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找到地球内核振荡的地震学证据》

  • 来源专题:精密测量科技动态监测平台
  • 编译者: marcus2017
  • 发布时间:2024-07-29
  • 地球内核位于地球最深处,主要成分为铁镍合金和少量轻元素,其半径约占地球半径的1/5、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2%。内核是由液态外核冷却凝固而形成,这个过程会释放热量和轻物质,从而推动外核的对流运动,激发和维持着地球磁场。

    由于内核藏在地球最深处,目前直接探测它的手段极其有限,结构和运动特征研究被认为是全球地震学研究的最前沿。固态内核被液态外核包裹,受重力约束而悬浮于地球最深处,科学家们一直猜测内核可能存在相对于地表的“转动”。地球动力学家最先通过三维地磁发电机模拟推测出,内核可能存在比地球自转更快的差速旋转,即超速旋转;随后,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几十年来穿过地球内核的地震波变化,证明了内核超速旋转的存在。

    2024年6月15日,通过分析加拿大、美国地震台阵在1990年—2023年记录到的南三明治岛重复地震信息,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发现了地球内核处于振荡模式的地震学证据。科研人员揭示了近20年来内核差速旋转的振荡轨迹,明确给出了内核振荡运动模式的地震学证据。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6/d58f556662654bcbac408cec3053da3c.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多个深海新物种及新记录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1
    •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发布了一系列报道的文章,发布了一系列的文章,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欧洲、海洋和海洋学的期刊,并在不久前发布了一系列海蛇尾文章。 蛇尾是中多种不同种类的皮类动物,多种类动物,在100种已知的品种中,在各种不同的品种中,品种繁多,品种繁多,海洋海洋在海洋中广泛存在较之于浅海,受到限制与近距离的限制,人们对深海的深海认识,深入了解这片海域的生物类群的影响。 研究蛇组针对2016-2021年通过深海勇士号载人深器,在南海、太平洋等分子的深海尾样本,进行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鉴定出4个目、7个科、有3种新人在深海或西北地区共有3个新的尾端研究人员分别进行了6个描述和研究。 有6个新人以深海勇士号在南海或西北地区进行了探索)同时,人类对蛇尾蛇的这些重要线索(新种),北极的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蛇尾和太平洋的蛇尾和深海尾等几种重要的数据记录。类群的分类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为这些类群中深海蛇尾的分类和形态鉴定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剖析。 论文信息:   Nethupul H , St?hr S, Zhang H * (2022). 南海深海海蛇尾(棘皮动物门:蛇尾鱼科)新种、重新描述和新记录,形态学和分子学综合方法。欧洲分类学杂志,810 (1), 1-95。https://doi.org/10.5852/ejt.2022.810.1723。  Nethupul H , St?hr S, Zhang H * (2022). 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山的Euryalida目(棘皮动物纲,蛇尾纲),新种和新记录。动物园钥匙 1090:161–216。/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090.76292。  Nethupul H , St?hr S, Zhang H * (2022). Ophioplinthaca Verrill综述,1899 年(棘皮动物纲,蛇尾蛇总科,蛇尾蛇科),蛇尾蛇和蛇尾蛇新种的描述,以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新记录。动物园钥匙 1099:155–202。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099.76479。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青藏东北缘及邻区地壳变形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董冬冬研究员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海洋地球物理团队合作,利用地震学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的地壳变形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eismic azimuthal anisotropy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ambient noise double beamforming tomography: implication for crustal deformation”为题发表在地球科学自然指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新生代(~50 Ma)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结果。关于青藏高原岩石圈形变的动力学机制,目前主要有几种端元模型:分布式缩短模型(岩石圈纯剪切增厚);陆内俯冲模型(亚洲岩石圈俯冲到印度岩石圈之下,岩石圈地幔与地壳解耦);地壳通道流模型(下地壳物质的横向运动)等。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向华北块体扩张的前缘地带,是研究高原隆升、向外扩张生长的关键区域,而关于该区域的地壳形变模式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此,通过地震学成像手段构建高分辨率的地壳精细结构可以为认识青藏东北缘地壳形变机制提供关键证据。 地震波方位各向异性是指地震波速度对传播方位的依赖关系,是研究地壳(岩石圈)变形模式的重要手段。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项目ChinArray II地震台网记录的三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发展了一种基于密集台阵的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双聚束成像(Double Beamforming Tomography),可同时提取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信息。进而构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分辨率地壳及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模型。 研究结果显示:(1)松潘—甘孜东北部和祁连造山带中下地壳(> 15 km)具有明显的低速异常,但具有不同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其中,松潘-甘孜东北部的中下地壳Vs < 3.4 km/s,且具有较强的近E-W指向方位各向异性特征;而祁连造山带下方的各向异性强度相对较弱,Vs约为3.4-3.6 km/s,高于松潘-甘孜中下地壳。这些观测表明,两者的中下地壳变形机制存在差异。进一步结合区域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径向各向异性,接收函数,热力学模拟等),我们认为青藏高原是呈阶梯式扩张模式,而松潘-甘孜东北部和祁连造山带分别代表了高原发育的不同阶段。其中,松潘-甘孜的隆起是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同期的,代表了高原发育相对成熟的地带,地壳变形主要受地壳通道流控制(各向异性模型限定的地壳流上边界约为30 km深);而祁连造山带是青藏高原扩张的前缘地带,其隆升代表了高原生长的早期阶段,主要由地壳剪切增厚主导,但不排除其正处于地壳流发育的萌芽阶段;(2)通过计算壳内剪切波分裂延迟时间及快轴方向并与观测的SKS做对比,发现在阿拉善块体东部至鄂尔多斯地块西边界处存在壳幔解耦变形,而西秦岭造山处伴随造山活动壳幔发生垂直相干变形。本研究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变形机制、推断青藏高原扩张生长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观测证据。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后吴晓阳。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郭震副教授,陈永顺讲席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李世林、于勇研究助理教授和博士后白启鹏。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论文信息:Wu, X. Y., Guo, Z., Li, S. L., Yu, Y., Bai, Q. P. & Chen, Y. S. (2023). Seismic azimuthal anisotropy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ambient noise double beamforming tomography: implication for crustal deform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Doi: 10.1029/2022JB02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