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液氢飞机将于2035年在各地投入使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3
  • 3月17日,由英国政府支持的致力推动航空业净零排放的FlyZero项目团队发布的一份名为《我们对航空零碳排放的愿景(Our Vision for Zero-Carbon Emission Air Travel)》的最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液态氢可以为一架能够容纳280名乘客的中型客机提供动力,支持其从伦敦直飞旧金山,或者从伦敦直飞奥克兰。

    《报告》指出,通过开发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和加速液氢飞机发展,将能保障实现205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这将通过新的零排放技术拓宽英国航空市场,为扩大技术规模和促进该领域的创新奠定基础。《报告》同时预计,液氢飞机将于2035年在英国各地投入使用。

    《报告》认为,从21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液氢将比最广泛使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更具成本竞争力。而实现“零碳排放航空”,需要在氢燃料系统和储罐、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等6个领域取得革命性的技术突破。

    《报告》还指出,如果2035年中型氢动力飞机投入使用,2037年氢动力窄体飞机投入使用,2050年50%的商用机队将使用氢动力。那么,到2050年,航空业的全球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40亿吨,到2060年将减少140亿吨。

    “零碳排放飞行可以成为现实。”FlyZero的项目总监Chris Gear表示,“应对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气候挑战,需要加快技术的开发和对绿色能源的紧急投资,并且加强监管和基础设施的变革。”

    Chris Gear同时强调,未来三年对于液态氢相关的技术开发以及证实液氢技术在英国可行,是至关重要的,这将促使英国的航空航天部门和供应链能够在航空业的新发展阶段发挥作用。他认为:“到2035年实现‘氢动力飞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我们要在保持航空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护我们的地球,履行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承诺,这是极为重要的。”

    “实现零碳飞行可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最艰巨的挑战之一,与此同时,也可能是英国领先世界的航空航天行业最大的经济机遇之一。”英国工业大臣Lee Rowley指出:“看到FlyZero在经过一年的紧张研究后完成的最终成果,非常令人振奋,它成功地将英国的航空行业聚集在一起,思考如何减少航空对大地和天空的影响。同时,确保航空行业和全世界都能在这一过程中获益。”

    据了解,FlyZero项目由英国ATI牵头,于2020年7月宣布启动,旨在2030年前研制出零碳排放飞机。项目团队计划于2022年初发布三种(支线、窄体和中型)飞机的详细概念。同时还将公布技术路线图、财务和市场报告以及可持续性评估。在FlyZero概念飞机的研制过程中,已经确定了需要研究开发的技术领域,包括:无内置油箱的机翼(干式机翼)、氢气罐、低温燃料系统、燃料电池、电力系统以及可直接使用氢气为燃料的涡轮发动机。

    英国希望能借FlyZero项目支持在民航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以此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实现零碳目标,并引领全球向净零航空过渡。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意大利北部最大光伏中心将于2027年投入使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9
    • EnValue Italia 和 MSE Solar Energy Italia 旗下的 Parco Solare Friulano 2 公司已获得在 Santa Maria la Longa 和 Pavia di Udine (UD) 市建设和运营光伏系统的许可证,授权容量为112.1兆瓦。 A2A 集团宣布已收购 Parco Solare Friulano 2 70% 的股份,该项目被认为是“意大利北部光伏行业最相关的项目”。该工厂将为该地区及其生产结构提供更多的绿色能源,有助于促进该地区工业活力十足的脱碳之路”,A2A 首席执行官雷纳托·马佐奇尼 (Renato Mazzoncini) 表示。 A2A表示,该建设工地将于2025年上半年启动,预计将于2027年年初投入运营。该电站的总装机容量超过150兆瓦,加上2022年在同一城市授权的容量为59.1兆瓦的电站,将成为该国北部的主要光伏中心。事实上,每年将生产超过210GWh,这将能够满足超过75,000个家庭的电力需求。该项目将加速实现公司工业计划中设想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目标,即到2035年达到5.7吉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液氢产业化步伐加快》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5
    • 尽管液氢产业仍处于技术经验积累和示范阶段,但由于氢气大规模需求时代即将到来,液氢产业正在各方力量加持下,加强经济性、技术性及环保性突破,为推动氢能产业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近日,佛燃能源、国富氢能等四大企业联袂推进“液氢储氢加氢站项目”,根据协议,四方将发挥各自在液氢制储运加用方面的优势,采用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工艺流程,推动建设不少于三座液氢储氢型加注站,同时开展自主液氢与深冷高压技术和装备的开发。 此前,受技术水平和成本高企约束,我国液氢产业较多用于航天领域。2020年4月,鸿达兴业股份发布公告,称其投建的国内首条民用液氢生产线已生产出液氢产品,标志着我国液氢产业在民用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随着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化步伐加快,氢气的大规模需求时代或将到来,液氢产业有望“大展拳脚”。 弥补氢源不足 近年来,我国多个省市出台政策鼓励推广氢能产业,但因面临“用氢地区不产氢”困境,氢气储运成本又居高不下,导致氢源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根据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30—2035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将达到百万辆,届时所需氢气或将达数千万吨。 “佛山作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最早的区域,是氢能产业的龙头城市。虽然广东省拥有全国最多的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但由于佛山化工园区不多,化工副产氢匮乏,氢源的供应压力已成为制约当地汽车运营规模的关键问题。”张家港氢云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魏蔚表示,受资源禀赋限制,佛山要实现在未来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更大规模运营,就需要外部的氢源保障佛山的氢能发展,“现阶段,氢气管网尚未建立,高压氢无法满足更大规模、跨省运输氢气的需求,因此规划液氢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此次的“液氢储氢加氢站项目” 正由佛山龙头企业佛燃能源主导,意在为佛山氢能产业更大规模发展奠定氢源基础。 除了佛山,2020年11月,嘉兴港区管委会与林德集团、上海华谊集团三方代表也签署了氢能产业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在氢能的生产和供应、纯化和液化、储存和运输以及加氢站充装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据了解,嘉兴是浙江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的牵头城市,大力推进液氢项目正是为了解决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氢源问题。 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氢能业务中心总经理宁永强坦言:“液氢产业与整个氢能源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氢能是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我国汽车保有量庞大,一旦将其中1%替换成氢燃料,就能形成巨大的氢能市场规模,而如果氢的供应端有5%-10%使用液氢,其形成的液氢需求及规模也不容小觑。” 寻求经济性与环保性兼得 值得注意的是,用于制备液氢的氢气来源反映出目前氢能产业链在绿色能效上的普遍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未来,我国氢能产业对氢的需求会非常庞大,但发展氢能的正确方向永远是‘绿氢’,液氢目前来看可以解决的是氢的长距离储运,但产业链环节降本、上游绿氢来源才是产业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现阶段,在市场规模不大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工业副产氢制备液氢,而当形成一定规模,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再压缩成液氢更具后劲,相比高压氢其对用氢地区的供应能力更强,如果最终制成液氢,那么完全不必担心氢源杂质问题。”魏蔚强调,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路线,我国大规模绿氢生产仍待实现规模化,因此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液氢的经济性仍需一定时间的发展。 宁永强也表示,我国有丰富的工业副产氢资源,现阶段将这些副产氢合理利用,同样是一种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 魏蔚进一步补充称,氢的液化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因此液氢的生产需要在电价和氢源便宜的地方,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降本进程提速,风光资源富足的“三北”地区是建设液氢工厂和生产液氢的理想场所。 自主技术研发要提速 宁永强表示,液氢纯度高,对燃料电池的寿命及耐用性更有好处。“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证明,液氢的运输成本仅为高压氢气的八到十分之一,因此液氢在氢能规模化储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降低氢储运成本的重要方式。” “液氢作为氢最高效的储运方式,其推广应用顺应了产业发展规律,此外,在解决氢的储运方面,液氢工厂的建设周期比氢气长输管道要少数年。”在魏蔚看来,液氢加氢站的建设,一方面为液氢打造了终端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则让液氢工厂的建设项目能够看到将来的用武之地。 魏蔚提到,尽管国内液氢项目落地速度加快,但我国在液氢的加注、装备的性能、大规模工程化降本等方面和国外仍有一定差距,核心零部件、阀门、控制元器件、液氢泵等,仍未拥有核心技术,因此国内液氢装备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加速相关设备、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 同时,液氢也更多地出现在各政策目标和重要课题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液氢在能源领域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的目标,科技部也连续两年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专项中发布与液氢相关的重大课题。 宁永强表示,由于此前缺乏氢液化在民用领域的相关经验,目前相关的项目落地、审批、安全评估等各地的管理办法不尽相同,全国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因此,在技术可行、经济性和需求问题尚未解决前,液氢产业目前仍处于技术经验积累和示范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