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九院成功开展国产显微机器人临床研究》

  • 编译者: 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6-12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九院)整复外科重建显微外科中心主任章一新教授联合多学科专家和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成功开展了国内首个显微外科机器人临床研究。6月5日,澎湃新闻报道,该团队于5月27日完成了全国首例国产机器人穿支皮瓣血管吻合术。患者为一名29岁女性,患有左肘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手术包括肿瘤切除和右大腿ALT穿支皮瓣的游离移植。 手术中使用了自主研发的“显微机器人系统”(Kai系统),成功实现了直径仅0.5至1.2毫米的超微血管缝合。术后患者恢复顺利,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Kai系统首次实现手术吻合过程的实时张力控制、运动轨迹记录、操作时长采集等自动化功能,为AI训练、手术评估和教学仿真提供数据支持。 章一新教授表示,显微机器人技术显著提升了亚毫米级血管吻合的操作精度与稳定性,提高了复杂重建手术的安全性、标准化和复制性。未来,随着算法和数据体系的发展,该技术有望在手术自动化、远程医疗等更多场景中应用,推动外科治疗方式的深层次变革。
相关报告
  • 《国产机器人打硬仗人才瓶颈制约“机器人红利”》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在国产机器人的整机新能、核心零部件逐步取得进展之后,巨大的人才缺口、应用生态的匮乏开始成为制约“机器人红利”的重要因素。 自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之后,中国的“机器人红利”渐行渐近。在8月15-19日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整个机器人行业都明显感受到“人口红利消失之后,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探索通过机器人打破瓶颈”。 中国机器人市场的爆发超出所有人预期。根据世界机器人协会IFR此前发布的《2018年世界机器人报告》,2017年,中国市场消费机器人高达13.8万台,同比增长58%,占全球38万台总销量的36.3%。这一销量远超IFR此前预测的11.5万台。2013年以来,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从3.7万台提升至13.8万台,年复合增长率38.97%。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2016-2017年,中国机器人密度已从69台/万人提升至101台/万人。机器人密度是指每万名工人使用机器人数量,IFR此前公布数据介绍,2016年全球制造行业机器人密度为74台/万人。 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到2020年的机器人密度将达到150台/万人,未来3年仍存在数十万的市场需求。相比之下,日本、德国的机器人密度已超过300台/万人,韩国更是达到631台/万人,中国仍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间。而目前,这一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正在驱动中国乃至全球的机器人产业链、应用生态加速成熟。 国产机器人的规模效应 “2017年,我们签了1000台销售订单,今年会超过3000台。”2015年成立的遨博智能科技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协作机器人的领军企业,遨博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李永东告诉记者,“我们有200-300家企业正在试用产品,其中包括很多以前从没使用过机器人的中小企业。从试用到批量订货的市场拓展中,订单在高速增长。”目前,遨博机器人在国内销量仅次于Universal Robots,后者是全球最早推出协作机器人的公司,目前总销量已突破20000台。 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逐渐取代了单调重复、高负荷、高危险性工作之后,适用于柔性生产线、低成本、操作简单的协作机器人在近几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电子、汽车、服装等行业,一条生产线会生产很多类型的产品,一周生产一个订单,之后迅速换另一个产品,这就要求机器人能够快速切换不同工具,能够快速编程切换到新的产品上,而且机器人要有足够的安全性与工人协同”。李永东告诉记者,“传统机器人做不到,但协作机器人应运而生。” 协作机器人主要工作在负载10公斤以下的人工作业场景,诸如汽车、电子行业的拧螺钉、上下料、零部件打磨、检测、电路板焊接等环节,其操作简单、部署成本低等特性被越来越多中小企业所接受。 2017年国内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约4000-5000台,在总市场中占比约3.5%。不过,协作机器人是目前增速最快的市场,而且,在李永东看来,“如果以销售套数统计,协作机器人很快会成为需求量最大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遨博机器人的低成本主要得益于全产业链的国产化,其核心操作系统、控制器属于自研,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与国内企业定制研发,在与Universal Robots同样达到0.02毫米精度的情况下,其产品成本降低了50%以上。目前,遨博机器人除了在国内迅速扩张之外,还有20%-30%的订单来自于韩国、美国、欧洲等国外市场。 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目前这三大产品的国产化都已经取得部分突破。以苏州绿的谐波减速器为例,太平洋证券预测:“2017年绿的谐波减速器2017年出货量已达7万套,且2018年将翻倍成长,预计可以替代日本企业HD的市场份额。” 在核心部件国产化之前,国产机器人进口价格是国际企业的两倍以上,使得国产机器人在性能、成本上均难以参与竞争,如今,在同样性能的产品中国产机器人已经具备明显成本优势。 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国产机器人的硬仗 2017年,国内市场上国产机器人的销量达到37825台,同比增长了29.8%,但是,如果要达到2020年产量10万台目标,国产机器人至少在此后四年保持40%的复合增长率。 而相比之下,2017年,外资机器人在华销售量超过10万台,同比增长了72%。国产机器人的市占率反而从2016年的32.7%降至26.8%,降低了5.9%个百分点。 “2017年市场的爆发主要来自汽车、3C行业,这两个行业大部分产线对精度、出货效率要求非常高,国产机器人指标、性能、一致性暂时达不到要求,所以一直以来这两个行业都是以进口为主。”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2017年,3C、汽车行业的机器人需求量占总市场的65%,而且主要增量也来自这两个行业,所以国产机器人的占比就自然下滑了。”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2017年,在3C制造业,外资机器人占比71.6%,在汽车行业,外资机器人占比更是高达89.6%。 不过,国产机器人在金属加工、焊接,以及物料搬运、码垛行业正在迅速占领市场,60%的国产机器人主要用户不同场景的搬运、上下料,而在这一市场,国产机器人占比已经达到36.6%。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主要来自于物料搬运、金属加工等一般制造业场景。 “最近几年国内企业一直进步,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系统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科技自动化联盟秘书长、国产伺服驱动器厂商清能德创董事长王健告诉记者,“在对精度、性能要求不高的码垛、上下料、一般焊接市场上都可以胜任。” “受益于国内强大的电子制造业基础,我们可以设计、制造可靠、可用的伺服驱动器,并做到进口替代。”王健告诉记者,但想要让机器人在精度、性能、一致性等指标上再进一步,仍需要持续的积累,“减速器、电机这类核心部件,都属于机械制造,我们与国际企业在机械制造领域存在着工艺、材料、装备、设计等全方位的差距。” “现在,国产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一个相对艰难的微妙时刻。”王健告诉记者,在中国机器人企业逐步崛起之后,国际机器人、零部件巨头都在开始有节奏地进行价格调整,国产机器人的利润被一步步压缩,“虽然产量、用量都在增加,但毛利在下降,外资企业的竞争力在提升,国内的整机、零部件却很难有更多的利润去支撑研发,行业正在逐渐步入红海。” 虽然同样走在中国市场的机器人浪潮中,但显然外资企业的生存环境远比国产企业舒适。王健告诉记者,“虽然长远来看国产机器人肯定能够成长起来,但现在我们有一场硬仗要打。” 遭遇生态瓶颈 对于诸多制造企业而言,“机器人转型”同样也是一场硬仗。 “买一台机器人,可能只要20万,但是为了让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工作,你可能得花800万、1000万。”一位手机制造企业人士告诉记者,“以前的厂房、生产线都是为人工设计的,现在上机器人,要重新设计生产线、要给机器人装护栏,产线改造要花很多钱,而且,机器人的安装、调试、检修、维护,甚至产品更换、编程都完全依赖机器人企业。” 在该人士看来,“虽然机器人本身成本降下来了,但是机器人的应用、人才等配套的成熟还有一段距离,尤其对于没有人才积累的中小企业。” 一位国际机器人企业人士向记者介绍,“在欧洲、韩国等国家,机电类工人都具备机器人操作能力,他们拿到机器人都可以自行安装、调试、开发。但在国内,还有很多企业工程师没见过机器人,所有流程都得我们派驻现场工程师。”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IFR数据,在2010-2015年,美国、德国汽车行业分别安装了6万、1.4万个机器人,同期增加就业人口23万、8万个。但在国内,机器人已经替换掉近百万用工量,但新增的机器人操作工程师却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2017年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人才缺口达到300万,2025年将扩大到450万。 除此之外,机器人应用的生态体系也需要逐步完善。“机器人使用的机械爪、机器视觉摄像头、传感器等周边产品要进行定制设计。”库伯特市场部大客户经理杨一粟告诉记者,“针对物料码垛、装配、打磨等不同工业场景下的应用程序需要逐步开发,机器人与生产线上其他设备的协同,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生态体系。”库伯特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工业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的公司,系统中内置了多个场景的应用程序以及3D视觉、力控算法。目前京东、顺丰、菜鸟、九州通达等企业在使用其操作系统。 在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逐渐成熟之后,劳动力结构的转型、机器人产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智能制造生态平台的建设开始成为“机器人红利”的瓶颈,在陆续上马的“机器换人”行动中,这些正在出现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 《哈佛大学利用“印刷电路+MEMS”工艺打造微型机器人》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6-18
    • 受昆虫生物学的启发,哈佛大学的一个团队正在突破其项目的极限,打造出有史以来最小、速度最快的微型机器人:HAMR-JR。 在名为“哈佛移动微型机器人(HAMR)”项目的最新进展中,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这个灵感来自蟑螂的机器人缩小到硬币大小。这个名为“HAMR-JR”最新微型机器人虽然还不能爬上水柱,但它可以奔跑、跳跃、携带重物和快速转弯。 HAMR-JR微型机器人是由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SEAS)和哈佛威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携手开发的,它只有受蟑螂启发的哈佛移动微型机器人HAMR的一半大小。 HAMR-JR只有一便士大小,几乎可以完成它的大型前身的所有壮举,促使它成为迄今为止最灵巧的微型机器人之一。 “这种规模的大多数机器人都相当简单,只展示了基本的移动能力。”Kaushik Jayaram说,他是SEAS and Wyss的前博士后研究员,也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我们已经证明,你不需要为灵巧妥协或控制大小。” Jayaram目前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助理教授。 这项研究在本周的国际机器人和自动化会议(ICRA 2020)上虚拟会议展示了出来。 这项研究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用于制造HAMR早期版本和其他微型机器人(包括RoboBee)的弹出式制造流程,是否可以用于制造多种规模的机器人——从微型外科机器人到大型工业机器人。 PC-MEMS(印刷电路微机电系统)是一种制造工艺,在这种工艺中,机器人的部件被蚀刻在一张2D的薄片上,然后以3D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了建造HAMR-JR,研究人员只是简单地缩小了机器人的2D平面设计——以及驱动器和车载电路——以重现一个具有所有相同功能的更小的机器人。 Jayaram说:“这次试验的奇妙之处在于,我们不必对之前的设计做任何改变。”“我们可以证明,这一制造过程基本上可以应用于各种尺寸的任何设备。” HAMR-JR体长2.25厘米,重约0.3克,相当于一枚硬币的重量,它奔跑速度惊人,使它不仅是最小的,也是最快的微型机器人之一。 这项研究是由Jennifer Shum, Samantha Castellanos和E. Farrell Helbling共同撰写的。这项研究得到了DARPA和维斯研究所的支持。 对蟑螂的误解 对这位今年加入CU Boulder的工程师Jayaram来说,这个项目是一系列机器人设计中最新的一个,这些机器人的灵感来自一个不太可能的来源:令人厌恶的蟑螂。 Jayaram之前制造了一个名叫CRAM的小型机器人,它可以像城市里的害虫一样挤进看似不可能的空间。他的另一个作品能够头朝下撞到墙上,然后继续跑——就像一只蟑螂一样。 “在上研究生之前,我从来都不喜欢蟑螂。”Jayaram说,“但后来,这么多年来,我觉得,‘是啊,你太恶心了。但作为一种特别的生物,你也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东西。’” 设计用来模仿这种讨厌昆虫的速度和机动性的HAMR-JR,也带来了一系列工程上的挑战。 最主要的就是动力问题。这种尺寸的机器人不能使用传统的马达。当它们太小的时候就会过热。因此,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使用一种叫做“压电致动器”的工具为HAMR-JR提供了动力。 此外,按比例缩小确实会改变一些控制步长和关节刚度的原则,因此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个模型,可以根据目标尺寸预测运动指标,如跑步速度、脚力和有效载荷。然后可以使用该模型来设计具有所需规范的系统。 Jayaram解释说,为了制造这么小的机器人,研究人员首先用激光将机器人的身体部分的形状蚀刻在一块碳纤维复合材料上。 Jayaram说:“我们在平面上把所有东西做成二维结构,然后像折纸一样把它折叠起来,做成三维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让它工作。” 小小机器人,大有希望 这些让眼睛的疼痛得到了回报:HAMR-JR可以左右转弯,甚至可以向后疾走。它跑步的速度是它身体长度的14倍,也就是大约每秒1英尺。相比之下,哺乳动物世界中速度最快的动物——猎豹的冲刺速度约为每秒16个身长。 HAMR-JR只是一个开始,Jayaram补充道。理论上,工程师们可以用他的团队同样的方法制造出更小的机器人——铅笔橡皮或者更小。 “我们证明了我们的设计和制造方法是高度可扩展的。”Jayaram说,“我们可以把所有东西缩小或放大,机器人仍然可以工作。” 现在,Jayaram想看看他还能从昆虫身上获得什么灵感:他能不能做一个有6条或8条腿的微型机器人来取代HAMR-JR的4条腿?那么,如果一个小机器人足够灵活,即使被踩到也能存活下来呢? 换句话说,当你身边有蟑螂的时候,没有什么是你做不到的。 “我对生物学和工程学边缘的问题感兴趣HAMR-JR”Jayaram说,“什么是生物学能做而工程学不能做的?” 前身——微型机器人HAMR 2018年,哈佛大学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展示了灵感来自蟑螂的微型机器人HAMR,既能在陆地上行走,也能在水面上游泳、在水下行走,只要需要,就可以探索新的环境。作为对比,在自然界中,蟑螂可以在水下存活30分钟,但现在,蟑螂机器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HAMR使用多功能脚垫,依靠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诱导浮力,当HAMR需要游泳,也可以施加电压打破水面,当HAMR需要下沉。这一过程被称为电润湿,即在施加的电压下减小材料与水表面的接触角。接触角的变化使得物体更容易突破水面。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表明,微型机器人可以利用小规模的物理——在这种情况下表面张力来执行功能和挑战更大的机器人。 HAMR重1.65克(相当于一个大回形针的重量),可以在不下沉的情况下额外携带1.44克的有效载荷,它摆动腿的频率可达10赫兹。上面涂了一层聚二甲苯,防止它在水下短路。 一旦进入水面以下,HAMR就会像在陆地上一样走路,而且移动自如。要回到干燥的陆地,HAMR面临着来自水的巨大挑战。一种相当于机器人重量两倍的水面张力向下压在机器人身上,此外,这种诱导力矩还会大大增加机器人后腿的摩擦力。 研究人员加固了机器人的传动装置,并在机器人的前腿上安装了软垫,以增加负载能力,并在爬升过程中重新分配摩擦力。最后,爬上一个适当的斜坡,机器人就能跳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