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纺丝鱼肌浆蛋白基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lixiaoman
  • 发布时间:2017-12-17
  • 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ε-己内酯(PCL)和鱼肌浆蛋白(FSP)复合纳米纤维。研究了溶液性质如密度、粘度、电导率和表面张力作为溶液中FSP含量的函数。形态、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了PCL / FSP纳米纤维的降解以及热和拉伸性能。结果表明,获得了直径从120±29nm到139±41nm的光滑和无珠的PCL/FSP纳米纤维。随着FSP添加量的增加,平均直径减小,直径分布变窄。通过结构分析确定了复合纳米纤维中FSP和PCL的特征。与电纺纯PCL纳米纤维相比,PCL/FSP纳米纤维表现出高的降解能力。此外,PCL/FSP纳米纤维表现出良好的机械性能。

相关报告
  • 《纤维蛋白纳米涂层的形态影响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行为》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6-19
    • 背景:我们的研究集中在为皮肤伤口愈合制作合适的支架上。本研究通过以生物分子包裹的合成生物可降解纳米纤维膜为代表的细胞外基质,对细胞粘附、增殖和控制细胞行为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方法:采用无针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聚乳酸(PLA)膜。根据两种制备方案,将这些膜涂上纤维蛋白,并在膜上涂上纤维连接素,以增加聚乳酸膜的细胞亲和力。在纳米纤维膜上对新生儿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粘附、生长和胞外基质蛋白的产生进行了评价。 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纤维包覆膜改善了人类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粘附和增殖。纤维蛋白纳米涂层的形态对成纤维细胞的粘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表型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纤维蛋白要么覆盖膜中的单个纤维(F1纳米涂层),要么覆盖单个纤维,并根据纤维蛋白制备的方式在膜的表面(F2纳米涂层)形成一个均匀的纳米纤维网格。带有F1纳米涂层的细胞膜上的成纤维细胞保持其典型的纺锤状形态。然而,F2纳米涂层上的细胞大多呈多边形状扩散,其增殖水平显著提高。Fibronectin在纤维蛋白网的表面形成了一个附加的网状结构,进一步增强了细胞的粘附和生长。F2纳米涂层的胶原I和纤连蛋白的相对基因表达和蛋白生成均高于F1纳米涂层。 结论:聚乳酸膜表面覆盖均匀纤维蛋白网,有望用于临时全层皮肤组织替代物的构建。 ——文章发布于2018年1月16日
  • 《中国科学家提出昆虫性信息素静电纺丝纤维的释放调控机制》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6-16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结合田间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综合研究了负载梨小食心虫昆虫性信息素静电纺丝纤维的释放行为,揭示了多组分昆虫性信息素在微纳纤维载体中的释放调控机制。该成果以“How to Control the Release Behavior of Insect Sex Pheromones Using Nanomicro Fiber: Insights from Experiment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 昆虫性信息素因微量高效、靶标害虫特异性、环境安全等优点,长期被应用于害虫监测、诱捕和干扰交配等绿色防控策略中。然而,提高昆虫性信息素在田间释放的稳定性与时效性仍是制约制剂技术发展的瓶颈。静电纺丝微纳纤维因具有大比表面积、可调控孔隙和理想的机械性能,被认为是理想的载体材料,但其对昆虫性信息素的释放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采用不同聚合物电纺纤维包封多组分的梨小食心虫昆虫性信息素,构建控制释放体系。通过释放实验,发现不同聚合物组成纤维的释放速率和半衰期存在较大差异,释放数学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信息素分子的释放主要遵循浓度梯度驱动的扩散 。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信息素分子在聚合物网络中是经长时间振动形成空腔,然后发生跳跃扩散。结合纤维载体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孔隙特性和结晶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间作用力和结晶性为调控昆虫性信息素静电纺丝纤维释放行为的主要因素。最后,在长期的田间诱捕实验中,负载昆虫性信息素纤维的持效期结果与释放研究规律相吻合,证明该释放理论对实际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