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培育油菜新品种,含油量达65.2%》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1-09
  • 1月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获悉,为加快油菜改良进程,该所科研团队开辟了提高油菜含油量的新路径,并培育出含油量达65.2%的油菜品系和2个含油量超51%的高油品种。油菜分子改良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华玮介绍,提高品种含油量是提升油料产能、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的重要途径。由于油菜含油量受多基因调控,并且受环境影响大,因此借助传统定位方式克隆含油量调控基因难度大。同时,现有对含油量的研究局限于种胚油脂合成过程,忽视母体调控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鉴定出的调控基因数量有限,制约油菜高油改良进程。针对以上问题,科研团队从细胞质效应、不同组织器官及植株与环境互作等层面揭示了油菜含油量的母体调控途径和作用机制,开辟了种子性状研究新方向,克隆出调控油菜含油量的新基因,鉴定出与含油量关联的变异位点并开展分子聚合育种,培育出含油量达65.2%的油菜品系和2个含油量超51%的高油品种,相关成果已在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日前举行的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该成果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537105.shtm
相关报告
  • 《我国科研团队油菜高含油量育种获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5-22
    •     中新社陕西杨凌5月10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0日从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育种团队已培养出含油量为66%的油菜种质资源,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乃至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据了解,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团队从含油量在40%左右的油菜品种出发,采用目标性状定向选育、生态穿梭选育、小孢子培养与品质性状选择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进行大量组合筛选,不断聚合高油基因,历经多年科研努力,最终获得含油量达66%的特高油油菜种质资源。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研究室主任董育红表示,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乃至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是油菜高含油量育种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意味着中国油菜高油育种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特高油种质资源的创制,明显提升了油菜育种核心亲本的含油量,也意味着我们团队在高含油量育种方面的研究迈入了新阶段。”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主任穆建新介绍,特高油种质资源的创制及应用,对促进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中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悉,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主要开展以油菜为主的农作物技术攻关及种质资源创新,遗传机理、育种技术、基因工程等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农产品品质及质量安全研究、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曾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近年来,该中心已育成高油油菜品种10余个,“秦优1618”“秦优1718”“秦优797”等高油品种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
  • 《我国科学家破解复粒稻“三粒一簇”之谜》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3-13
    •     本报北京3月9日电(记者杨舒)复粒稻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质资源,与普通水稻穗子上种子粒粒分明不同,它结出的种子可以三粒长在一簇上,因此又被称为“三粒奇”,但这“三粒一簇”特性的机制一直未被破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团队联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基因层面揭示了复粒稻“三粒一簇”的遗传机制,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8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童红宁介绍,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全球超过一半人口的主粮,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提高水稻单产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单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稻种质资源中重大基因的发掘利用。其中,提高每亩水稻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是关键。因此,自20世纪30年代起,国际遗传学界就开始关注复粒稻“三粒一簇”现象,但始终未能从基因层面根本破解其机理。童红宁团队长期从事植物激素调节水稻生长发育的研究,在此项研究中,该团队通过创制大量复粒稻的衍生突变体,最终发现并克隆了控制复粒稻“三粒一簇”现象的关键基因BRD3。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降解一种被称为“油菜素甾醇”的激素。实验证明,正是在BRD3的作用下,“油菜素甾醇”这种激素的含量降低,导致复粒稻稻穗的二级枝梗增多,使得“三粒一簇”现象出现。通过进一步研究,团队明确了“油菜素甾醇”的作用机理,并发现复粒稻中由于激素被精准调控,穗粒数得以增加,但没有其他常见的激素负面影响,如粒重就不受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评价,一般来说,水稻穗粒数越多,粒重就越小,二者常常呈负相关,此项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平衡关系,是一种极有潜力的分子设计育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