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所发现系列液态金属自组织斑图形成现象与演化机制》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29
  • 转自理化技术研究所

    从DNA到太阳系的轨道排列,自组织图案无处不在。自组织图案在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和化学等领域备受关注。非平衡系统会自发形成多种时空有序分布的斑图。以往报道的多数化学体系的自组织斑图均在溶液环境中形成。

    近期,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刘静与王倩团队,在研究镓基液态金属与固体金属膜表面的相互作用与反应问题时,首次揭示了一系列液态金属自组织斑图形成现象与演化机制。该研究构建的液态金属-固体金属非平衡扩散体系,开拓了自组织微观图案产生的新途径。上述关于金属表面斑图的基础认识,有望在未来的材料、光学、电子、半导体、能源及催化等领域促成新的应用。

    研究发现,液态金属在固体金属表面的扩散失稳可产生图灵斑图。1952年,艾伦·图灵提出,在非平衡条件下,两种成形素的反应扩散过程可以诱发斑点、条带、迷宫等一系列自组织斑图的形成。构建图灵系统有一些基本要求,即系统必须远离热力学平衡态,包含自催化或自阻滞过程,且阻滞子的扩散速率应远快于激活子,从而满足短程激活和长程抑制的要求。最简单的构造方法是选择两种扩散系数区别足够大的物质,但这在传统的化学溶液体系中很难实现。这是由于多数化学物质的扩散系数均在同一个数量级(~10-5 cm2s-1)。镓基液态金属可以与一系列固体金属发生溶解、合金化、反应、扩散等相互作用。同时,不同金属之间的扩散机制以及扩散激活能不同、扩散系数也存在本征区别。该团队提出了在液态金属-固体金属(GaX-Y)非平衡反应-扩散体系中获得迷宫、条带、斑点等稳态图灵图案的普适性机制,并以GaIn-Ag体系为例,进行了概念验证和理论研究,揭示了活化子In和阻滞子Ga的协同作用机制,阐释了反应物浓度和外界温度对斑图演化的调控机理。相关成果以Turing Instability of Liquid-Solid Metal Systems为题,在线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此外,该团队还发现液态金属在金膜表面出现的Liesegang现象。Liesegang斑图是指时空有序的周期性环带结构。环带的时空分布通常满足时间定律、宽度定律和间距定律。图案形成的特征:时间尺度通常是数天,空间尺度平均为数厘米。该工作发现了液态金属在金膜表面可以自组织形成时空有序分布的微米级Liesegang图案,并对其微观作用机制和调控机理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探究。在反应扩散、润湿铺展、氧化膜限制的协同作用下,反应产物通过在界面处的竞争形核行为,实现了斑图的自组织。该工作开启了液态金属与固体金属自组织反应扩散系统的研究,并对液态金属在印刷电子、柔性机器等领域中应用时面临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策略。相关成果作为内封面故事,以Liesegang phenomenon of liquid metals on Au film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30999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209392
相关报告
  • 《《AFM》:发现液态金属冻结微爆破现象及其增强肿瘤杀伤与MRI-CT双模态成像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3
    • 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维持离不开力学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力学调控与适应必不可少。肿瘤治疗中,除采用小分子、纳米药物调控病灶部位的生物力之外,在实现肿瘤组织物理性机械杀伤方面,临床上也借助光声冲击波、高强度聚焦超声,以及磁场等干预方式实施治疗,但总体而言,现有的治疗手段还十分有限。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首都医科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液态金属微颗粒在低温冻结作用下发生液固相变时会引发微型爆破,由此形成锋利尖锐的刀刃,以致可快速刺穿坚硬冰晶,这一行为应用于肿瘤低温消融治疗时可显著增强目标组织和细胞的杀伤能力,文章还提出并证实了可同时满足核磁共振(MR)成像及CT成像的双模态成像模式(图1)。该成果以”Liquid Metal Microparticles Phase Change Medicated Mechanical Destruction for Enhanced Tumor Cryoablation and Dual-Mode Imaging” 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孙旭阳为本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双聘研究员/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刘静,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卢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1. 基于镓微米颗粒的低温消融与微爆破杀伤肿瘤协同治疗机制及在体双模态成像 1. 液态金属微颗粒材料的低温冻结微爆破现象 研究人员制备出一种由壳聚糖分散的液态镓微米颗粒。此种材料具有高导热率,是去离子水的15.53倍。实验揭示,在体系的降温过程中,镓颗粒材料在经受冻结由液态转变到固态的相变行为会激发材料的剧烈形变,甚至在某个方向快速生成尖锐微刀刃,像一把金属利剑一样刺穿坚硬冰晶。在高速镜头下,研究人员拍摄到了材料爆 炸样的形变行为,仿佛宝剑出鞘一般劈出的锋利尖刀,能够在1毫秒内刺穿150微米的坚硬冰晶(图2;动图1,动图2)。 图2. 镓微米颗粒表征及其受低温冻结发生相变与微爆破生成锋利刀刃的现象 动图1.液态金属颗粒在低温显微镜下的利剑样形变(见原文链接) 动图2.液态金属颗粒在高速镜头下的爆 炸样形变(见原文链接) 2.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在体安全性 体外细胞实验及在体动物实验均表明(图3),液态金属及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三周内,动物的体重以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这对此类材料后续的在体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安全性依据。 图3. 液态金属颗粒及其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估 3.在体低温协同肿瘤治疗试验 研究中,液态金属颗粒材料处于微米尺度范围,通过瘤内注射的方式递送到肿瘤部位。系列原理性试验证实,低温冷冻手术协同液态金属复合材料的机械杀伤显示出较好的肿瘤增强治疗效果(图4)。 图4. 液态金属颗粒材料在体肿瘤低温消融与机械杀伤协同治疗 4.液态金属颗粒材料在体双模态成像试验 实验表明,本文研发的液态金属颗粒材料具有良好的X射线以及CT成像效果。此外,研究人员首次发现,该镓微米材料在核磁成像中能够显著影响T2值,可以同时介导CT和MR的双模态成像(图5)。 图5. 液态金属颗粒材料在体双模态成像 5.小结 作为一大类新兴功能材料,液态金属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价值正日益体现,近年来为此涌现出了一系列全新方法与技术,如:液态金属血管造影术、可注射可逆型低熔点骨水泥、液态金属神经连接与修复技术、液态金属注射电子学与在体3D打印、液态金属肿瘤血管栓塞剂以及液态金属电子纹身等,这些突破为应对一系列挑战性生物医学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野。此次发现的液态金属颗粒低温相变微爆破现象,衍生出了若干有趣的液态金属复合材料相变问题,其同时兼具基础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前景,一方面丰富了液态金属材料低温物理学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研究中揭示的增强肿瘤低温消融治疗机制以及所实现的MRI-CT双模态成像方法,对于今后的临床应用也提供了高效的医学手段及影像增敏途径。 致谢:感谢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公司在低温医学试验方面给予大力帮助!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No.51890893)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No. 2018M641486)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3359
  • 《重大发现! 中国科学家发现液态金属类生物学现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06
    • 细胞吞噬外界颗粒的“胞吞效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但您想过金属也能像生物细胞一样将周围的颗粒吞入体内吗?我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就发现了液态金属的这种神奇的类生物行为。日前,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尖端科学》上。 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固态金属,镓铟合金即使在室温下也能保持液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液态金属。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小组研究发现,溶液环境中的液态金属液滴,在受到电场或化学物质的作用时,会产生类似于细胞吞噬外界颗粒的胞吞效应,能高效地将周围的颗粒吞入体内。这一发现也开辟了一条构筑高性能纳米金属流体材料的新途径。 这种神奇的吞噬现象并不是液态金属唯一的类生物学行为。研究小组还发现,当把金属液滴部分浸没于碱性溶液、并部分暴露于空气中时,处于液态金属与空气交界面的溶液会出现规律性的振荡。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刘静:从实验观测来看,它就像肺泡一样。所以我们把它命名叫呼吸获能。它完全就是靠这个环境、空气或者溶液的相互作用,就有点像生命。 据介绍,液态金属具有自主形态变化等多种特性,在电场磁场作用下还能表现出很多神奇变化,能广泛应用于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类生物学行为的新发现将进一步开拓液态金属研究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