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腹地气候异常,科考队密切关注三江源生态变化》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1-23
  • 1月中旬,由中国绿发会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组成的第三次三江源科考暨第二次卓乃湖科考再次出发。他们冒着寒风,一路风尘仆仆,直奔可可西里核心区的卓乃湖流域。

    之所以如此行色匆匆,皆因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及近年来三江源地区整体生态好转的背景下,科研人员发现青藏高原腹心地带仍在急速发生生态变化!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它被人们形象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它由一系列高耸绵亘的群山沟谷组成,巨大屏障般高高耸立于我国西北一线。

    (藏北高原。2018年6月时由科考队拍摄)

    青藏高原群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气温常年低于0℃。在普通人印象中,这片高原是地球上与神最接近的地方,是一片亘古不变的冰峰雪山、或高寒荒漠。然而,近数十年来,尽管经国家持续治理,三江源地区整体生态在变好,但科研人员经持续研究发现:在全球暖湿化背景下,它在变,而且变得很快,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们的预期!且这种变化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可可西里卓乃湖流域。

    (今年科考队进入无人区前在盐湖取水样)

    从地理位置上看,三江源国家公园所保护的是青藏高原核心地区,那么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三江源的核心,位于无人区的卓乃湖流域更是核心中的核心。每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的藏羚羊会风尘仆仆地长途迁徒而来,聚集在卓乃湖边产羔,这里因此又被称为“藏羚羊大产房“。至于藏羚羊们为何聚集于此,原因不得而知,卓乃湖流域因此亦被外界长期视为一处神秘之地。

    (2018年科考时由可可西里保护区提供的图片)

    “从卫星云图上看,每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份,卓乃湖周边的沙尘暴越来越大,非常严重,今年冬天已在冰面上形成了约60平方公里的沙尘覆盖”,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的卢善龙博士介绍,根据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明,自2011年起,卓乃湖退水区的沙尘暴事件渐呈严重趋势。面对卓乃湖流域逐年快速扩张的沙尘暴,卢博士忧心忡忡。因为此前,这一地带并未明显出现如此大面积的沙尘暴!而与此同时,卓乃湖、以及在其下游的库赛湖、海丁诺尔湖和盐湖水位也持续处于上涨中……

    (今年考察时图片)

    这一切变化,与2011年发生的卓乃湖溃坝密切相关。2011年9月,平时面积150多平方公里的卓乃湖,在连续降雨2个多月后突然溃坝,湖水将湖岸冲泄出一道大口子,随后向下游湖泊急速泄出。之后,卓乃湖湖面收缩,而裸露的湖岸在这年冬天开始刮沙尘暴,湖岸冲泄出来的大沟,又对前往卓乃湖南岸产羔的藏羚羊造成了障碍。

    (今年考察时图片)

    湖岸刮起的沙尘与湖水外泄是什么关系?又将以怎样的速度覆盖周边草场并使之退化?湖水增长的来源和趋势又将如何?这些变化对藏羚羊这一物种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下游盐湖水位的上涨,对长江源的威胁到底有多大?何时将产生破坏性影响?……为弄清楚三江源腹心地区所发生的这些急遽变化,2018年6月、2018年7月,由中国绿发会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组成的联合科考队已两次进入卓乃湖流域和黄河源进行科学考察。

    (今年考察时图片)

    “在自然发育史上,青藏高原事实上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而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带是我们黄河、长江、澜沧江等江河源头所在,其地理生态位置非常重要”,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称,中国绿发会长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面对近十年来在三江源腹心地带所发生的生态变化,周晋峰秘书长认为应该在实地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尽快针对卓乃湖岸频发的沙尘暴、湖水增长、草场退化、以及对藏羚羊产羔地的综合生态影响等做出科学评估,并提前制定出可行的干预治理方案,时间紧迫!

    (今年考察时图片)

    毕竟在过去50年来,科研人员们已经证实: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从1081个增加到1236个,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包括雅鲁藏布江在内的多条大河径流量增加。

    “卓乃湖流域发生的变化,正是在青藏高原暖湿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这些变化对未来中国、甚或全球气候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急需要弄明白,并提前做好应对”,周晋峰秘书长称,因为卓乃湖流域处于高原荒漠地区的无人区,平均海拔近5000米,科学考察要克服高原反应、酷寒、沙尘暴等自然条件的考验,考察相当艰苦,加上后期还需要在科学考察基础上,筹划并施行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所涉及工程浩大,周晋峰秘书长因此呼吁国内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一起参与到保护三江源行动中来,全力维护“中华水塔”地区的生态安全!

    截止1月19日夜晚,科考队在无人区经历了四天三夜的科学考察后,顺利完成全部科学考察任务,正返回格尔木。据科考队在路上第一时间发回的考察小结:此次科考行程贯穿整个卓乃湖流域,共计获取土壤、水和植物样品50多个,选择并确定风沙观测断面5个,布置防沙覆网样方1000平方米,获取照片及视频资料300G左右。

    接下来,有关青藏高原腹心地带生态变化治理的科学研究仍将紧锣密鼓进行!而关注卓乃湖生境变化,保护藏羚羊、保护长江源,需要更多你我的支持!需要每一个关心生态变化、关注民族命运的人一起行动!

    感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XDA19000000)对本次科考的大力支持!

    文/橡树,卢善龙 审/卡秋,小飞 编/Ange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 来源专题:青藏高原所信息监测服务
    • 编译者:王婷
    • 发布时间:2017-06-23
    • 新华社拉萨6月17日电 题:时隔四十年 再探“第三极”——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新华社记者吕诺、王沁鸥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发现’,这一次是看‘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近年来,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需要通过综合科学考察提出应对方案。 江湖源科考主要做什么?看点有哪些?新华社记者分别专访了四条科考线路的负责人。 为“长大”的高原湖泊“做体检” 在很多人印象中,青藏高原是一片荒凉苦寒之地。事实上,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1000多个湖泊。自1990年以来,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已经增长1000多亿立方米。 “这相当于增加3个三峡水库的水量。”湖泊与水文气象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说,“色林错也在近年来不断扩大,已超越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湖。”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面积变化最大的湖泊就是色林错,其湖泊面积从1976年的1667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2324平方公里,扩张40%左右。 高原湖泊面积和水量的增大,对局部气候乃至东部季风区的旱涝都可能产生影响。“长大”的高原湖泊亟待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朱立平介绍,此次考察将对包括色林错在内的藏北湖泊群进行湖底地形图的绘制,并对水体参数进行测量。“我们需要知道,高原气候变化让湖泊到底产生了哪些改变。”他说。 不同于以往,无人船将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的湖泊水文气象考察,设置好船只航线和测量程序,湖泊深度、湖水ph值、电导率等参数一测便知。 此外,科考队还将钻取水底沉积岩芯,它是重现湖泊历史的“一手史料”。朱立平说:“青藏高原在两三万年前也经历过一段‘大湖期’,那时的色林错和纳木措甚至是连在一起的。通过钻取沉积岩芯,研究历史上的湖泊扩张及其与当时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破译冰“芯”中的气候、环境“密码” 想知道过去100年特别是近50年来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过程,科考队只需通过钻取冰芯便能“穿越时空”——这些秘密就封存在冰芯中。 冰川的冰芯记录保存着过去的气候变化信息: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可揭示高海拔温度变化,冰芯积累量记录可恢复高海拔降水变化,从而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补充。 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徐柏青介绍,科考队将在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流河——扎加藏布源头的各拉丹冬和唐古拉冰川,以及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开展冰芯气候记录和冰川变化、融水径流等考察工作,完善过去已有的野外观测,填补资料空白区,揭示这一区域冰川变化和气候变化特征,认识冰川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影响。 此次考察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重要的冰川发育区。如普若岗日冰原,面积达400平方公里,是全球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各拉丹冬发育冰川130条,其中姜根迪如冰川是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南侧冰川融水是扎加藏布和色林错的补给源。这些冰川不但极具科研价值,而且风光雄奇,具有很高的“颜值”。 追寻史前人类的高原足迹 古人类最早在何时踏上青藏高原?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登上高原?如何适应高海拔环境?……此次科考将围绕这些问题寻找线索和答案。 高寒缺氧等不利因素,牵绊着古人类迁入和开发青藏高原的步伐。人类最早何时扩散于此,至今仍为悬案。在西藏,即使是被学术界倾向于认可的属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其石器标本也大多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层依据。 位于色林错地区的尼阿木底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堆积连续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古生态与古环境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邓涛介绍,201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尼阿木底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现已初步确定,该遗址距今至少3万年——也就是说,早在3万年前,已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邓涛说,此次科考将继续发掘有地层埋藏的古人类遗存,提取高精度测年和环境分析样品,进一步还原人类探索高原的历史过程及环境动因。 为高原珍稀动植物居民“查户口” 乌黑的颈,丹红的顶,颀长的腿——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每年冬天,总有摄影“发烧友”扛着“长枪短炮”齐聚拉萨城郊,只为捕捉它们的倩影。 鸟类爱好者们或将有一个观鸟新去处。色林错目前是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西藏拟在该地区建立集保护、教育、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公园。在不破坏高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游客或许将有机会与高原精灵们“亲密接触”。 “不只是黑颈鹤,色林错湖区内还广泛分布着许多高原珍稀动植物物种。”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永平介绍,这次科考也担负着对区域内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区进行摸底,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规划提供科学数据与建议的任务。科考队将绘制出区域内的植被图和动物重点栖息地分布图。 碧湖如鉴,映照雪山巍巍倒影;蓝天白云间,黑颈鹤翩翩起舞;鲜花绿野中,野牦牛、盘羊悠闲漫步;苍茫高原上,藏羚羊、藏野驴自由飞奔……这派高原美景,或许离普通大众已并不遥远!
  • 《长江科学院江源科考队首次在海拔5300m以上的岗加曲巴冰川前沿发现高原鳅属鱼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6-13
    • [ 稿件来源:水资源所 作者:水资源所 发布时间:2017-6-12 ]   为深入了解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继2012年以来历年科学考察的基础上,2017年5月31日至2017年6月7日长江科学院、青海水利厅和青海大学共同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科考队,对长江正源沱沱河、南源楚玛尔河和澜沧江源的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河流水系、水生生物和底栖生物、冻土冰川和地形地貌等方面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   期间6月5日清晨,科考队从青藏公路109国道沱沱河站(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出发赶往格拉丹东雪山地区的岗加曲巴冰川。格拉丹东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唐古拉山中段,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岗加曲巴冰川,格拉丹东雪山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藏语意为“在高高的山冈上雪水在此汇集”,该冰川坐落于格拉丹冬雪山东坡,是长江源头最雄伟的冰川。   中午1点左右到达格拉丹东雪山下的砾石滩(海拔5200m),科考队员下车徒步行走6.5km左右,历时3.5小时才到达岗加曲巴冰川前沿(海拔5350~5500m),并立即开展了相关的科学考察活动。   科考队队员在岗加曲巴冰川前沿冰雪融化形成的溪流中,惊喜地发现一条长约6cm的高原鳅属鱼,如图1~图3所示。这是长江科学院多年江源科考以来,首次在海拔5300m以上的冰雪融化的溪流中发现高原鳅属鱼类,也印证了高原鳅属鱼类对高海拔高原环境的极强适应性。现阶段已发现的位于青藏高原的高原鳅种类有几十种,此次发现的高原鳅鱼经初步判断属于长鳍高原鳅。 图1 格拉丹东雪山岗加曲巴冰川前沿-溪流所在地,海拔5350m左右(许继军拍摄) 图2 清澈溪水中的高原鳅属鱼(许继军拍摄) 图3 高原鳅属鱼放大版(许继军拍摄)   注:高原鳅属,Triplophysa,隶属于鲤形目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Nemacheilinae,是条鳅亚科中最大的类群,也是条鳅亚科鱼类中适应于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一个特殊类群,它和鲤科裂腹鱼亚科鱼类一起构成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主体,高原鳅属现知约有100个种和亚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多生活于溪流缓流或浅水多砂砾及水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