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海绵可以阻断冠状病毒感染》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6-24
  • 包裹在人肺细胞膜和人体免疫细胞膜中的纳米颗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细胞培养中的SARS-CoV-2病毒,导致病毒失去劫持宿主细胞和繁殖的能力。

    6月17日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杂志上的第一批数据描述了抗击COVID-19的新方向。这种“纳米海绵”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工程师开发,并由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测试。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称这种纳米级颗粒为“纳米海绵”,因为它们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体和毒素。

    在实验室实验中,肺细胞和免疫细胞类型的纳米海绵都导致SARS-CoV-2病毒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失去了近90%的“病毒感染性”。病毒感染性是指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其资源复制和产生额外的感染性病毒颗粒的能力。

    这些纳米海绵不是针对病毒本身,而是用来保护被病毒入侵的健康细胞。

    “传统上,治疗传染病的药物研发人员会深入病原体的细节,以便找到可用药的靶点。我们的方法不同。我们只需要知道目标细胞是什么。然后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创造仿生诱饵来保护目标,”UC圣地亚哥雅各布斯工程学院的纳米工程学教授张良芳说。

    十多年前,他的实验室首次创造了这种仿生纳米ponge平台,此后一直在开发它的广泛应用。当新型冠状病毒出现时,张“几乎是立刻”想到了利用纳米ponge平台对抗它的想法。

    除了鼓励数据中和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研究人员指出,纳米海绵隐匿与巨噬细胞外膜的碎片可能会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吸收炎症细胞因子蛋白,参与COVID-19一些最危险的方面,受感染的免疫反应。

    制作和测试COVID-19纳米海绵

    每一个COVID-19纳米材料——比人类头发的宽度小1000倍——由包裹在从肺上皮II型细胞或巨噬细胞中提取的细胞膜上的聚合物核心组成。这些膜覆盖在海绵上,与它们扮演的细胞相同的蛋白受体——这固有地包括SARS-CoV-2用来进入体内细胞的任何受体。

    研究人员在溶液中准备了几种不同浓度的纳米海绵来测试新型冠状病毒。为了测试纳米海绵阻断SARS-CoV-2传染性的能力,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让波士顿大学国家新兴传染病实验室(NEIDL)的一个团队进行独立测试。在这个BSL-4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一个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由安东尼•格里菲思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副教授,测试不同浓度的每个nanosponge类型的能力减少SARS-CoV-2活病毒的传染性——同样的菌株中正在测试其他COVID-19治疗和疫苗的研究。

    当浓度为每毫升5毫克时,包裹在肺细胞膜上的海绵抑制了93%的SARS-CoV-2病毒的传染性。巨噬细胞覆盖的海绵抑制了88%的SARS-CoV-2病毒感染性。病毒感染性是指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其资源复制和产生额外的感染性病毒颗粒的能力。

    “从免疫学家和病毒学家的角度来看,纳米ponge平台作为一种潜在的抗病毒药物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因为它能够对抗任何类型的病毒。这意味着,相对于可能非常特别地阻断SARS-CoV-2感染或复制的药物或抗体,这些细胞膜纳米海绵可能在治疗广谱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以更全面的方式发挥作用。最初,我乐观地怀疑,它将工作,然后激动当我看到结果和它沉没在这可能意味着什么治疗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安娜Honko说,co-first作者和研究助理教授,波士顿大学微生物学国家新兴传染病实验室(NEIDL)。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和合作者将评估纳米海绵在动物模型上的功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小组已经证明了对小鼠呼吸道和肺部的短期安全性。这些COVID-19纳米海绵是否能够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取决于多种因素,但研究人员正在尽快采取行动。

    “我们的方法的另一个有趣的方面是,即使SARS-CoV-2变异,只要病毒仍然可以侵入我们正在模仿的细胞,我们的纳米ponge方法应该仍然有效。我不确定目前正在开发的一些疫苗和治疗方法是否可以这样说。”

    研究人员还希望这些纳米海绵能够对抗任何新型冠状病毒甚至其他呼吸道病毒,包括任何可能引发下一次呼吸道大流行的病毒。

    模仿肺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

    自小说通常冠状病毒感染肺上皮细胞为COVID-19感染的第一步,张先生和他的同事们推断,将意义斗篷碎片的纳米颗粒外膜肺上皮细胞的病毒是否可以骗自锁而不是肺细胞。

    巨噬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在COVID-19疾病期间,它在肺中也非常活跃,所以Zhang和同事创造了另一种覆盖在巨噬细胞膜中的海绵。

    研究小组计划研究巨噬细胞海绵是否也有能力平息COVID-19患者的细胞因子风暴。

    “我们将观察巨噬细胞纳米海绵是否能够中和这些过量的细胞因子以及中和病毒,”张说。

    利用巨噬细胞碎片作为斗篷是多年来研究巨噬纳米海绵治疗败血症的基础。

    在2017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中,张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表明巨噬细胞纳米海绵可以安全地中和小鼠血液中的内毒素和促炎细胞因子。由张创办的圣地亚哥生物技术公司Cellics Therapeutics正致力于将巨噬细胞纳米ponge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

    Zhang警告说,COVID-19纳米ponge平台在科学家知道它是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人类病毒的方法之前,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但如果海绵达到临床试验阶段,有多种可能的方式来提供治疗,包括插管患者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吸入器如哮喘患者,或静脉注射,特别是治疗细胞因子风暴并发症。

    治疗剂量的纳米海绵可能会让一万亿或更多的纳米海绵充斥肺部,从而将病毒从健康细胞中吸走。一旦病毒与海绵结合,“它就失去了生存能力,不再具有传染性,会被我们自身的免疫细胞吸收消化,”张说。

    “我看到了一种预防治疗的潜力,一种可以尽早给予的治疗,因为纳米海绵一旦进入肺部,它们可以在肺部停留一段时间,”张说。“如果病毒来了,如果有纳米海绵等着它,它就可能被阻止。”

    纳米海绵的增长势头

    十多年前,张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实验室创造了第一个膜外纳米颗粒。第一个纳米海绵被红色细胞膜的碎片包裹着。这些纳米海绵正在被开发用于治疗细菌性肺炎,并且已经由圣地亚哥的Cellics Therapeutics公司进行了所有阶段的临床前测试。该公司目前正在向FDA提交其主要候选药物的试验性新药(IND)申请: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红细胞纳米松。该公司估计,临床试验的首批患者将于明年服用药物。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还发现纳米海绵可以将药物送到伤口部位;吸收引起脓毒症的细菌毒素;并在艾滋病毒感染人类T细胞之前拦截它。

    每一种纳米海绵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一种生物可降解的、经fda批准的聚合物核心包裹在一种特定类型的细胞膜上,这样它就可能伪装成红细胞、免疫T细胞或血小板细胞。这种伪装使免疫系统无法发现并攻击这些危险的入侵者。

    “我认为细胞膜碎片是活性成分。这是看待药物开发的另一种方式。”“对于新冠肺炎,我希望其他团队尽快拿出安全有效的疗法和疫苗。与此同时,我们在工作和计划,就像全世界都指望着我们一样。”

相关报告
  • 《内分泌和新陈代谢与冠状病毒感染的联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4-15
    • 4月2日,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等在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期刊上发表题为“Endocrine and metabolic link to coronavirus infection”的文章。文章指出, II型糖尿病(T2DM)和高血压是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新的证据表明,代谢和内分泌与病毒性疾病发生过程有重要的直接联系。临床医生需要确保在早期彻底地控制所有受COVID-19影响患者的代谢。 与内分泌的直接联系 SARS-CoV-2通过包膜S糖蛋白进入人体细胞,这种糖蛋白也促使病毒在宿主间传播。这种糖蛋白存在于病毒表面,它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位于人体细胞上)结合,以进入人体细胞。此外,细胞内的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是病毒通过ACE2进入人体细胞的必要条件。 在呼吸系统中,ACE2具有将血管紧张素II降解为血管紧张素1-7的功能,并作为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键调节点。当ACE1活性增强而ACE2受到抑制时,完整的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血管紧张素1受体(AT1R)或AT2R发挥发挥促炎症反应,并刺激醛固酮分泌;这些作用不仅使血压升高,可能引起低血钾症,还会增加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相比之下,血管紧张素1-7作用于Mas受体通路,会导致抗炎和抗纤维化反应,有利于COVID-19患者的康复。可以推测,较严重的COVID-19患者个体在这些通路的激活上存在失衡,AT1R和AT2R的激活增加,这可能是T2DM、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并发患者的情况。 与新陈代谢的直接联系 冠状病毒感染除了与高血压之间有联系外,似乎与T2DM也有直接的联系。在胰腺中,SARS-CoV与其受体ACE2结合,破坏胰岛,减少胰岛素释放。在一项研究中,对没有T2DM病史且没有接受过类固醇治疗的SARS患者与其健康兄弟姐妹进行了3年的随访比较。研究中,超过50%的患者在SARS-CoV感染住院期间成为了糖尿病患者。在3年的病毒感染恢复期后,仅5%的患者仍然是糖尿病患者。由于人的内分泌胰腺表达ACE2,冠状病毒可能进入胰岛,引起急性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导致急性高血糖和短暂的T2DM。更重要的是,在糖尿病小鼠中的研究表明,胰腺内ACE2活性水平增强。这一发现表明,T2DM患者可能特别容易感染冠状病毒。同样的,T2DM也会诱导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包括肺、肝脏和心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T2DM可以从机制上导致SARS-CoV感染患者的多器官衰竭。 文章最后指出,COVID-19不是主要的代谢性疾病,但对这些患者进行血糖、血脂水平和血压的代谢控制是非常重要。这种方法对于解决这种原发性并发症的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有效地控制这些代谢参数可能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机制性的方法,通过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和阻断其进入细胞,来预防和改善这种病毒的急性影响
  •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工作答问》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04-01
    •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二、我国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1月28日发布《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中就将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纳入防控管理,在其后的修订过程中均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管理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县(区)级疾控机构接到无症状感染者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个案调查,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将个案调查表或调查报告及时通过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上报。无症状感染者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集中隔离满14天且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如果核酸检测仍为阳性者,则继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如出现临床表现,应及时转归为确诊病例,进行规范治疗。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三、无症状感染者通过什么途径发现?截至目前我国发现了多少例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一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三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四是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开展主动检测。   截至2020年3月30日24时,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1541例,其中境外输入205例。   四、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    根据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展的密切接触者监测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二代病例续发,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个别由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样本量的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与确诊病例没有太大差异。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呼吸道标本能检出病原核酸,但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   五、无症状感染者的风险评估及其防控   无症状感染者存在着传播风险。一是传播的隐匿性。由于无症状感染者无任何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其在人群中难以被发现,其导致的传播也难以预防。二是症状的主观性。症状轻微或不典型者可能认为自己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不主动去医疗机构就诊,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难以被发现。三是发现的局限性。由于存在检测窗口期,采用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方法难以发现全部无症状感染者,现有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通过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主动筛查、感染来源调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对高风险地区人员的主动检测发现的,尚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难以被发现。   为此,要突出做好无症状感染者监测,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将检测范围扩大至已发现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等。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对密切接触者也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   由于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始终无症状,实际防控工作中无法将发现和隔离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主导措施。因此我们仍将继续着重于及时发现隔离确诊患者,并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我国经验表明,做好确诊病例的及时发现和隔离,并适度采取减少人际接触等措施,可以基本阻断疫情传播。   六、下一步如何做好无症状感染者防控管理?   一是完善防治方案。抓紧在疫情重点地区抽取一定比例样本,开展无症状感染者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完善防控措施,修订完善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科学应对无症状感染者带来的感染风险,遏制可能形成新的疫情传播。   二是加大筛查监测。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将检测范围扩大至已发现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等。结合复工复产复学实际,加强对重点城市、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监测,最大程度发现隐患。做好疫情跨境输入输出防范,对所有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来源,公开透明发布信息。   三是强化管理救治。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管理,对密切接触者也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间出现症状,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四是加强群防群控。坚持群专结合,加大防疫知识科普宣传力度,指导公众科学防护,广泛开展培训,提高基层疾控人员、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等的防控能力和水平。从4月1日起在疫情通报中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报告、转归和管理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七、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公众要加强自我保护和健康文明意识,强化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防护,养成勤洗手、戴口罩、讲究手卫生、一米线、开窗通风、清洁消毒、分餐制、生病时减少去人员聚集场所和科学戴口罩等健康生活行为方式。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本着既保护自己,也要保护他人健康的理念,将健康知识传播到每个家庭和个人,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水平。如个人核酸检测阳性后不必恐慌,要主动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健康监测和隔离医学观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后及时报告,接受医疗机构规范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