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江流域微塑料的分布、沉积记录和持久性》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09-27
  • 环境中微塑料(MPs)的存在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但是迄今为止,淡水系统中微塑料的相关数据还非常有限。本研究调查了中国珠江干流、支流及珠江口(PRE)地区微塑料的来源、结局、季节性和空间分布。在河水、河床沉积物、河底沉积物中广泛探及到微塑料,丰度分别为0.57?±?0.71个/升、685?±?342 个/千克干重、258?±?133个 /千克干重。这些微塑料以片状、碎片状和纤维状存在,以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为主,表明珠江流域微塑料主要来自于丢弃的塑料垃圾碎片。此外,城市废水也是微塑料尤其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纤维的一个重要来源。高密度聚合物,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乙烯醇等在沉积物,尤其是河口沉积物中的丰度比在河水中的丰度高。沉积层中心微塑料丰度的升高很大程度上说明,随着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的不断增加,排放的塑料垃圾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精细微塑料的百分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证实了精细微塑料存在的持久性和潜在的向下分散性。微塑料的丰度与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证明了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对微塑料污染的影响。在旱季检测到河水中微塑料丰度高于雨季,这表明降水具有稀释作用。据估计,每年从珠江干流和支流释放到珠江口的微塑料有15963吨。

相关报告
  • 《微塑料中化学污染物的分配:吸附机制、环境分布及对毒性和生物累积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04-02
    •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范围内微塑料(MPs)的广泛存在对环境造成威胁。因为难以降解,环境中的微塑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环境中微塑料最终消失也经常伴随着化学污染物的残留。自21世纪初,关于塑料颗粒吸附化学物质的研究呈指数增长。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前人研究进行批判性综述,确定影响微塑料吸附化学污染物的最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微塑料和化学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环境特点。关于土壤的研究虽有限,但却越来越多的提出将土壤隔室作为微塑料最终沉积点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使用质量平衡模型评估了微塑料存在情况下模型化合物(两种多氯联苯和菲)在土壤隔室的分布。结果显示,不同化合物和微塑料类型间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而言,与水生环境相比,土壤中微塑料吸附的化学污染物较多。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吸附决定生物利用度,因此本研究讨论了化学物质和微塑料共同暴露对生物区毒性和生物积累的影响。最后,本研究给出了一些使用微塑料进行吸附和毒性研究的建议。
  • 《分隔化学污染物和塑料微粒:吸附作用机制、环境分布以及对毒性和生物累积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7-31
    • 世界范围内塑料微粒(MPs)对环境的威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塑料微粒具有持久存在性,它们将在环境中累积,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有塑料微粒的地方最终也往往发现化学污染物。自21世纪初以来,关于塑料粒子对化学物质吸附的研究呈指数增加。本研究的目的是进行批判性文献综述,以确定影响塑料微粒对化学污染物吸附的最重要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塑料微粒、化学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环境特征。对土壤进行的有限数量的研究发现,划分隔室最终集中放置塑料微粒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使用质量平衡模型对存放塑料微粒的土壤隔室中典型化学物质(2种多氯联苯和菲)的分布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了化学物质和塑料微粒类型的极大差异。总体而言,相比水生环境,在土壤中更易于分隔化学污染物和塑料微粒。由于吸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物利用率,因此本研究也讨论了联合暴露于化学物质和塑料微粒对生物群的毒性和生物累积的影响。最后,本研究提到了使用塑料微粒进行吸附及其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