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硅工艺迭代 推进光伏发电迈向零碳时代》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0
  • 近日,宁夏发布2021年认定的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备案公示名单,因首次实现颗粒硅在大尺寸热场中试验成功,同时掌握了在业内最先进炉型中使用颗粒硅的技术,宁夏协鑫晶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协鑫)上榜。

    统计显示,宁夏作为我国富煤省区之一,2019年经济总量不到全国0.4%,能耗和碳排放占比却达1.6%,碳排放强度全国最大、人均碳排放量全国第二。

    “我们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推进工艺迭代,最终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拿到了这一官方权威认证,这将对宁夏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宁夏协鑫生产总监王思锋说。

    光伏新材料创造二氧化碳当量最低纪录

    “煤炭是宁夏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十四五’期间要创建减碳零碳体系,首先离不开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新材料的发展。”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总工程师、副研究员柳杨说。

    位于黄河之滨中卫市的宁夏协鑫,就是一家专业致力于光伏新材料研发和生产的上游企业。

    直径只有2毫米左右、一袋10公斤装的颗粒硅,看起来更像真空包装的小绿豆。别看它们个头小,与传统的西门子法生产的棒状硅相比,具有多个技术优势。

    西门子法生产的棒状硅在使用时,需要将其人工破碎后再向炉内装填,不仅有引入杂质的风险,且人工破碎会出现不规则的情况,填装过程中也容易卡料,导致生产被迫中止。“颗粒硅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的流动性非常好,而且纯度高、体积密度大、使用成本低,能使自动化生产变得可控。”王思锋说。

    最重要的是,颗粒硅可有效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据计算,相较西门子法生产的棒状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同体量的颗粒硅,二氧化碳排放量可降低74%左右,整体能耗可降低65%—70%。

    “继2021年5月领到国内颗粒硅方面首张碳足迹证书后,2021年10月底,我们又取得了由法国国家能源署颁发的协鑫FBR颗粒硅产品碳足迹认证证书。”王思锋说,证书显示,每生产1000克颗粒硅的碳足迹数值仅为37.00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大大刷新了德国瓦克公司此前创下的每千克碳化硅57.55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的全球最低纪录。

    可解决光伏行业能耗和绿色发展难题

    “宁夏协鑫下大力气研发推广颗粒硅,为的就是解决光伏行业能耗和绿色发展难题,加快推进光伏发电从平价时代迈向低价时代和零碳时代。”王思锋指出。

    为让下游客户尽快批量应用颗粒硅,宁夏协鑫控股公司——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中能)大胆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颗粒硅产品交予宁夏协鑫先行先试。

    试用过程中,宁夏协鑫研发团队与江苏中能保持零时空沟通,生成了大量实用数据,助力颗粒硅品质不断改进提升。团队采用相应的二次加料器及加料工艺进行不同颗粒硅投料比例验证,针对4种不同炉型,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生产工艺。

    通过使用颗粒硅,宁夏协鑫生产经营中各项关键性指标持续向好。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成本下降7.7%,营业收入增加81%。

    小小颗粒硅生动诠释了一个道理:要想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与工艺迭代是不二法宝。

    据介绍,宁夏计划到2035年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目前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

    然而不争的现实是,作为欠发达地区,宁夏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依然依赖高碳产业结构。此情此景下,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做好战略谋划,确定重点领域,才能兼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宁夏科技厅副厅长陈放指出,希望颗粒硅新工艺能够有力推动宁夏重点行业和区域相关碳减排政策举措研究,推动宁夏经济、能源、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升级。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颗粒硅工艺迭代 推进光伏发电迈向零碳时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1-20
    • 宁夏发布2021年认定的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备案公示名单,因首次实现颗粒硅在大尺寸热场中试验成功,同时掌握了在业内最先进炉型中使用颗粒硅的技术,宁夏协鑫晶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协鑫)上榜。   统计显示,宁夏作为我国富煤省区之一,2019年经济总量不到全国0.4%,能耗和碳排放占比却达1.6%,碳排放强度全国最大、人均碳排放量全国第二。   “我们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推进工艺迭代,最终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拿到了这一官方权威认证,这将对宁夏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宁夏协鑫生产总监王思锋说。   光伏新材料创造二氧化碳当量最低纪录   “煤炭是宁夏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十四五’期间要创建减碳零碳体系,首先离不开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新材料的发展。”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总工程师、副研究员柳杨说。   位于黄河之滨中卫市的宁夏协鑫,就是一家专业致力于光伏新材料研发和生产的上游企业。   直径只有2毫米左右、一袋10公斤装的颗粒硅,看起来更像真空包装的小绿豆。别看它们个头小,与传统的西门子法生产的棒状硅相比,具有多个技术优势。   西门子法生产的棒状硅在使用时,需要将其人工破碎后再向炉内装填,不仅有引入杂质的风险,且人工破碎会出现不规则的情况,填装过程中也容易卡料,导致生产被迫中止。“颗粒硅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的流动性非常好,而且纯度高、体积密度大、使用成本低,能使自动化生产变得可控。”王思锋说。   最重要的是,颗粒硅可有效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据计算,相较西门子法生产的棒状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同体量的颗粒硅,二氧化碳排放量可降低74%左右,整体能耗可降低65%—70%。   “继2021年5月领到国内颗粒硅方面首张碳足迹证书后,2021年10月底,我们又取得了由法国国家能源署颁发的协鑫FBR颗粒硅产品碳足迹认证证书。”王思锋说,证书显示,每生产1000克颗粒硅的碳足迹数值仅为37.00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大大刷新了德国瓦克公司此前创下的每千克碳化硅57.55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的全球最低纪录。   可解决光伏行业能耗和绿色发展难题   “宁夏协鑫下大力气研发推广颗粒硅,为的就是解决光伏行业能耗和绿色发展难题,加快推进光伏发电从平价时代迈向低价时代和零碳时代。”王思锋指出。   为让下游客户尽快批量应用颗粒硅,宁夏协鑫控股公司——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中能)大胆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颗粒硅产品交予宁夏协鑫先行先试。   试用过程中,宁夏协鑫研发团队与江苏中能保持零时空沟通,生成了大量实用数据,助力颗粒硅品质不断改进提升。团队采用相应的二次加料器及加料工艺进行不同颗粒硅投料比例验证,针对4种不同炉型,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生产工艺。   通过使用颗粒硅,宁夏协鑫生产经营中各项关键性指标持续向好。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成本下降7.7%,营业收入增加81%。   小小颗粒硅生动诠释了一个道理:要想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与工艺迭代是不二法宝。   据介绍,宁夏计划到2035年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目前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   然而不争的现实是,作为欠发达地区,宁夏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依然依赖高碳产业结构。此情此景下,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做好战略谋划,确定重点领域,才能兼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宁夏科技厅副厅长陈放指出,希望颗粒硅新工艺能够有力推动宁夏重点行业和区域相关碳减排政策举措研究,推动宁夏经济、能源、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升级。
  • 《满足“碳达峰、碳中和”要求 光伏材料颗粒硅新工艺来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4-09
    • 投资减少30%,生产电耗降低65%,人员降低30%……   保利协鑫近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硅烷流化床法(FBR)颗粒硅1万吨项目投产后,经过生产运营及下游客户使用实证,颗粒硅各项指标再获新突破——头尾寿命、尾碳、成晶率、单产、转换效率均领先行业水准。   该公告发布后,引起资本市场和光伏产业界高度关注。   目前,光伏发电的上游原材料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制备多晶硅,FBR颗粒硅问世后,有业内专家判断,颗粒硅有望引发多晶硅制造的一场颠覆性技术革命。那么FBR颗粒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工艺产品?它与传统多晶硅有什么不同又为何能异军突起?科技日报记者4月2日就这些问题对业内专家进行了专访。   硅料的价格和质量对光伏发电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光伏产业有着一条明确而清晰的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系统是产业链上的5大环节。其中,硅料和硅片处于光伏产业链上游。   硅料环节不仅制造及研发门槛高,而且资金投入极大。同时,硅料的价格和质量对光伏发电的成本和效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光伏行业发展势头越来越猛,2020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48.2GW,同比增长60%。在终端市场带动和国家法规的倒逼下,各家原料企业都在研发硅料新工艺。在这一背景下,颗粒硅逐渐走入人们视线。   硅料即多晶硅,光伏产业需要的多晶硅纯度达99.9999%以上。目前,世界绝大部分厂家生产的硅料,均采用传统的改良西门子法,这是最为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工艺技术。   “改良西门子法主要原理是,把石英砂放在电炉中冶炼还原制成99%的工业硅粉,再与四氯化硅和氢气反应得到三氯氢硅,经过精馏、提纯、高温还原、尾气回收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最终产出棒状多晶硅。”保利协鑫研究院副院长蒋立民介绍说。   FBR颗粒硅也是多晶硅,但与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相比,颗粒硅更小,仅有绿豆般大。自2010年开始,保利协鑫子公司中能硅业便开始自主研发颗粒硅技术,并通过收购海外资产,最终实现颗粒硅量产。   “保利协鑫颗粒硅采用独创的硅烷流化床法制造,将原料三氯氢硅歧化制得硅烷,硅烷在流化床中进行分解反应制得颗粒状多晶硅,单程转化率可达99%,减少了尾气回收和精馏环节,反应温度也只有改良西门子法的60%,可以连续化生产,能耗和成本都大大降低。”蒋立民告诉记者。   据介绍,下游硅片厂家拿到传统多晶硅后,还需要破碎、清洗然后用于拉单晶,而颗粒硅不需要破碎和清洗,可以直接投料拉单晶,而且流动性好,相比于传统多晶硅更适合新一代连续投料直拉工艺。   碳中和对光伏产业链提出更高要求   早在多年前,光伏产业链登陆国内之时,就有声音质疑光伏产业链能耗高,造成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高于发电收益。   随着自主技术进步和实践检验,这种质疑声音已经逐渐消失。但是,硅料和硅片制造环节的较高能耗,不仅制约光伏发电的成本降低,也影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光伏产业链中能耗最高的是硅料制造环节,能耗占比达45%。2020年5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该规范规定,新/扩建多晶硅综合电耗不大于70千瓦时/千克。   “根据我们实测,FBR颗粒硅综合电耗仅为18千瓦时/千克,远低于行业规范。”蒋立民说。   我国已承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将带动大批光伏发电项目投建运营。根据工信部规范要求,记者沿着FBR颗粒硅和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的生产流程,分别对二者生产的多晶硅组件,在整个光伏产业链的路径进行碳足迹溯源,可以看出,仅硅料环节生产1吉瓦颗粒硅可减排13万吨二氧化碳,较改良西门子法降低74%,从整个产业链来看,生产1吉瓦组件至少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47.7%。   凭借着产能、成本控制和技术等诸方面的优势,世界光伏产业重心逐步向中国转移。截至2019年,中国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的产量占全球比例均已超过60%,分别为67%、97%、79%和71%。   按照2020年国内硅料产能约43万吨测算,由FBR替代西门子法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27万吨。根据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推论,一公顷树冠面积每年可消耗205吨二氧化碳,1927万吨二氧化碳需要9.4万公顷树冠面积,相当于每年多种了约9400万棵树。   为淘汰落后光伏产能,工信部规范已明确提出“光伏制造企业应采用工艺先进、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蒋立民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经过10年研究改进,FBR颗粒硅已经较好地解决产品质量、长周期连续运行、低成本等大规模产业化问题。2019年,实现了关键设备国产化及关键材料替代,保利协鑫还领衔主编了颗粒硅国家标准。未来,FBR颗粒硅将对我国光伏产业链碳减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