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科发布“X+AI”计划,开启中国人工智能新篇章》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5-14
  •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科技发展重点,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各国的战略共识,而中国也积极拥抱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现代世界和人类社会,成为创新的热点,也是科技前进的方向和创新的动力。

    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即让我们惊奇、惊喜,也时常让我们陷入困惑。这是一个奇迹,未来将带来更多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思索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哪里?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因此,我们将摒弃浮躁,寻找人工智能真正的声音,探索人工智能的思想,分享见解,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表示,正是基于这个初衷,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举办了“国际智能与学习高峰论坛”,顾名思义,没有学习,就没有智能;而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更多的学习。

    “国际智能与学习高峰论坛”是一个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级别、专业化的国际论坛,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真正的内涵,寻找人工智能真正的声音。论坛邀请了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顶级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热点问题、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在本次论坛上,吴曼青院士从中国电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体系布局、重点任务、创新平台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国电科“X+AI”计划,力争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思想、理论、技术与中国电科的科技创新、产品产业体系深度融合,通过“产品+AI”行动,推动产品创新升级,通过“行业+AI”行动,促进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整体形成链式效应,有效促进集团公司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核心竞争能力发展新的跃升,同时也在基础、技术、人才、产业等方面,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的贯彻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吴曼青院士特别提到,中国高度重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全面地部署推进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信此次“国际智能与学习高峰论坛”的召开,能助力我国企业形成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引领世界人工智能发展新潮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安全,带动国家竞争力整体跃升和跨越式发展。未来,“国际智能与学习高峰论坛”将成为中外人工智能领域知识、技术、人才交流的重要窗口。

  • 原文来源:http://www.ccidnet.com/2018/0511/10385570.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电科发布 新一代人工智能计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5
    • “在人工智能云计算架构‘AI Cloud’中,视频监控的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已经提升至98%。安防监控从‘看得清’进化到‘看得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曼青14日介绍。 “AI Cloud”是中国电科针对当前视频计算面临的难题,提出的相应解决方案。其由边缘节点、边缘域和云计算中心三层组成。吴曼青介绍,边缘节点主要用于提升目标识别质量、进行无损建模分析、提取目标细节;边缘域主要实现汇聚边缘数据、实现安防业务敏捷响应;云中心用于大数据分析、全局认知及分时响应。这一架构实现了视觉感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有效融合,将人工智能注入边缘节点,建立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相互融合的智能安防新体系,使安防监控能精准感知数据、提升安防效率、提高决策能力。 吴曼青在中国电科当日举行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布会上透露,中国电科将在智慧社会、智能经济、军事智能三条主线上,发挥数据智能、机器智能、群体智能优势,按照“行业+AI”与“产品+AI”的行动路径,迅速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核心能力。
  • 《AI驱动智能制造新升级 开启城市发展新篇章》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5-03-26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千行百业,其应用落脚正不断从产业链向城市全域加速融入。3月19日,全国首个城市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东莞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正式开服,标志着东莞全域智能化进程加速。同期,“2025华为云城市峰会·东莞”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在会上指出,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时代,产业界要重视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算法,重视软件优化,构建国产万卡系统虽然艰难但很重要。他说“我一路见证东莞智能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今天大模型中心的成立,我相信对东莞的制造业和其他方面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希望这个经验能复制到全国各个地方去。” 在峰会期间的人民网《人民会客厅》圆桌对话环节中,来自政产学用等各领域的多位嘉宾就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如何深度融合进行了探讨和分享。多位嘉宾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为城市的制造业、工业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良机,是整个生产力跃迁的核心关键,也为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示范。 以人工智能驱动“世界工厂”生产力跃迁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作为世界工厂、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万家,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具备全球影响力,其产业链完整度在全球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业内分析认为,AI转型是企业实现效率与质量提升、城市向智能化跃迁的必然选择。 “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就是真正的生产力引领。”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认为,东莞拥有的大体量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利用好人工智能牵引、实现生产力整体跃迁的重要对象,也是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着力点。 据了解,作为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依托华为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底座,基于制造企业共性需求,为企业提供充足AI算力、AI开发平台和大模型算法服务,让企业用少量数据和低成本便可快速提高模型精度。 在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助理教授韦业看来,制造业场景丰富,AI和制造业的结合是未来非常重要的趋势,也是中国AI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这对算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发展人工智能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张志云表示,东莞拥有15家千亿、百亿级制造业龙头企业,1.4万家规上企业,20万家中小企业,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场景优势、规模优势。 今年2月5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在构建“1+1+N”算力供给体系上,要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统筹调度市内外N个智算资源等,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张志云表示,东莞将以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为契机,从“找场景、搭平台、供数据、促产业”四方面重点布局,推动建设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等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公共平台的搭建为东莞制造业的发展赋能。 城市级赋能平台与地方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企业在AI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重点难点问题?东阳光集团战略规划总经理周林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表示,公司从事的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健康养生三大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的特征,提高效率、减少风险是公司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 据周林介绍,面对挑战,东阳光与华为云展开合作,通过深度整合AI技术与医药研发,构建强大的AI+医药研发核心技术体系,公司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引领医药行业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与此同时,生态伙伴也在依托行业经验与AI技术,为产业提供更多数字化解决方案。依柯力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可杰表示,通过与华为合作全面打通研产供销服,覆盖工艺、生产、质量、供应链等生产制造场景,实现制造领域实际落地的制造运营智能助手应用,助力企业打造自主创新的“工业智慧大脑”。 这些案例证明,城市级大模型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区域产业升级的“操作系统”。其成功不仅依赖于政策精准度,也离不开普惠化的技术支持。 华为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总裁尤鹏介绍,凭借近2年来在华为云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建设贵安、花都、宝安等区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经验积累,加上多模态盘古大模型加持、算力供给能力的持续提升,东莞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提供智能算力集群为东莞企业提供了开箱即用、高效、长稳、更高性能的AI算力服务。 据了解,华为云提供全栈技术底座构建和即开即用的智能算力,支持DeepSeek等主流开源模型部署,支持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和产业各主流开源大模型部署。此外,在开放模型方面,为了解决通用大模型专业能力不强的问题,除上线自然语言、计算机视觉与预测分析三个基础大模型外,还提供了制造知识和制造视觉两大行业大模型,以便覆盖通用+行业专业知识,满足东莞制造产业需求。 尤鹏表示,长期以来,东莞以制造业为主,制造长尾需求场景丰富,这与华为悠久的制造业基因相契合。“我们把这些经验和能力带给东莞智能制造企业,帮助客户解决智造领域AI落地问题,通过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的创新模式,大模型的应用开发周期缩短90%,创造了AI时代的‘东莞速度’。” 以“东莞样板”打造产业智能化可复制标杆 东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标杆城市,其城市级大模型的战略布局不仅服务于本地产业升级,更成为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地方实践样本。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城市之一,东莞的智能化升级已超越单一城市范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AI创新生态的关键枢纽,让城市级大模型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技术中台”,推动大湾区从分散的产业集聚向智能化集群跃迁。 在业内看来,今年是人工智能从千行百业真正落地应用的元年,如何让东莞城市级AI大模型驱动产业转型的好案例从“1”向“100”复制,对全国制造业转型意义重大。 “通过集约、高效、先进的方式,以城市为载体,提供一个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公共性人工智能平台是科学的路径,东莞实践是能够向全国复制的。”单志广说。 据了解,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汇聚算力资源、开放模型、AI工程化能力三类服务,连接产业、人才、科研和生态,推动产城学研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合,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示范应用场景,力争到2027年打造135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张志云表示,人工智能将对城市的产业空间、数据空间等整个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带来革命性变革,东莞将拥抱AI浪潮,让这场空间重构的热潮为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在东莞这片产业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华为云提供了AI算力的云服务,也提供了大模型的云服务,同时将一城一云一模型的模式落地实践,这种集约化、高效化快速落地AI的路径,值得花时间去总结并变成一个最佳实践。”尤鹏认为,大模型真正在行业落地还不久,还有很多新的模式、新的场景、新的技术亟待开发和完善,需要行业不断、总结和复盘,探索出AI落地可复制的最佳实践。 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AI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韦业表示,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需多方发力,不仅要通过课程设置、实践结合来填补人才缺口,还要创造跨学科环境和深化终身学习理念,助力高质量“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                                (责编:郝帅、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