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1-04
  • 圣地亚哥正在应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和海洋热浪等气候变化,这些都是海温达到有史

    以来最高的时期。然而,研究人员表示,圣地亚哥海平面、海水温度和化学物质的自然变化可 能使沿海城市处于未来气候变化的最前沿。了解圣地亚哥特有的风险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报告指出,除了持续的海温变暖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周期以及海洋热浪也造成了海洋温 度的剧烈波动。例如,在过去 20 年里,海洋热浪,即海洋温度极高的时期,对所有海洋盆地 的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珊瑚、海草和海带等关键的海洋基础物种。从 2013 年,圣地亚哥就经历了海洋热浪事件,当时,在“温水区”的影响下,太平洋部分地区的温度 比正常海温高出了 9 华氏度。高的海水温度抑制了深海冷水的上涌、也抑制了高营养水向上的 输送,海洋营养物减少使浮游植物也随之减少,而它们是海洋中的植物,可以固定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为海洋的其他物种提供食物。所以浮游植物的减少导致海洋生物食物减少,通过食物 链影响到了鱼类和哺乳动物,进而使海洋生态系统失衡,波及整个地区。

    海水温度的变化促使一些物种向北迁徙。通常南加州的主要鱼类——市场鱿鱼,在旧金山 以北被捕捞到,而黄鳍金枪鱼则从加利福尼亚州转移到了圣地亚哥。另外,高的海水温度也为 有毒的藻华的繁衍创造了条件,这些藻华会使动物和人类生病。例如,2015 年的海洋热浪事件 使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导致西海岸渔业关闭,而现在又有新的海洋热浪出现。报告显示,未来 几年,海洋热浪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将一些海洋生物、渔业和生态系统推到它们恢复 能力的极限。海带林,作为圣地亚哥标志性栖息地之一,很容易受到海温变化的影响。

    圣地亚哥的海岸线的氧气和 pH 值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所以一些海洋生物能够更好地应对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化学的改变。加州海岸盛行的季风搅动着富含营养的水体,但水体呈酸性、 含氧量降低。海洋酸化会干扰贝类的发育,并可能影响鱼类的生长,但不同生物 pH 变化的承 受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本地物种可能会固守住这种变化。在自然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 娜期间,氧气和 pH 值会发生变化,南加州的生态系统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来承受这些变化, 而且可能比海洋其他地区的物种更能忍受这种气候变化。

    随着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包括圣地亚哥在内的沿海社区将遭遇更频繁、更严重的洪 水。在未来,过去一个世纪才出现一次的(高)水位将会在许多地方每年出现一次或更加频繁, 圣地亚哥恰好是其中之一。当涨潮与风暴潮相互作用时,沿海会有更多的洪水。尽管如此,圣

    地亚哥的很多基础设施都建在较高的海拔,因此该地区可能比旧金山等地区有更好的缓冲地带, 旧金山的许多建筑都建在填海而成的低洼地带。通过更好地预测海洋热浪等事件,有必要提高 房屋的高度,使它们能够抵御洪水。

    报告中比较乐观的一点是关于“蓝碳”的作用,即恢复海洋植物以帮助减缓气候变化和保护 海岸线。海藻林、海草床、红树林和湿地都能隔绝碳,为年幼的鱼类提供庇护,平衡海洋化学 物质,缓冲内陆地区。海草床和海带通常是碳的净汇,它们会调节水的 pH 值,如果我们保护 这些地区并帮助它们扩张,就能减轻海洋变暖和缺氧的影响。

    另外,如果我们现在采取行动,采取缓解措施,就可以限制气候变化的后果。如果我们不 采取行动,未来的情况可能会非常严重和具有灾难性,造成大量的生命和金钱损失。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19-10-san-diego-unique-edge-tackle.html
相关报告
  • 《数据在应对极端高温和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性》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7-21
    •      数据对于提供有关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全国美国人的信息至关重要。这包括热量。最近,美国商务部的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了对高温的估计,确定了全国范围内社会上易受极端高温影响的地区。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数据,美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在社会上脆弱,对极端高温暴露的适应能力低。4月发布的实验性数据产品《社区热量复原力估计》(CRE)根据其社会特征衡量社区中个人和家庭承受极端高温压力的能力。在考虑额外的住房和交通特征时,美国更多的人在社会上脆弱或对高温上升的适应能力较差。在过去的30年里,极端高温一直是美国与天气有关的最大死亡原因 - 超过飓风,龙卷风,洪水或极端寒冷。此外,热危机对人们的影响并不相同。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极端热死亡率不成比例地影响了美洲原住民和黑人社区,以及居住在城市核心或非常农村地区的人。
  • 《海洋国家实验室在印度洋气候变化方面取得重要新成果》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5-03
    • 海洋国家实验室在印度洋气候变化方面取得重要新成果 4月13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abilised frequency of extreme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under 1.5 °C warming(《全球气温1.5°C增暖背景下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事件频率趋于稳定》)的最新研究成果。此项工作是由海洋国家实验室领军科学家蔡文炬教授、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为联合通讯作者领衔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2016年4月全球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了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C范围之内,理想目标是控制在1.5°C。2017年,蔡文炬教授和吴立新院士团队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研究成果指出在全球气温1.5°C增暖稳定后,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仍持续增加至少40%。即使在2050年以后的100年里,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依旧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人类社会依然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重大影响。 除厄尔尼诺以外,印度洋偶极子(IOD)模态也是影响热带气候系统年际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发生在1961年、1994年和1997年的极端正IOD事件以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冷异常的增强以及沿赤道向西极大扩展为主要特征,导致了东亚和澳洲的重大旱灾以及东非和印度半岛的严重洪灾,并间接导致了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火灾。 团队的最新研究则表明,当全球气温增暖1.5°C时,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发生频率是工业革命时期的2倍。然而与极端厄尔尼诺事件不同的是,极端正IOD事件在全球气温1.5°C增暖稳定后没有显著变化,这与赤道印度洋海温纬向梯度变化趋于稳定密切相关(图1)。文章还指出,全球增暖控制在1.5°C可以使2°C情境下的极端正IOD事件频率减小约25%,表明有效控制全球气温增暖将显著降低印度洋区域极端气候变化风险。 图1:1869-2099年多气候模式模拟的全球气温(GMT)变化(相比于工业革命前1869-1899平均;黑色曲线)与赤道印度洋海温纬向梯度变化(西部减去东部海温;左图红色曲线)、极端正IOD事件频率(每100年;右图紫色曲线)变化。红色(紫色)圆点及其对应数值表示海温梯度(极端正IOD事件频率)在1.5°C增暖前后共31年的平均值。 近年来,蔡文炬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已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全球变暖对极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极端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在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重大国际显示度的理论体系,彰显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该文章也是海洋国家实验室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取得的又一项高水平合作研究成果,对于南北半球海洋科学合作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