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期的寒冷气候与南极海冰变化 导致的海洋碳存储增加有关》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2-13
  • 引起未来气候的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哪一种因素决定未来气候的变化仍然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地球气候不仅拥有一个同今天的气候状态相比“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而且呈现出一个周期性循环(冰川-间冰)和强大的自我调节机制,对于这种自然机制的研究能够为我们预见未来气候的变化提供线索。多种证据表明南大洋在海洋碳储存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二氧化碳在大气和海洋间的分配是理解冰川-间冰期循环机制的关键。

    影响海洋碳存储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因素很多,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原因,而是否存在一个主导因素,各种因素又是怎样关联在一起的,至今没有定论。Marzocchi and Jansen(2019)用数值模拟研究以上问题,他们的模式具有海-冰环流和生化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内核,而变化则完全由大气冷却来驱动。图1所示,这个模式成功地模拟了上一个冰川期大洋环流和海洋碳储存的基本特征,与近代(工业化前)海洋相比,1)冰川期海洋下层的翻转流与上层翻转流之间的界面抬升,并且它们之间的混合减弱,冰川期南极底层水变得与海面更加隔离;2)扩展了的南极海冰的覆盖作用使南大洋的海-气交换降低。

    这个模拟值得注意的成果是量化了不同因素对上一次冰川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贡献。南大洋是深海碳库与大气交换的重要通道,模拟结果显示上一次冰川期大气二氧化碳分压的浓度比近代(工业化前)降低了约40ppm,其中,南极冰川扩展对海-气交换的隔离作用(Disequilibrium pump)成为主导因素,贡献了大约39ppm,海水温度变低溶解度增高的贡献(Solubility pump)大约16ppm,生物泵的贡献(Biological pump)大约-15ppm(负值是因为冰川期生物泵存储碳的能力减弱了)。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9-0466-8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南极海冰是触发冰期的关键》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1-11
    •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地球的气候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只要拉动一个杠杆,一系列大规 模的事件就会开始运动。然而,推动这些变化的许多步骤仍不确定。这个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 仍然是:是什么导致了全球周期性地出现冰河期循环。本研究阐述了气候的初始变化如何引发 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冰河期事件。研究模型显示了在较冷的气候下南极海冰的增加如何引发 一系列变化,导致全球气候进入冰期。 地球气候由陆地、生命、大气和海洋共同组成,元素在这四种组成成分中来回移动,保持 着地球数十亿年的宜居性,但随着元素在其中一个或多个位置的积累,导致气候的改变。例如, 我们现在正处于冰河时代的间歇期;在过去 250 万年里,冰川周期性地覆盖地球,然后逐渐减 小。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这一冰川过程是如何工 作的,以及冰川是如何触发的。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可 能就会导致一些冷却。但单凭这一点是不行的,气候系 统必须伴随着巨大的变化才能导致随后的降温。最合理 的解释是,碳在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分配方式发生了一些 变化。前人的一项工作通过一个模式说明冰川过渡是如 何进行的,在本研究结果中,大气冷却导致南极海冰开始形成。南极洲周围的大洋在海洋环流 中起着关键作用,那里深层水消失在大洋谷底之前会上升到地表,导致南极海冰的增加。 冰盖改变了海洋的环流,但它物理性地阻止了海洋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的交换。这意味着 越来越多的碳被吸入深海并留在那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减少则会导致温室效应的逆转, 导致地球降温。这是一个反馈循环,随着温度下降,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从而引发 更多的冷却。这一解释与海洋沉积物、珊瑚礁和冰川核心样本等得到的气候变化结果相符。在 这些增加的储存量中,有多少可以单独归因于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南极海冰覆盖起关键 因素。在考虑到生物增长的变化之前,物理效应只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 这一结果朝着了解地球气候如何在长时间尺度上作用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海洋是地质时 间尺度上最大的碳库,因此研究海洋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模拟未来的环境 变化。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Nature:火山活动和海洋低氧事件与末次冰期气候变暖、海冰快速融化有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01
    • 通过对北太平洋沉积物岩芯的化学分析,末次冰期气候的迅速变暖与火山活动和持续数千年的海洋低氧事件存在相关性。了解火山活动、缺氧事件和末次冰期温度升高导致的冰川融化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地球变暖?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杜江辉表示,火山喷发是否会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加是未知的,但已知的是环太平洋火山链上火山上的剩余冰川正在快速融化,在预测未来的火山喷发时,将这种冰损失计算在内将非常重要,因为这对人口密集聚集的沿海地区是一种威胁,同时可能加剧北太平洋缺氧死亡事件。该项研究是他在俄勒冈州立大学地球海洋和大气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做的工作。 该项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论文的合作者之一、来自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海洋学家和古气候学家Alan Mix指出,这些发现证实了气候、冰川退缩、火山活动、生物生产力和海洋脱氧之间的系统关系。这说明人们在解决全球气候危机时,需要将独立的地球各部分联系起来,从地球系统的角度探索科学问题的本质。 环太平洋火山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构造和火山活动区之一。火山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科迪勒兰冰原的退缩有关,科迪勒兰冰原曾经覆盖了北美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这表明该地区火山覆盖冰的快速融化导致了火山活动的增加。过去的研究显示,该地区的沉积物中仅有少量的火山灰层,但本次研究使用了来自阿拉斯加湾的深海沉积物芯,揭示了更多肉眼看不到的火山灰痕迹。通过对末次冰期冰盖覆盖区和未覆盖区的火山喷发进行分类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冰川地区,气候变暖和冰川退缩期间,有许多火山喷发的明显证据,而在冰覆盖区以外的地区,特别是在北美西部,火山喷发的频率变化要小得多。这为火山对变暖和冰退缩的反应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地化指标还显示火山灰和缺氧事件具有强的耦合关系:火山灰的增加可能促进了海洋生产力,导致了低氧环境。来自德州农工大学的克里斯蒂娜·贝朗格和沙伦是论文的共同作者,他们针对有孔虫做了详细研究,发现它们与来自阿拉斯加湾的火山灰有密切关系。这些生物在高产水域中茁壮成长,并能忍受低氧环境。火山灰中含有浮游生物所需的重要微量营养素,尤其是铁,当火山灰到达海洋时,浮游植物捕获了这些铁元素并大量繁殖。有人提议在北太平洋上施铁肥,以捕获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将碳固定到深海。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大风险,当这些多余的有机物在海洋深处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氧气产生死亡区。(刘思青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