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以色列科学家开发首个针对致命细菌的mRNA疫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3-13
  • mRNA疫苗除了有效性高之外,还有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能够快速开发和迭代。例如,从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组序列公布到新冠mRNA疫苗进行临床试验,只花了63天时间。

    然而,到目前为止,mRNA被认为能够有效预防病毒感染,而对细菌无效。但历史上,除了像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大流行外,还有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感染引起的鼠疫(也叫作黑死病),曾在在公元1346年至1353年曾席卷整个欧亚大陆,造成数千万人死亡。

    开发针对细菌的mRNA疫苗的难点在于,病毒是利用宿主细胞来生产蛋白质,这意味着病毒自身的蛋白和我们通过mRNA疫苗在人体细胞中产生的蛋白是一样的。而细菌则不是,它们在自己的细胞内产生蛋白质,由于细菌和人类在进化上的巨大差异,人类细胞中产生的蛋白会在分泌时发生“翻译后修饰”,这会导致利用mRNA在人体内表达的细菌蛋白质与细菌自身的蛋白质有差异,从而导致其不能很好地诱导免疫保护作用。

    2023年3月8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题为:A single-dose F1-based mRNA-LNP vaccine provides protection against the lethal plague bacterium 的研究论文。

    我们的研究证明了一种针对致命鼠疫菌的快速、完全保护的mRNA-LNP疫苗。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mRNA-LNP平台可以用于开发针对细菌病原体的有效疫苗。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鼠疫耶尔森菌的F1荚膜抗原的mRNA-LNP疫苗,通过mRNA序列优化、GC含量设计及抗原设计,该mRNA疫苗能够在小鼠中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单剂接种后能对致命的鼠疫耶尔森菌感染提供快速且100%的保护。

    据悉,这是世界首个针对人类致命细菌的mRNA候选疫苗,研究团队表示,这项新技术可以快速开发有效的细菌感染疾病的疫苗,考虑到全球正在出现的抗生素耐药性危机以及缺乏有效的常规疗法和候选疫苗,这项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及应用前景。

    对于病毒而言,它们的繁殖必须依赖外部宿主细胞,病毒入侵细胞后,会将宿主细胞作为自己的合成工厂,根据自己的遗传物质生产复制所需的蛋白质和核酸。在mRNA疫苗中,我们在实验室中合成mRNA分子,然后包裹在类似人类细胞膜的脂质纳米颗粒(LNP)中。当这些疫苗被注射到体内后,脂质纳米颗粒(LNP)会与细胞膜融合并将mRNA递送进细胞内,让细胞根据mRNA指令生产病毒蛋白。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并记住这些病毒蛋白,帮助免疫系统学会在面临真正的病毒感染时保护我们的身体。

    病毒是在我们的细胞中生产蛋白质,从病毒基因组翻译的蛋白质和人工合成的mRNA翻译的蛋白质是相似的。而细菌却并不是这样,它们通常可以在自己细胞内完成蛋白质翻译过程。此外,细菌和人类在进化上的差距太大,因此,即使是相同的基因序列,细菌翻译的蛋白质和人类细胞翻译的蛋白质可能并不相同。

    研究人员试图在人类细胞中合成细菌的蛋白质,但这些细菌蛋白质诱导的抗体水平很低,普遍缺乏保护性免疫作用。这是因为,尽管基于相同的基因信息,细菌自己翻译的蛋白质和实验室中合成的蛋白质是相同的,但人类细胞中翻译的蛋白质在从细胞中分泌时发生了重大改变,即所谓的“翻译后修饰”,例如糖基化修饰。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研究团队将鼠疫耶尔森菌的F1荚膜蛋白的元和分泌信号替换为真核分泌信号,促进其在哺乳动物系统中的高效表达、易位和分泌,通过绕开了经典分泌途径,免疫系统将疫苗中的蛋白质识别为免疫原性细菌蛋白质。

    研究团队对其mRNA序列进行了优化,使用了高GC含量的mRNA结构,高GC含量能够增加mRNA的稳定性和蛋白表达水平。为了增强这种细菌蛋白质的稳定性,并确保它们不会在体内分解得太快,研究团队还在其序列中引入了人类抗体片段(hFc),以增加表达后蛋白的稳定性、半衰期和免疫原性。为进一步增强体液免疫反应,研究团队还在该mRNA中额外引入了两种修饰。

    研究团队在小鼠上测试了这种新型mRNA疫苗,一周之内,未接种疫苗的小鼠全部死死于鼠疫耶尔森菌感染,而接种了疫苗的小鼠全部存活得很好,而且,一剂疫苗在接种两周后就提供了充分的保护。只需一剂就能提供完全保护的能力,这对于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快速传播的细菌大流行至关重要。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着许多致病细菌,但还没有相应的疫苗。此外,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许多细菌产生了抗生素耐药性。耐药细菌如今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巨大威胁,开发针对细菌的新型疫苗可能为这一全球性问题提供答案。

    研究团队表示,新冠mRNA疫苗之所以研发速度如此之快,得益于多年来科学家们对mRNA技术的研究。如果未来面临某种细菌大流行,这项研究成果将为快速开发细菌mRNA疫苗奠定基础。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c10e6241026.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子刊:疫苗“拔罐”,效果百倍!科学家开发利用负压递送DNA疫苗的方法,可促进疫苗快速、高效响应》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1-21
    • 近二十年来,以RNA、DNA为基础的各种核酸药物和疫苗开始大放异彩,尤其是在最近的新冠疫情中,mRNA疫苗实在是风头无两,不由得让大家对核酸疫苗的未来充满期待。 核酸与其他药物成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需要在细胞内起效,因此如何将核酸递送至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转染(transfection)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近期,《科学进展》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罗格斯大学科研团队的新成果,科学家们从“拔罐”中获得灵感,在注射DNA后施加负压,竟然能够大幅度提升免疫效果,可达单纯注射的百倍以上[1]。 轻轻一“吸”,就能让免疫反应更快更强,实在是厉害了! 体内核酸转染,有几种常用的方法。使用病毒转染效率很高,但是存在免疫原性和生物安全的隐患;RNA递送常用聚合物或脂质纳米颗粒封装,而DNA比RNA更加稳定,无需担心被核糖核酸酶降解,不需要这种包装,近年来更常用的是电穿孔(EP)技术。 EP使用几百伏特/厘米的高强电场来瞬时穿透细胞膜,诱导细胞摄取。但是电脉冲会导致使用部位的肌肉收缩、疼痛和组织损伤,对于携带植入式电子设备的人来说也是无法考虑的。另外,EP使用起来也不容易,需要专业培训和设备支持。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更容易使用的转染方法呢? 研究者将表达荧光蛋白的质粒注射到大鼠背部,并立刻以65kPa负压抽吸30s。这个压力并不过强,可以看到小鼠的皮肤只是略有拉伸(好像小时候用吸管吸自己手的我)。 令人惊讶的是,只是“拔了个罐”,竟然就能够大幅度提升质粒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不仅出现得更早,表达量也增加了。 研究者还改变了各种条件,发现质粒的表达与负压施加的时间、注射的DNA的量、使用的设备都没有关系,只与压力大小有关。 为什么施加负压就会有如此好的转染效果呢?另外一项研究给了我们可能的答案。当细胞发生机械应变,也就是被拉伸变性的时候,可以激活形成内吞相关的结构,以维持细胞膜的稳态[2]。正是这个过程增加了细胞的摄取。 接下来,研究者们测试了“拔罐”能否增强新冠DNA疫苗的效力。第一组大鼠在第0天和第14天只注射疫苗;第二组在第0天注射疫苗+负压;第三组则是注射两次疫苗+负压。在第0天、第14天和第29天抽血进行ELISA测定。 从数据图中可以看出,“拔罐”真的非常有效,大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第29天测得的数据,施加负压的大鼠,注射一次疫苗和注射两次疫苗的免疫反应没有统计学差异,可以说“拔罐”的加成是非常强了。 此外,65kPa、30s的负压并不会造成组织损伤,和仅接受注射的皮肤组织差不多。研究者在论文中认为这个强度和常用于去黑头的医美项目基本差不多(小气泡是吧小气泡)。 研究者认为,这种新的转染方法便宜好学,达成的效果也可以说是又快又好,以后不仅可以用于疫苗,对于需要快速应对的疾病也是很好的治疗手段。
  • 《病毒学家开发具有广泛保护性的冠状病毒疫苗》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1-04-17
    • 纳米医学于2021年4月16日发布COVID-19的内容。文章指出关于一种可预防COVID-19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的候选疫苗已在早期动物试验中显示出有希望的结果。 候选冠状病毒疫苗是由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杰出教授X.J.孟和弗吉尼亚大学健康学院教授Steven L. Zeichner共同研制的,它可以防止猪感染猪冠状病毒,即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研究人员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 弗吉尼亚-马里兰兽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和病理生物学杰出教授孟表示:“候选疫苗是使用一种针对冠状病毒高度保守基因组区域的创新疫苗平台开发的。”“新的疫苗平台利用一种基因组减少细菌在其表面表达冠状病毒疫苗抗原。这样的疫苗平台可以在世界各地的现有设施中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可以满足大流行的需求。” 他们的冠状病毒疫苗提供了一些优势,可以克服全球疫苗接种工作的主要障碍。这种疫苗很容易储存和运输,即使是在世界上的偏远地区,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疫苗制造工厂大量生产。 蔡克纳说:“我们的新平台提供了以非常低的成本快速生产疫苗的新途径,这些疫苗可以在世界各地的现有设施中生产,这对应对大流行病特别有帮助。” 一种新的疫苗开发方法 新的疫苗生产平台包括合成指导病毒片段生产的DNA,这些DNA可以指导免疫系统如何对病毒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这个DNA被插入到另一个叫做质粒的DNA小圈中,质粒可以在细菌中繁殖。然后,质粒被引入细菌,指示细菌在其表面放置蛋白质碎片。这项技术使用的是常见的大肠杆菌。 一个主要的创新是大肠杆菌的大量基因被删除了。去除细菌的许多基因,包括组成其部分外表面或外膜的基因,似乎能显著提高免疫系统识别并对放置在细菌表面的疫苗抗原作出反应的能力。为了生产疫苗,表达疫苗抗原的细菌只需在发酵罐中培养,就像酿造等常见微生物工业过程中使用的发酵罐一样,然后用低浓度的福尔马林杀死。 灭活的全细胞疫苗目前广泛用于预防霍乱和百日咳等致命疾病。世界上许多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工厂现在每年生产数亿剂这种疫苗,每剂1美元或更少。他说:“也许有可能让这些工厂生产这种新疫苗。由于技术非常相似,成本也应该相似。” 整个过程,从确定一个潜在的疫苗目标到产生表面有疫苗抗原的基因缺失细菌,可以在两到三周内非常迅速地进行,使该平台成为应对大流行的理想平台。 针对COVID-19 该团队的候选疫苗采取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方法,它针对病毒的刺突蛋白的一部分,即“病毒融合肽”,这在冠状病毒中非常普遍。在SARS-CoV-2(导致COVID-19的病毒)的许多基因序列中,没有观察到融合肽有任何不同,这些基因序列在大流行期间从世界各地数千名患者身上获得。 “随着各种SARS-CoV-2变种的出现,针对所有冠状病毒保守区域(如融合肽)的疫苗可能会导致广泛保护性候选疫苗。这种疫苗如果成功,将对不同病毒株具有重大价值,”孟说。他同时也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弗拉林生命科学研究所(Fralin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at Virginia Tech)新出现的人畜传染病和节肢动物传播病原体中心(Center for Emerging, Zoonotic, and arthroarthroblood Pathogens)的创始主任。 创建他们的疫苗,研究人员使用新疫苗平台,合成DNA的指令,使融合肽和工程细菌蛋白质表面的细菌,有大量的基因移除,然后成长,冠状病毒疫苗灭活细菌的候选人。 孟和蔡克纳研制了两种疫苗,一种用于预防COVID-19,另一种用于预防猪冠状病毒,即PEDV。PEDV和SARS-CoV-2(导致COVID-19的病毒)都是冠状病毒,但它们是远亲。与所有冠状病毒一样,PEDV和SARS-CoV-2有许多共同组成融合肽的核心氨基酸。PEDV会感染猪,引起腹泻、呕吐和高烧,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养猪户的巨大负担。2013年,当PEDV首次出现在美国的猪群中,仅在美国就杀死了数百万头猪。 在猪身上研究PEDV的一个优点是,研究人员可以研究疫苗在其原生宿主(在这种情况下是猪)中对冠状病毒感染提供保护的能力。用于测试COVID-19疫苗的其他模型在非本地宿主(如猴子或仓鼠)或经过基因工程使其感染SARS-CoV-2的小鼠中进行了研究。猪在生理和免疫方面也与人类非常相似——它们可能是除了灵长类动物之外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模型。 孟和Zeichner在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中发现,PEDV候选疫苗和SARS-CoV-2候选疫苗都能保护猪免受PEDV引起的疾病。这些疫苗没有防止感染,但它们保护猪不出现严重症状,这与用候选COVID-19疫苗对灵长类动物进行测试时的观察结果非常相似。疫苗还使猪的免疫系统对感染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如果PEDV和COVID-19疫苗都能保护猪免受PEDV引起的疾病,并启动免疫系统对抗疾病,那么COVID-19疫苗也可以保护人们免受严重的COVID-19疾病。 下一个步骤 额外的测试,包括人体试验COVID-19疫苗之前,需要通过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或其他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用于人,但合作者满意的早期的成功疫苗研发平台。 孟说:“虽然动物研究的初步结果很有希望,但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完善使用不同基因组减少菌株的疫苗平台和融合肽疫苗靶标。”“在猴子模型中测试融合肽疫苗对抗SARS-CoV-2感染也很重要。” 蔡克纳补充说,弗吉尼亚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这两所有着著名体育竞争对手的学校之间的合作产生了如此有希望的结果,这让他深受鼓舞。 他说:“如果弗吉尼亚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能够共同努力,尝试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来应对这种流行病,那么也许整个国家都有希望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