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单分子测序揭示的 DNA 错配和损伤模式》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4
  • 2024年6月12日,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DNA mismatch and damage patterns revealed by single-molecule sequencing的文章。

    在人的一生中,突变会在每个细胞的基因组中累积,导致癌症和其他疾病。大多数突变开始时是 DNA 双链中一条链上的核苷酸错配或损伤,如果未修复或修复不当,就会变成双链突变。然而,目前的 DNA 测序技术无法准确分辨这些最初的单链事件。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单分子长读数测序方法(发夹双链增强保真测序(HiDEF-seq)),它能以单分子的保真度检测存在于一条或两条 DNA 链中的碱基置换。HiDEF-seq 还能以单分子保真度检测胞嘧啶脱氨--一种常见的 DNA 损伤类型。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不同组织的 134 个样本,包括来自癌症易感综合征患者的样本,并从中得出了单链错配和损伤特征。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单链特征与已知的双链突变特征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从而确定了起始病变的身份。与只缺乏聚合酶校对功能的样本相比,同时缺乏错配修复和复制聚合酶校对功能的肿瘤显示出不同的单链错配模式。研究人员还确定了 APOBEC3A 的单链损伤特征。

    在线粒体基因组中,该研究结果支持主要发生在复制过程中的突变机制。由于 DNA 双链突变只是突变过程的终点,研究人员以单分子分辨率检测单链启动事件的方法将有助于研究突变是如何在各种情况下产生的,尤其是在癌症和老化过程中。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532-8
相关报告
  • 《新的成像技术揭示了机械损伤是如何从分子水平开始的》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2-26
    • 就像一段1000英里的旅程从一步开始一样,导致材料灾难性失效的变形和断裂,也是从一些分子被扯离原位开始的。这进而导致了越来越大范围的级联损伤,最终导致机械完全崩溃。对于研究如何为从飞机机翼、风力涡轮机叶片到人造膝关节等关键部件制造高强度复合材料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一过程非常重要。 现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同事设计了一种方法,通过测量施加的力如何改变材料中分子的三维排列,来观察单分子水平上应变的影响。 这项技术使用的是单分子超分辨率光学显微镜,可以分辨20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范围内的物体——大约是传统光学显微镜最清晰聚焦所能看到物体的十分之一。这种新方法检测了一种掺杂了荧光分子的聚合物。荧光分子在被另一种波长的光照射时,会发出一种波长的光。发出的光的图像不仅揭示了分子的位置,而且还揭示了分子水平和垂直的方向。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超分辨率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NIST的科学家J. Alexander Liddle说:“但是我们开始想知道在材料领域你能用它做什么。”“也就是说,在变形或破坏的最初阶段,我们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看到发生了什么?”如果这些机制能够被理解,研究人员也许能够设计出更好的复合材料来抑制失败。 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中以增加强度和减轻重量。例如,波音787飞机机身中一半的重量材料是碳纤维增强塑料和其他复合材料。 对于许多这样的材料,很难看到早期的损害,因为没有可见的标记来跟踪其影响。为了在实验中提供这些标记,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非常薄的聚合物薄膜,这种聚合物存在于树脂和有机玻璃中,掺杂了数千种荧光分子。最初,聚合物是无应力的,嵌入的荧光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是完全随机的方向。然后,科学家们对聚合物施加作用力,使其在可控的特定方向上发生变形。当聚合物被拉伸时,嵌入的荧光分子随变形而移动,失去随机方向,与损伤路径对齐。这条路径是通过观察嵌入其中的荧光分子发出的光的模式而变得可见的,这些荧光分子的行为就像一系列指向前方的小手电筒。 在实验之前,科学家们使用了一个数学模型来预测不同三维排列的分子发出的光会是什么样子。当他们照亮荧光分子并对发出的光成像时,结果与模型相符。在大约10,000次光照周期后,出现了显示变形程度的指示模式。 利德尔说:“这有点像点彩画家的画,每个点组成一个形状。” 除了这项技术与基本复合材料的设计有明显的相关性外,它还可能在医学上应用。 “假设你有一种新的生物植入物——比如膝盖置换,”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米切尔·王(Mitchell Wang)说。“为了使它具有生物相容性,它很可能是由软聚合物制成的,但你也希望该设备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你想让它操作起来很容易,同时又很硬。这项技术可以帮助设计,使所使用的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 未来的研究有许多途径。王说:“这项技术是一项事后研究,因为我们可以在材料已经发生损伤后再进行观察。”“下一步可能是学习如何实时执行这项工作,不仅要观察损害发生在哪里,还要观察何时发生。” Liddle的团队也在开发一种改进的成像技术。它涉及到制作两个同时的图像集——一个在掺杂聚合物的每一边。一方面,成像是由上述方法产生的。另一方面,一个单独的透镜从材料中收集荧光,并将其分成四个不同的偏振通道。Liddle说,由于发射光的偏振性受到荧光分子方向的影响,“如果你测量每个通道的光强比,你就能知道分子指向哪个方向。”“这将给我们一个独立的方向衡量标准。” 此外,科学家们希望将分辨率提高约5倍,使他们能够拍摄到几纳米大小的区域。这可以通过增加荧光分子的亮度来实现,或许可以通过减少它们暴露在氧气中来阻断荧光。 与此同时,利德尔说:“我仍然感到惊讶的是,我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这个小亮点,在5到10纳米范围内知道它在哪里,而且在几度范围内知道它指向哪个方向。”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25日
  • 《单分子测序揭示艾滋病病毒可变剪切新模式》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2-11-15
    • 最新一期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利用PacBio单分子测序方法对HIV-1病毒转录组可变剪切模式的研究。HIV-1病毒是一种典型的RNA病毒,其基因组比目前已知的任何一种病毒基因组都复杂。HIV-1只有一个转录起始位点,却有多种剪切异构体,是研究可变剪切的一种较好模型。在采用第二代测序平台研究转录组的可变剪切时,生成的片段过短,需要进行片段拼接后才能分析选择性剪切。然而片段拼接会失去转录组可变剪切的真实信息,往往只能通过猜测和推断来分析剪切位点。而单分子测序则不同,其生成的长片段能够使研究者们一次性完成对cDNA的通读,直接识别剪切位点。PacBio单分子测序的一大突出优势就是读长长,利用这样的长读长研究者们就能够更容易的分析选择性剪切模式。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先将HIV-1的转录组进行反转录,随后再进行cDNA测序。研究人员分别提取不同病人体内感染了HIV-1病毒的T细胞和HOS细胞中的RNA,反转录获得了病毒的cDNA产物,而后在PacBio平台上进行单分子测序。通过分析,他们发现了109个HIV-1独有的可变剪切产物,其中两个还编码新的蛋白。研究表明,HIV-1的剪切模式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在不同细胞、不同病人中其剪切模式和异构体明显不同,而且即使是在同一细胞同一病人中,在不同的时间段剪切模式也会发生改变。   该研究证实,PacBio生成的长读长数据能够很好的帮助研究人员进行转录组研究,有助于在大范围内对可变剪切位点进行直接分析。此外PacBio的CCS测序模式能够提供准确度非常高的序列数据,使得转录组可变剪切位点分析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