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物理所在创新型风能热利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8
  • 风能热利用是一种可以替代燃煤锅炉供暖并提高风能消纳能力的变革性洁净能源技术,是解决北方地区冬季雾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风能热利用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徐建中院士为首的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基于风能利用与热力学交叉理论提出了“风热机组”的创新理念,该机组以风能作为驱动力,不经过发电环节而直接将风能转化为热能,由于减少了风能与电能的能量转换损失,使系统造价降低的同时系统效率大幅度提升,经济指标远优于当前主流的清洁能源供热/供冷技术。风热机组机舱结构如图1所示。围绕“风热机组”创新概念,主要取得了如下几方面进展:

      基于风力机模拟系统搭建了风热机组半物理仿真实验平台和计算仿真平台,如图2所示。利用风力机模拟系统控制伺服电机,可以模拟不同工况风力机的功率输出,进而以伺服电机为驱动动力,以调节热泵输入功率变化,利用高温恒温水槽和低温恒温水槽模拟高低温热源,可以测量不同工况条件下风热机组制热性能系数COP(制热量/机械能)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搭建了风热机组仿真计算模型,图3为热泵机组COP实测与模拟值对比结果。由此可见,实验平台验证了风热机组仿真模型的可靠性。

      以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开发的Aerodyn/FAST风力机仿真平台为基础,结合BEM理论和开启式压缩机模型,构建了1.5MW风热机组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获得不同风速时的性能曲线和典型工况下的运行规律。图4为风热机组风能利用系数Cp(机械能/风能)及一次能源利用率Cp×COP(制热量/风能),可以得出,风热机组Cp先降低后增加,风速7.74 m/s时Cp达到峰值0.4627,之后逐渐降低;风热机组一次能源利用率Cp×COP和Cp呈类似变化规律,但其峰值向高风速后移,风速8.54 m/s时达到峰值1.9363。图5为1.5MW风热机组应用于张家口涿鹿地区黄帝城小镇的冬季典型工况机械能和制热量变化,该机组制热量逐时变化值最高可达5.34MW,平均制热功率约3.0MW,可满足5万平方米建筑物供暖需求。

      为更好地推动风能热利用向产业化迈进,在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关键技术攻关与整机优化,团队于2019年12月完成了百千瓦级风热机组样机研制,并计划于2020年在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小镇完成工程示范应用,为某酒店5000平方米建筑提供冷热源,风热机组以土壤源为低温热源,制热工况下将产生50~60℃的热水,制热COP可达3.5以上(详见图6),该示范工程将为后续风热机组产业化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报告
  • 《工程热物理所在航空压气机失稳预报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5
    •  近日,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燃气轮机实验室在航空压气机失稳预报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航空发动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大俯仰角飞行、高机动飞行、眼镜蛇动作、吸入蒸汽等情况下会遭受到进气畸变,进气畸变是诱发压气机失稳的主要因素之一。压气机失稳会增加涡轮的负荷和热应力,诱发轴流压气机叶片的强迫振动,甚至有可能对发动机造成不可逆损害,影响飞行安全。为了解决进气畸变条件下的失稳预报问题,研究人员对国际上现有的失稳预报方法开展了深入的可靠性分析,并提出了可兼顾失速和喘振预报的快速小波预报方法。   目前,均匀来流条件下压气机失稳预报方法较多,如相关分析、均方根分析、快速小波分析及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等,但对于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可靠性分析并未开展详细的研究。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燃气轮机实验室压气机基础研究团队致力于压气机稳定性的研究。首先在一台低速三级轴流压气机实验台上开展了实验研究,系统分析比较了转速波动、周向和轴向位置、以及进气畸变对自相关分析、互相关分析、均方根分析和快速小波分析失稳预报可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转速波动会影响自相关分析和均方根分析的可靠性;周向间隙大的位置失稳预报方法更有效;传感器安装在轴向转子前缘位置(即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波动最剧烈位置)时失稳预报方法更可靠;周向畸变条件下互相关分析更为敏感,受畸变周向位置的影响小(图1)。随后在三级轴流压气机上对不同级的稳定工作状态进行了预测,在均匀来流下精准预测第一级会率先失稳,进而实现了多级压气机最先失速级预报 (图2);并在实施叶顶喷气扩稳措施以及进气径向畸变的情况下成功预测了压气机的稳定状态。基于上述研究,成功研制了压气机流动失稳监控仪(图3),并在中国航发的某型号上开展了应用验证(图4)。   以上研究得到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等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航天科技(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Vol.115: 106816)和燃气轮机动力工程杂志(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 and Power, 2021)上发表。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在单晶热电纤维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3
    • 单晶材料由于其优越的机械稳定性、低光学损耗和优良的导电性能,在高性能光学和半导体工业中应用广泛。譬如具有优良热电性能的SnSe单晶材料,能够实现热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在温差发电和热电制冷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单晶生长方法由于生长速度慢、制造条件严格、加工成本高等因素,限制了单晶SnSe材料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为此,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联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纤维热拉法和激光重结晶效应的单晶SnSe热电纤维制造技术,突破了高品质单晶柔性热电纤维的制备困难,实现了纤维单晶材料的大规模生长,为研发复杂而高效的热电单晶纤维及其织物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员称未来柔性可穿戴热电纤维与织物可以方便地从体热中收集能量,利用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为小功率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也可以用来热电制冷控温,维护人体温度的舒适性。   整个联合团队通过紧密合作,展示了一种通用可行的基于激光热效应的再结晶方法,可制造从微米到纳米尺度直径的超长SnSe单晶纤维。实验证明了SnSe单晶体,除常见的Pnma和Cmcm相外,还存在稳定的单晶岩盐Fm-3m相。在862 K时, Fm-3m相的单晶SnSe纤维的ZT值高达2,远大于多晶SnSe纤维的ZT值,与Cmcm相的单晶SnSe相当。并且首次制备了具有高密度p型和n型SnSe微/纳米线阵列的单根热电纤维,实现了纤维内柔性热电器件的PN结构。为大面积、轻质、透气、高性能的柔性可穿戴热电织物器件提供了新途径,展示了单晶热电纤维织物利用人体与环境的温差持续发电的概念性演示。   该研究受到了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No. E02907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项目(No.51888103)的支持,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顶级材料类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影响因子27.398),并被选为Frontispiece。(文章题目:Single-Crystal SnSe Thermoelectric Fibers via Laser-Induced Directional Crystallization: From 1D Fibers to Multidimensional Fabrics. Adv. Mater. 2020, 2002702.)。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2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