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利用棘冠海星的克星—大法螺保护大堡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6
  • 为保护大堡礁不受棘冠海星残食,澳大利亚政府预计总投入2740万美元,利用棘冠海星的天敌—大法螺(Charonia tritonis)来控制海星数量。

    大法螺原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珊瑚礁区域,由于极为罕见,一直广受壳类收藏者的追捧,因此在昆士兰州水域,大法螺能得到充分保护。

    利用海星天敌来控制海星数量的想法基于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IMS)的一项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将棘冠海星暴露在含大法螺分泌物的水域里,发现棘冠海星总是避开有大法螺的区域。

    所以,研究人员想到可以利用养殖大法螺,来防止棘冠海星在产卵季节的密集生长,进而有助于防止棘冠海星数量剧增。目前,政府已投入56.8万美元用于养殖大法螺,AIMS已经投置了大量的大法螺卵胶囊,上个月有超过十万只幼体孵化。

    由于目前尚不明确大法螺的饮食习性及生长过程的关键因素,所以大法螺育种项目的重点在于研究帮助大法螺幼体过渡到青少年体和成年体阶段,并为进一步研究大法螺生物学提供了机会。

    如果该项目成功完成,科学家们将深入洞悉大法螺对棘冠海星行为的影响,并测试其控制棘冠海星数量的潜力,从而帮助降低珊瑚死亡的可能性。

    该项目作为澳大利亚“珊瑚礁2050计划”的一部分,于2017年6月中旬开始,将持续至2019年6月。

    (刘雪雁 编译)

相关报告
  • 《大堡礁棘冠海星的治理取得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29
    • 澳大利亚大堡礁第四次棘冠海星爆发始于2010年左右,爆发的海星食用珊瑚成为了珊瑚礁危机的主要原因,此次疫情沿着大堡礁向南延伸至汤斯维尔,预计将继续向南流动。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在大堡礁棘冠海星的治理中取得重大突破,开发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来检测食用珊瑚的有害生物DNA,方法改进了对珊瑚礁有害的生物的早期监测,管理者能够更好更快的控制有害生物爆发。 研究人员过去三年始终致力于检测浮游生物中海藻幼虫基因探针的开发,并且不断调整和修正,使其对监测成年棘冠海星更为灵敏。目前的技术不能监测到棘冠海星的早期爆发,主要是因为只能由潜水员在礁石上进行实地调查,一旦监测到疫情时,棘冠海星已经处于爆发阶段,因此监测结果耽误了人类进行早期干预的时间。过去的标准监测技术仅能识别珊瑚礁大约5%的害虫,而此种新方法利用了数字微流体PCR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并监测到是否存在更多有害生物的数量,可以计算珊瑚礁海水样本中的基因拷贝数。 最近在大堡礁11个取样点上使用探测器取样,发现正在遭受棘冠海星爆发的地方可以检测出相应DNA。相比之下,棘冠海星已经爆发后的珊瑚礁中未监测到棘冠海星DNA,说明棘冠海星DNA主要来自于爆发前。 文章发表在2018年9月12日的《Coral Reefs》杂志上,文章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338-018-1734-6。 (鲁景亮 编译)
  • 《澳大利亚向全球重金征集大堡礁拯救方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2-02
    • 新华社悉尼1月16日电(郭阳)澳大利亚政府和昆士兰州政府日前联合发起一项创新性研究项目,面向全球各界人士征集拯救大堡礁的方案,获胜者最高可获得200万澳元(约合1025万元人民币)的经费。   澳大利亚环境和能源部长乔希·弗赖登伯格在新闻公报中说:“我们公开向全球杰出的科学家、工商界领袖以及企业家们征集保护珊瑚礁、促进受损珊瑚礁恢复的创新方案。”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从昆士兰北部的约克角半岛到南部的班达伯格沿海岸线绵延2300多公里。近年来,大堡礁因珊瑚礁内珊瑚虫逐渐死亡出现大规模白化现象。其中,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温度上升是大堡礁面临的最大威胁。此外,大堡礁还面临海洋污染、渔业过度捕捞等威胁。   目前,澳大利亚已通过改善水质、减缓气候变化等措施保护珊瑚礁。昆州政府网站上的说明显示,合格的方案能减轻珊瑚白化的影响并有效帮助珊瑚礁再生。可供参考的方式包括减轻珊瑚承受的环境压力、提高珊瑚的适应能力、促进珊瑚虫生长发育等。   昆州环境厅长利安娜·伊诺克表示,希望通过上述活动找出扭转大堡礁衰退局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