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 on成功开发出新固体电解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9-04
  • 据韩联社8月31日报道,SK on成功开发出了具有世界最高水平锂离子传导度的氧化物即新固体电解质。此次开发将有望使SK on的固体电池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SK on 31日表示,此项技术是与檀国大学新材料工学系朴熙正教授的研究团队共同开发,已完成国内外专利申请。SK on 和檀国大学研究团队解释说,因调整了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的添加物质,使锂离子传导度比原来改善了70%,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固体电解质通常对水分和二氧化碳很脆弱,长时间暴露在大气中电解质功能会下降,但该固体电解质表现出非常优秀的稳定性。此外,该电解质也可以使电池容量大幅增加,理论上最多可以增加25%。如果将该电解质应用于新一代电池,则可以同时满足火灾安全性和长途行驶的需求。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80339.html
相关报告
  • 《美国开发出新型固体电解质中间相使锂电池长寿命、高安全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20
    • 据Phys.org网站3月11日消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可用于制造长寿命、高安全性的锂电池。SEI是由锂离子和电解质反应形成的,其稳定性对锂电池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研究人员采用聚合物锂盐、氟化锂纳米粒子和氧化石墨烯片,开发出由反应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组成的新型SEI。新型SEI能够防止锂枝晶的形成,且能够降低锂电池的重量和制造成本。研究人员,采用新型SEI有望将现有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1倍,同时使锂电池的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材料》期刊。
  • 《新型超离子导体固态电解质开发成功》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10-15
    • 在零下50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低空飞行器,人们都有望不再为电池无法支撑而焦虑。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团队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莫一非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超离子导体,为实现高性能全固态电池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10日发表在《Science》上。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超离子导体:Li3Ta3O4Cl10,刷新了卤化物基固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13.7毫西门子每厘米(mS/cm),并制备了零下50摄氏度环境下具有优异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的全固态电池。同时,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四面体到四面体(Tet-to-Tet)”四面体结构单元的快离子渗流网络理论,并通过混合阴离子结构调控成功构建出所需的螺旋链状Ta-Cl/O骨架结构,最终实现了创纪录的超高离子电导。 作为全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固态电解质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离子电导率是固态电解质的关键性能,其次是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材料之间的界面相容性。目前,固态电解质研究领域存在两大挑战:一是低能垒锂传输路径普遍只存在于硫化物;二是单一阴离子框架固态电解质应用遇到瓶颈。 基于长期在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基础,孙学良院士团队及其合作者设想了一种混合阴离子策略,旨在设计一个氧角共享的氧氯化物阴离子框架结构,以诱导形成连续的“Tet-Tet”低能垒锂离子迁移通道。另外,鉴于不同阴离子化学在离子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方面的独特优势,这种方法可在保持高离子电导率的同时,替代液态电解质并增强电化学稳定性。 研究表明,该电解质材料相较于传统的硫化物(Li6PS5Cl)和卤化物材料(Li3YCl6)具有显著提高的空气稳定性。该材料结构还具有高晶格容忍度的特点,适用于各类阴阳离子掺杂,用以实现低成本应用和金属锂兼容性。所构建的全固态电池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高倍率(3C)充放电超过4000圈的稳定循环表现。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电池在0.1C电流密度下仍可稳定循环超过2000圈。 这项成果为理解和应用混合阴离子固态电解质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加速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在上述研究方向上深耕,包括优化材料的合成工艺以适应大规模生产,并进一步探索其在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