论文信息:Jiadi Zhu, Ji-Hoon Park, Steven A. Vitale, Wenjun Ge, Gang Seob Jung, Jiangtao Wang, Mohamed Mohamed, Tianyi Zhang, Maitreyi Ashok, Mantian Xue, Xudong Zheng, Zhien Wang, Jonas Hansryd, Anantha P. Chandrakasan, Jing Kong, Tomás Palacios. Low-thermal-budget synthesis of monolayer molybdenum disulfide for silicon back-end-of-line integration on a 200?mm platform.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3-01375-6 信息参考链接:http://www.kepu.gov.cn/www/article/dtxw/6a014124344745c5b015042947d306cc https://news.mit.edu/2023/mit-engineers-2d-materials-computer-chips-0427 https://www.eecs.mit.edu/mit-engineers-grow-atomically-thin-transistors-on-top-of-computer-c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