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力量”为区域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02
  • 从黄埔江畔起航,走过24年的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持续在世界舞台发挥举足轻重的“上合力量”。6月26日—27日,由国家能源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上合组织能源部长会及配套活动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这是中国作为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首次主办上合组织能源部长会,也是配合今年上合组织峰会召开的能源领域最高级别会议,一场跨越山海的合作正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

    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始终将能源合作置于重要地位,将维护区域能源安全视为共同使命,以战略协同为牵引,以能源贸易往来、资源联合开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为纽带,为区域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本次会议期间,中外企业签约25个项目,签约金额约400亿元人民币,总装机规模达1200万千瓦。

    聚力机制建设

    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的战略引领下,通过成员国能源部长会议等机制沟通对接,“传统能源保稳定、清洁能源促转型”的振兴能源体系逐步构建,上合组织国家能源治理强大合力愈发凸显。

    上合组织全球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占比不断增加。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可再生能源合作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发电装机约47亿千瓦,是成立之初的8倍,约占全球49%;发电量约15万亿千瓦时,是成立之初的6倍,约占全球1/2;一次能源消费量约85万亿千瓦时,约是成立之初的4倍,约占全球的48%。

    上合组织成员国持续深化能源政策沟通与机制建设,稳步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能源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有效发挥各方能源资源、技术与产业优势,推动能源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与此同时,成员国纷纷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规划,不断创新政策举措。中国在电力、油气、煤炭等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提升,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新能源通过绿证绿电市场实现环境价值,以能源法为统领的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为全球能源治理变革作出贡献。

    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指出,近年来,中国与各方一道,持续推动能源合作取得新成果,为区域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彰显上合组织在构建公平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今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为切实深化区域能源合作、助力能源转型发展,建议各方坚持公平公正,强化能源领域政策沟通协同;坚持互信互认,提升能源贸易投资合作水平;坚持互惠互利,推动能源科技创新合作;坚持共建共享,持续改善民生用能服务保障。

    上合组织副秘书长索海尔·汗表示,上合组织国家高度重视能源领域合作,上合组织框架下一系列能源领域成果文件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发展跨境能源基础设施,加强能源安全,采取综合、有序的能源转型方法,提供融资支持,提升能力建设。

    俄罗斯能源部长谢尔盖·齐维廖夫表示,能源发展是俄罗斯优先发展方向,俄方将进一步开发原油和天然气、维护能源领域主权、推动能源供应多元化、扩大出口潜力,寻求在能源领域创造最大附加值。“基于上合组织这一国际平台,我们将继续与伙伴国家开展能源对话,建立可持续、可靠的能源体系,提升相互信任水平。我们将积极推动能源领域合作,为进一步扩大上合组织贸易、交通、金融等其他经济领域合作奠定基础。”

    共推能源转型

    上合组织致力于推动区域能源转型。一方面,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条件,协同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积极参与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携手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油气全产业链;另一方面,大力推动风、光、水、核、储等协同发展,持续提升清洁能源占比,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结构。

    在传统油气领域,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中亚地区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97年实质性进入中亚开展油气合作至今已历经28年。尽管外部环境历经变化,但油气能源合作不断加强和壮大,这得益于规范可循、坚韧成熟的合作模式。“中国和中亚国家互补性很强。对中国而言,中亚是多元化能源保障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对中亚国家而言,中国强大的消费市场是其获取能源收入、保障能源出口安全不可或缺的市场。”

    在清洁能源领域,上合组织贡献了全球一半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指出,截至2024年底,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3.1亿千瓦,是成立之初的14.5倍,约占全球1/2。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为6.3亿千瓦、5.9亿千瓦和10.3亿千瓦,分别占全球的43.9%、52.2%和55.3%。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增长势头强劲。自成立以来,发电装机从1.6亿千瓦增长至23.1亿千瓦,年均增长率达12.3%。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新增装机4.2亿千瓦,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72%,其中中国贡献了超3.7亿千瓦。

    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碳中和目标。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规模化开发,区域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融资、产能装备、工程建设等合作蓬勃发展。一大批调结构、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为当地提供清洁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2024年底,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协议成立“阿塞拜疆—中亚绿色能源走廊”,致力于开发风能、太阳能以及氢能,以应对区域能源需求,探索能源出口潜力。

    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长茹拉别克·图尔孙普拉托维奇·米尔扎马赫穆多夫表示:“我们高度重视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特别是实施区域内联合能源项目,包括建设现代化发电设施和储能系统,形成基于开放、互联互通和技术兼容原则的统一上合组织能源市场,发展区域间输电系统,确保区域内国家间能源稳定高效运输。”

    阿塞拜疆能源部长帕尔维茨·奥格泰·奥格雷·沙赫巴佐夫指出,绿色能源领域合作是阿塞拜疆与上合作组织最具前景的合作方向之一。阿塞拜疆与中国能源企业的合作已经提升到战略层面,涉及太阳能、海上风能、电池储能、电网等多个领域。阿塞拜疆还与中国合作推进能源绿色走廊,帮助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加强能源互联互通。

    加大科技攻关

    加大科技创新协同攻关,是上合组织国家能源转型的“金钥匙”。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和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技术,光伏电池技术转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不断突破,水电机组单机容量已达百万千瓦,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商业示范项目建成投运。智能电网技术持续发展,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制造等均取得显著进步,科技创新迸发新活力。

    目前,全球核电技术正处于“三代—四代”过渡期,针对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发展情况,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启钊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温气冷堆作为新时代中国核电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成就,标志着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高温气冷堆因具有高温参数、高发电效率、可供热制氢、模块化设计适应多种功率需求等优势,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我们希望未来可以通过上合组织平台输出先进技术和应用体系,也有意愿和上合组织国家就核电技术与合作进行交流。”

    王宏志指出,坚持互惠互利,推动能源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是能源合作的重要方面,前期各方扎实推进能源技术交流,取得积极进展。中方愿与各方一起,引导能源领域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交流,推进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技术研发、新能源产业创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助力能源转型。

    以产业创新推动能源系统升级。中国与上合组织相关国家推进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智慧电厂、智能油气田、智能煤矿建设,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渗透工业化与虚拟电厂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光伏组件、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制造领域持续升级,积极推动全球产业链发展和绿色能源合作,大幅降低全球能源转型成本,以政策创新提升能源治理能力。

    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水电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全产业链体系全球领先,世界最大单机容量1000兆瓦水电机组已在白鹤滩水电站投运。陆上风电最大下线机组容量达15兆瓦,海上风电最大下线机组容量达26兆瓦。高效晶体硅、钙钛矿等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量产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中国具备可再生能源合作产业、政策、技术优势,合作互补效益日益显著。

    尼泊尔能源、水资源与灌溉部部长迪帕克·卡德加坦言,当前全球面临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经济转型等诸多挑战,创新和跨国合作尤为重要。清洁技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能源系统,让能源系统更具韧性,更经济实惠,更可持续。“仅靠创新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要有相关配套政策、区域合作框架以及伙伴关系,从而促进跨境投资和能源贸易。”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hangye/2025/06/30/detail_news_20250630218848.html
相关报告
  • 《汪东进:推进海洋油气开发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03
    • 11月28日至29日,以“加强科技创新,开发深海能源”为主题的第五届深海能源大会在海口举行。大会紧扣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分主题报告会、分论坛两部分。会议吸引了海洋油气、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就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内容深度交流研讨,旨在推进我国深海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提升我国能源保障能力。 海南省副省长沈丹阳,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 汪东进在致辞中说,经略海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战略抉择。在今年10月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去贺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海洋工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本届深海能源大会召开恰逢其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贺信精神,充分发挥好深海能源大会平台优势,深入交流研讨,为新时代海洋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汪东进指出,中国海油近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始终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就更好推进海洋油气特别是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他谈了三点意见:一要坚持把推动海洋油气开发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二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并举,全面提升深海资源开发技术能力;三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汪东进最后说,深海能源已成为世界油气储量和产量的主要接替区和世界石油工业的主要增长点,必将在我国能源供应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把握大势,勇挑重任,锐意创新,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会召开期间,参会企业还展示了大型深水油气钻采装备,汪东进到现场观看。 中国海油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徐可强出席大会并主持28日上午的主题报告会。主题报告会形成许多重要共识,例如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为海洋能源开发提供良好机遇;科技创新为海洋能源开发提供强大动力;开放合作为海洋能源开发提供坚实保障。 29日的分论坛议题涵盖深海能源开发工程技术与装备、深海能源勘探与开发、新型船舶与深海海洋平台、深海钻完井技术及油气数字化和智能化等各方面。 深海能源大会由海南省、中国海油、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自2015年首届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五届。大会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大会将继续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资本之间的沟通协作,努力促进我国海洋能源特别是南海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
  • 《“十四五”我国能源保障将更安全有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24
    • 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规划》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的能源保障要更加安全有力。《规划》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的产量提出了新要求,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 煤炭供应将平稳有序 富煤是中国能源禀赋的特点之一,煤炭是中国保障能源供应的主要抓手。“《规划》提出,要进一步保障了中国煤炭供需稳定和能源安全,提升煤炭储备能力,增强中国煤炭自主供给能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要求下,煤炭行业将加速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转型升级。”中宇资讯分析师苏嘉表示。 从国内煤炭与进口煤炭所占比例来看,目前,中国煤炭对外依存度较低,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2021年中国煤炭进口量达3.23亿吨,为近年最高。但总体而言,中国国内煤炭产量占中国煤炭供应的绝大部分市场,进口煤炭仅占约7%左右。 与此同时,随着供给侧改革持续进行,新增先进产能不断替代落后产能,中国原煤产量不断增长。“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增产保供,煤炭优质产能的持续释放,国内煤炭产量增长显著,创近年煤炭产量新高。”苏嘉表示。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中国生产原煤40.7亿吨,比2020年增长4.7%,比2019年增长5.6%,两年平均增长2.8%。 “伴随着煤炭采选业科研经费不断提升以及煤矿规模扩大,中国采煤及掘进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增先进产能不断代替落后产能,在国家积极推进煤炭增产增供工作的指引下,煤炭市场供应将平稳有序。”苏嘉表示。 国内原油产量稳步上涨 长期以来,复杂的国际关系、动荡的地缘政治、不平等的地区溢价、运输线路的不稳定等因素,都对中国进口原油的成本和进口渠道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进口油源的保供也常常面临着不确定性。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原油进口量在2020年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5.42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73.6%。 今年以来,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令原油价格上涨,高波幅已经成为原油价格波动的常态。“高油价不仅伤害了原油消费国的根本利益,更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损伤,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却更趋复杂严峻,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能源安全再度放到了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金联创原油分析师奚佳蕊表示。 根据《规划》的政策导向,中国的原油年产量力求稳定在2亿吨的水平之上,奚佳蕊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原油产量为3347万吨,同比上涨4.6%,该涨幅是2012年同期以来最大的涨幅,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的原油产量可达到2.05亿吨。”奚佳蕊表示。 非常规天然气迎发展机遇 “达到《规划》提出的产量目标问题不大,且非常规天然气将成为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要力量。”金联创天然气分析师孙雪莲表示。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增强油气供应能力,主要措施包括,要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坚持常非并举、海陆并重,强化重点盆地和海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勘探,夯实资源接续基础。加快推进储量动用,抓好已开发油田“控递减”和“提高采收率”,推动老油气田稳产,加大新区产能建设力度,保障持续稳产增产。积极扩大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加大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力度。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对外表示,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以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为重点,推动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夯实国内资源保供的基础,因此非常规天然气将在“十四五”迎来重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