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表达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抗原的肝细胞瘤细胞开发重组小鼠肿瘤模型》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 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8-04-18
  • 世界人口的2%-3%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长期感染会导致肝病和癌症。病毒的狭窄宿主范围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人类肝细胞,因此开发相关模用以评估疫苗功效成为挑战。我们已经开发了一种新方法,通过产生稳定表达非结构HCV抗原的鼠肝细胞瘤细胞系来实现这一点,其可以在体外或体内用于测试HCV疫苗功效。这些HCV重组肝癌细胞植入同基因小鼠后形成大的固体肿瘤细胞,使我们能够检测候选HCV疫苗,以证明HCV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发展,限制肿瘤生长。利用这一模型,我们研究了沙门氏菌和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的重组抗-HCV特异性疫苗的治疗潜力。尽管分泌HCV抗原的减毒沙门氏菌在用于治疗性疫苗接种试验时限制了HCV重组肿瘤的生长,但与非复制性非分泌性腺病毒相比,非感染性腺病毒HCV抗原表达的总存活率更高且体重减轻更少。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一种对HCV非结构(NS)蛋白抗原模型,并且表明重组疫苗载体应该作为控制HCV和HCV相关癌症的治疗策略被探索。

相关报告
  • 《实验室培养的肝细胞提供了丙型肝炎感染模型》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4-12-19
    • 霍德华休斯医学院(HHMI)研究人员研发出人肝细胞体外培养的新方法,这有助于研发丙肝疫苗或治疗丙肝病毒感染。最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报告中称,科学家们已经复制出细胞的支持网络以及其他允许细胞在体内生存的因素。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系统能够保证丙肝的持续感染,而丙肝是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是的主要公共健康威胁。细胞培养系统帮助研究者了解更多关于病毒感染肝细胞的过程,并且提高丙肝药物的临床前筛选效率。
  • 《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个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动物模型》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4-12-19
    • 美国NIH的Harvey Alter在40年前首次描述了非甲非乙病毒性肝炎 (NANBH),美国Chiron公司的Michael Houghton团队27年前就克隆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推出HCV的检测技术,HCV诊断和治疗走了近半个世纪。尽管如此,由于HCV经血感染通常无症状,加上经济和医疗水平较低国家和地区的丙肝防控能力低,全球现有近2亿人、我国有逾4千万人携带HCV。慢性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主要凶手,HCV的大流行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公共卫生的巨大负担,人口健康的重大威胁。   尽管慢性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用药毒副作用大,停药病毒又反弹,而新药的投放速度远赶不上病毒耐药变异株的出现,人类彻底清除HCV还只是个梦想。更令人担忧的是,像艾滋病毒一样,研发针对这类高度变异并能逃逸免疫杀伤的RNA病毒的疫苗难度很大。在过去的10年里,科学家一直探索HCV感染的动物模型。然而,HCV只感染人类和黑猩猩,人们试图建立的各种实验小鼠模型,要么HCV病毒无法复制,要么小鼠的免疫系统有缺陷,要么没有慢性丙肝的病理出现。因此,研发出HCV持续感染动物模型,用于探明HCV如何持续感染和造成肝损伤,用于疫苗和药物的研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陈新文研究组经过多年合作,大胆利用免疫系统完整的小鼠,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个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完整反映HCV感染自然史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的动物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7日以封面论文在线发表在Cell Research 杂志上。   参与研究的博士生陈继征指出,“这样的小鼠肝脏细胞上通过转基因技术表达了HCV进入肝细胞的两个受体分子CD81和OCLN,从病人血清中分离的HCV病毒能进入小鼠肝细胞并高度复制。小鼠肝脏和外周血均出现了病毒血症,并已经持续近2年”。更为诱人的是,另一位参与研究的赵洋助理研究员指出,“80%的小鼠都能被HCV持续感染,并出现了典型的HCV急性感染和慢性病理进展,包括感染后1个月出现的脂肪肝,3个月开始出现的肝纤维化,和6个月出现的肝硬化。这在其他动物模型中,包括黑猩猩,都是无法想象的”。另一位团队成员张超博士生补充道,“我们已经能在小鼠中观察到HCV是如何逃逸免疫系统,抗病毒药物又是如何降低病毒滴度了”。   陈新文和唐宏指出,这项成果得益于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体现了武汉病毒所和生物物理所两个科研团队的精诚合作,体现了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团队合作的优势。这个模型的成功,不仅为揭示丙肝的致病机制提供了迄今最先进的材料,而且将从根本上推动丙肝防治的疫苗和药物研发,将是中国科学家对威胁人类社会的重大传染疾病研究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